Google的成功可以用到不同的企業身上嗎? 《How Google Works》的作者,Google董事會主席(前CEO)Eric Schmidt以及前資深產品經理Jonathan Rosenberg認為是這樣的。
書中最主要的觀點是,要圍繞著所謂的“聰明的創造性人才”來建設團隊、公司和企業文化。 “聰明的創造性人才”是彼得•德魯克1959年發明的“知識工人”在數字化時代的後代,但是又跟其古板的組織人前輩有著截然的不同。
這一人群的特徵是沒有耐心、直言不諱、敢於冒險,很容易感到無聊,頻繁變換工作。這些人往往都是通才,既精通技術又熟悉業務,還有創意的天分。
兩位作者把這一群人稱為是“一種新的動物,是在互聯網世紀取得成功的關鍵。”
書中寫了很多具有啟發意義的Google公司內部的奇聞秩事。其中一則故事被作者認為是Google獨特文化精華的體現。 2002年,聯合創始人Larry Page正對許多搜索旁各種隨機的、與結果毫不相干的廣告感到無比失望,於是他把帶有令人討厭的廣告的搜索打印了出來,並做上記號,在頂部重重地寫上“這些廣告非常噁心!“,貼在公司餐廳的一個佈告牌上就度週末去了。
然後,5位開發廣告程序的工程師在沒有接到任何直接指示的情況下,用了一個週末的時間就把問題給解決了。其成果隨後就成了Google的“相關性得分”的基礎,即搜索相關廣告的呈現是按照廣告與搜索相關性,而不是廣告主出錢的多少來決定的。而這五個人甚至還不是廣告團隊的成員。
這當然是個生動的故事。但是由聰明、有創意並具有創業精神的團隊解決棘手問題並不是什麼新鮮事。 Schmidt和Rosenberg也承認這一點,但是他們強調,現在環境已經變了,數據在飛速膨脹,經濟不斷地數字化。在過去小型團隊迸發的創新只不過是在更為官僚的企業架構中發生的特殊情況。 1957年IBM發明了第一款高級語言Fortran如此,1984年冒出來的蘋果Macintosh也是如此。
但到了現在,快速決策和扁平化組織模式必須成為企業的生存方式。比方說,汽車、噴氣發動機以及醫療設備都是由軟件驅動的,往往能生成海量的傳感器數據。因此,不僅僅是像Google這樣的互聯網公司要像Google一樣運作,其他製造、運輸、零售、媒體、銀行等行業也要加快創新和試驗的節奏才能保持領先(另一種互聯網思維)。
Schmidt說,全球的日漸數字化要求所有主流的企業都要有自己的軟件戰略、數據戰略,否則就無所謂真正的戰略。
而聰明的創造性人才則是數字化時代速度的關鍵,是戰略和產品成功的保障。作者認為,具備這些特徵的人一直都有。但在數字化環境下,這些人的影響跟以前不可同日而語。
作者寫道:
引用今天成功企業的典型特徵是,持續創造出偉大產品的能力。而做到這一點的唯一辦法是吸引那些聰明的創造性人才,然後給他們創造一個可以取得規模成功的環境。
那如何才能成為聰明的創造性人才呢?兩位作者認為,可以先從一些數學或技術專業知識的學習開始,比方說計算機科學或數據科學,然後再逐步擴大知識。
Schmidt認為,重要的是不要在特定專業上學得太多,而是要有分析性思維,並接受這種理念和思維方式。有了這些就夠了。
其實不僅Google的兩位高管強調了人的重要性,eBay CEO John Donahoe也說過,矽谷成功的秘訣在於人。而LinkedIn CEO的新書《The Alliance: Managing Talent in the Networked Age(聯盟:網絡化時代的人才管理)》的觀點其實也跟《How Google Works》類似,要取得這些人的信任,要為他們創造良好的環境,讓員工成為企業的盟友,而不是隨意使用的商品,最好能讓每一個員工都具有主人翁精神。
[消息來源:bits. blogs.nytimes.com]
資料來源:36Kr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