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蘋果設計,講些你不知道的

36氪 於 21/10/2014 發表 收藏文章

大飛哥週末和創業者聊天,結束前他拋給了我一個問題:“你怎麼穿著一件印有Apple Logo的帽衫?”我不緊不慢的向他講述了我曾在Apple Retail做Parttime的經歷並表示這件衣服來自總部Cupertino的Apple Company Store。他“心滿意足”的笑了笑,對我說:“奧,我之前在Apple China做PM,咱們也算是同事。”

我知道你或者你身邊的人或多或少都擁有或接觸過Apple的產品,但有關設計的細節和背後的故事你一定沒聽過多少,那接下來不妨就跟著大飛哥和我的“前同事”回憶下那天的後半場對話。

Apple MagSafe

乍眼一看這個加粗的​​標題有些人可能會問:“你開什麼玩笑,蘋果可沒發布過這貨。”但如果你是名Mac用戶,即便不清楚它的“本名”也知道其實你天天在用它給MacBook充電。

可能和很多人一樣,在幾年前第一次接觸Mac時會因為其純白的顏色、獨特的設計愛上這款電源適配器,心想:“*的,蘋果就是和你們不一樣,連盤線的處理做法都這麼與眾不同。”


但在Apple的工程師看來,這是一款不合格的產品。

就拿最簡單的圓形導電金屬和可拆卸轉接頭來說,它們都沒能讓Apple滿意。如果你手頭現在就有任何一款Mac的Apple MagSafe,那你不如取下可拆卸轉接頭,看看裡面的圓形導電金屬表面是否呈現的是鏡面效果。如果不是,那麼這款電源適配器是不合格的。

再來看看你剛拆下來的轉接頭,如果你拿著它在陽光充足的光線環境下仔細看,發現有“微不足道”的細痕,那不好意思,在蘋果的標準看來它也是要被銷毀重做的。

即便你可能認為Apple MagSafe是世界上最棒的電源適配器,但它在蘋果看來,依舊不合格。

Apple Magic Mouse & Magic Trackpad

這兩個和Mac有關的“明星配件”你一定有所耳聞,無論是購買iMac時可以二選一的搭配還是很多人選擇為其MacBook配備的Magic Mouse,它們的使用場景和用戶感受顯然比剛才的電源適配器來得更直接。


但如果我告訴你一個Magic MouseMagic Trackpad都是由四到六個成品中最完美的部分拼湊而來的,這會不會打消你對它們售價高的疑惑?

使用過Magic Mouse的人都知道,弧度表面和玻璃質感讓這款別具一格的鼠標顯得科技範兒十足,但是和Magic Trackpad一樣,它們在生產時都達不到設計的初衷。前者因為玻璃的弧度,導致裡面的元件很難與這個貼合手掌的弧度充分貼合,後者則控制不了觸控板上下銜接的良品率。


也就是說要想做到蘋果的品質,不僅需要代工廠的硬件經驗,還需要大量的投入成本。可以想像的是,在試產初期,可能十台Magic Trackpad才能拼湊出一台“還算合格”的產品。這大大增加了支出,但沒辦法,誰讓人家是Apple。

iPhone 6

如果你是名從iPhone 5s升級到iPhone 6的用戶,可能會感覺配備Touch ID的Home鍵略有變化,但就是說不出在哪。

一個小小的Home鍵,變化至少有兩點。一是鍵位相比之前變高了,雖然還保持著弧度,但是和屏幕整體幾乎在同一個水平線上。第二是Home鍵外圍的銀圈,這是個妥協的選擇,蘋果最開始的設計中它顯然是不存在的。


但這其實並沒有影響我們使用iPhone,甚至更愛它了。

Why

蘋果為什麼這麼做?有兩點原因可能牽制著“Designed by Apple in California”。

一是代工廠的“不作為”。為了應付蘋果,代工廠一般在向蘋果提交量產前的產品審核時選擇最好的一批交給蘋果驗收。也就是說如果蘋果想查看100件Magic Mouse的試產結果,代工廠可能會從1000件試產的Magic Mouse中挑選出最完美的100套原件,搭配在一起,它們固然完美。

二是出於成本投入的考慮,蘋果的年利潤正在逐年下滑,即便經常有數據信息機構透露其年利潤是亞馬遜的幾倍或是某幾個巨頭的總和,但依舊不能阻擋它下滑的頹勢。而在全球智能手機業務趨於飽和的當前,品質還是成本?蘋果要做個妥協。可以預見的是,從幾個甚至幾十個產品中拼湊出最完美一件的“賠錢事兒”蘋果可能不會一直接著做下去。

到家,我想起和創業者談到Apple時他最開始說的一句話:“和蘋果有關的爆料很多,全都是黑幕。”想了想幾年前有關iPhone 4“天線門”的故事,心想也是,硬件公司即便做錯了,也會死不承認。連Jobs都說你手機拿錯了,還免費送你Bumper用,你還能說些什麼呢?

“Jobs要在,這些產品都得打回去重做”,我們互道別離前他對我說。

[36氪原創文章,作者: 大飛哥]


資料來源:36Kr

留言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
    快捷鍵:←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