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原文作者Ben Thompson,Ben Thompson 是 Stratechery 網站的創始人,曾在蘋果、微軟工作過,並寫過大量科技企業戰略方面的文章。
John Gruber,大概也只有他“享受”着關於蘋果的謠言大雜燴了——一次又一次,他通過智慧的分析,粉碎了一堆Apple要不行了的消息。
顯然,Apple離不行了還有十萬八千里。事實上,它的情況恰恰相反,剛剛成為了歷史上季度利潤最高的公司。而那些Gruber嘲笑的分析師不僅僅錯得離譜,還使他們的客户損失了上百萬美元。
然而,還是有人認為蘋果不過是虎口餘生垂死掙扎罷了。一天下午我和別人談起Apple在華驚人的銷售成績時,令人驚訝的是,他們的焦點依然在於“蘋果該怎麼應對小米”這樣的問題上。相較而言,無論Google要進軍哪一領域,人們都認為它會取得壓倒性的成功,就像十年前的微軟一樣。
這麼説你可能還覺得不理解,但是我可以舉這樣一個例子:上個季度由於美元的升值,蘋果的收益大幅度削減,匯率的浮動使得蘋果的收入降低了大約5%,折算成美元大約是37.3億。但是,僅僅是其虧損的金額就已經超過了Google上季度28.3億美元的收入。即使是如此,在人們心中Google仍然是令人聞風喪膽的巨頭,而Apple則是不知何時會倒的危牆。
我在之前的一篇文章裏試圖解釋為什麼人們對蘋果會有這種錯誤的認識,我把它歸結到人們對模型的過分依賴和經理綜合徵:糟糕的假設導致了糟糕的結論,而糟糕的結論又作為了另一個糟糕結論的假設,像多米諾骨牌一樣,關於蘋果廣泛的分析和假設最終都是基於這些錯誤的衍生品。
- 第一個糟糕的假設:將市場看做一個整體
如果你從整體角度來看市場,簡單的數學計算表明,佔數量越多的部分對結果的影響更大。根據目前的收入分佈,這個市場中沒錢的人佔了大多數,而他們是會優先考慮價格的。因此,整體的市場分析就得出結論,認為所有的消費者都會首先考慮價格。
但實際上,收入分配的不均會分割市場,其他的一些人口學或是心理學上的原因也會把市場分成迥然不同的部分。無論哪一種市場,都存在有錢的人和追求更好體驗的人,這兩羣人往往是重合的,正好就構成了Apple的顧客羣。
- 第二個糟糕的假設:消費者只關心速度,廣告和價格
昨晚我在Twitter又看到了那個老掉牙的“Apple只不過是贏在了忽悠顧客的廣告上”。雖然這麼説的人在含蓄地表示,那些被騙去買Apple產品的人都是笨蛋,但我認為並非如此。這不是人們的不理性,而是他們在衡量了價格之後,做出的理性抉擇。
在某些方面上,蘋果真的是不遺餘力地花費時間和資源,從購買到拆箱,再到網頁滾屏,都考慮得面面俱到。也許很多程序員並不理解為什麼要封裝化應用程序,但是對那些害怕病毒,以前從來不敢,或者不會自己裝應用的人來説,這卻是極大的解脱。隨處都有的蘋果店可以提供免費的支持,儘管你從不需要,但是這張温暖的毯子卻一直為你備着。緊盯着Apple三倍於一般手機的價格,人們很少關注這些免費的貼心。對於用户來説,感覺才是最真實的體驗:覺得自己不愚蠢比他實際的智慧程度更重要;在需要幫助的時候被幫助,就會有無所不能的感覺。
- 第三個糟糕的假設:蘋果説要做最好的產品只是説着玩的
Apple的高管一直變換着形式,反覆強調Tim Cook在電話會議上説的那句話:“Apple的目標是製造地球上最棒的產品,豐富人們的生活。”難道蘋果的祕訣就這麼簡單嗎,簡單地難以置信。但其中真的隱藏了這家公司的策略和走向,以及這個策略最終成功的根本原因。
然而市場的反應卻讓Cook的話如此有信服力。如果你像我一樣相信,這個市場上有一羣不受最低價格約束的人,比起區區一個數字,他們更看重產品的品質,那麼你也應該相信,這羣人願意為了獲取最佳的體驗感受,而為可觀的價格付費。從這個角度來看,Apple製造最好產品的目標就和市場機會是一致的了。
那麼現在我問你,Apple究竟應該關心賺更多的錢呢,還是關注做更好的產品呢?
答案是當然後者,而且他們確實也這麼做了。
[本文編譯自:stratechery.com]
BAIDU_CLB_fillSlot("947522");
資料來源:36Kr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