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凳”計劃:想不清楚該幹什麼?Google 給你時間想,工資照付

36氪 於 11/05/2015 發表 收藏文章

人才是企業最大的資產,這句話在Google身上有着最好的體現。為了留住招募到的有價值的工程和市場人才(包括高管和普通員工),Google往往願意讓這些人賦閒數月甚至數年,同時照付工資不誤,直到公司需要時再讓他們出山。這在做法儘管在Google沒有成文的規章制度,但知情人士都把它叫做Google的“板凳”計劃。

這批人的板凳厚度讓Google在緊急情況或者有新的任務時能夠從容應對、遊刃有餘。

比方説去年Google CBO Nikesh Arora突然離職後,Google就召回了銷售的第一任負責人Omid Kordestani火線救急。反過來也是如此。比如説從去年秋到現在,Google最有影響力的工程領導之一,地圖產品的早期負責人Brian McClendon離開崗位賦閒已有半載有餘,他下一步動作究竟是啟動新項目還是徹底離開公司尚不得而知。

可以知道的是,像Google這樣讓大批高級人才長時間賦閒卻照付薪水不誤的公司並不多見。Google的這一“板凳”計劃的戰略考量有二。一是為新市場擴張儲備人才,二是保持對不斷湧現的競爭對手的優勢。無論是哪一種情況,資深的專家人才都是關鍵,情況一是為自己,情況二是間接打擊對手。與讓這批人投奔敵營或者創辦對自己構成威脅的新公司造成的損失相比,挽留人才付出的那點工資簡直不值一提。

當然Google這麼做也有底子。一是腰包鼓,而是項目多。哪怕這些人的舊職位沒了,Google有錢、有事情、有時間(可以是18到24個月)等這幫人想清楚下一步該幹什麼。比如產品負責人Jonathan Rosenberg 2011年離開崗位後,有人猜測他已經離開了Google。但是知情人士稱,工資單上還有他的名字,他的辦公室和行政助理也都還在。

其他的有的被賦予了“特別顧問”的頭銜,有的則分配到了各色部門裏面。其共同特點是,看起來頭銜都很大,但是又不知道具體是幹什麼的。更多的時候這些人是作為應急儲備資源待命的。就拿Rosenberg來説,Google 2012年收購摩托羅拉移動之後,他就擔任了後者領導團隊的幕後顧問。後來摩托羅拉移動的CEO Dennis Woodside辭職去了Dropbox,Google馬上讓Rosenberg來填補了他的空缺。

不過有時候高管突然“銷聲匿跡”也許是因為從事了祕密項目。像前商業與GEO部門負責人Jeff Huber現在就在Google X工作,折騰祕密項目。2010年隨被收購的旅遊網站Ruba加盟的Mike Cassidy,進來後就祕密做了Project Loon將近 1年。

這項板凳計劃並不僅僅針對高管。據一位前Google員工透露,公司曾讓自己的一位同事用了6到8個月的時間想清楚下一步該幹什麼,此間工資照付。不幹活照樣領錢,股票期權照樣兑付,這對於留住人才自然是很有吸引力的。而且這些精英在Google享受到的那種榮譽和地位也很難捨棄。Google知道這批人的價值,也知道在工作強度這麼高的地方這些人需要一段時間調整自己。不過像Google這樣付得起這筆成本的公司估計寥寥無幾。但反過來説,也許捨不得投入也就指望不了有高的回報。

本文參考了多個信息來源:venturebeat.com


資料來源:36Kr

留言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
    快捷鍵:←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