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編譯自Medium ,作者Steven Levy曾編寫過《In the Plex: How Google thinks, Works, and Shapes Our Lives》這本Google發展史。
英特爾的聯合創始人戈登·摩爾(Gordon Moore)曾提出了著名的摩爾定律,揭示了隨着時間推進,芯片性能提升與價格下降的規律。這一定律對於各個產業實際上都產生着深遠的影響。但是大多數人並沒有理解摩爾定律的完整含義,人們往往會把自己假想中不可能完成的事情當作真的就不可能發生。
那些真正理解摩爾定律的人還知道它所得出的推論:不可能發生的事情最終必然會出現。實際上,在摩爾的預言公之於世後,任何人都可以通過一些簡單的工具發現每一代產品的計算能力較之前提升了數十億倍。但人們很難相信這一點,也不理解其對創新、商業和人類帶來的影響。
引用摩爾所預言的非線性增長實在是太令人費解了,也難怪少有人真正搞明白它。
但是,只有那些真正理解它的人才能擁有未來。
這方面的例證就是Google的聯合創始人拉里·佩奇(Larry Page)。拉里·佩奇出生於1973年,父母都是計算機科學家。佩奇在密歇根大學的校園中長大,從沒有遠離過計算機中心。他在成長過程中不斷見證着摩爾定律應驗,他認為計算能力的飛速提升是一件理所當然的事。所以,他在斯坦福大學讀研究生時就想到了利用互聯網的鏈接大幅改進搜索的點子。
然而,佩奇的指導教授卻對此提出了質疑,他認為要實現佩奇大膽的想法需要檢索斯坦福大學內的所有服務器,這將是一個非常艱難的任務。但佩奇並沒有感到害怕,他堅信未來的技術會更強大,成本也更加低廉,現在遇到的這些瓶頸將變得無關緊要,屆時,通過複雜的數學分析抓取鏈接,並且在1秒之內響應搜索也都不再是什麼難事兒。
佩奇的合夥人謝爾蓋·布林(Sergey Brin)也認同他對摩爾定律非線性增長的觀點,布林編寫了抓取鏈接的數學分析。這兩名研究生通過大規模計算實現對所有鏈接的分析,開創了新的歷史。佩奇和布林相信“未來新的可能”,把整合全人類的知識並回答人們各種各樣的問題這一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變成了現實。
我寫過一本關於Google發展史的書,名叫《In the Plex》。寫書期間我曾數次採訪佩奇,在採訪中他也提出了自己得出的摩爾定律的一個變型:
引用計算機性能和儲存的高速增長+於此同時成本的大幅下降=沒有理由不去追求宏大的目標
他説,那些只按照現在的情況開發產品的公司註定是要失敗的。成功的產品肯定會利用到未來的工具和基礎設施。在Google還在白板上設計新產品時,他們都是假設利用一些當時尚不存在或成本過高的技術。但幾乎可以肯定的是,在短時間內,新技術就將會出現,而存儲、計算和流量的價格會顯著下降。事實上,摩爾定律(也包括出現在存儲和光纖領域類似的現象)意味着你可以把身家都壓在這上面。佩奇説:“最簡單的就是做一些數量上的增長,但是這種增長肯定會隨着時間的推進而被淘汰,尤其是在科技領域。”
一個典型案例就是Google在2004年發佈的網頁端電子郵件產品Gmail。它並不是第一款此類的產品,但當時Google的競爭者們提供的郵箱存儲空間都非常有限。比如當時最流行的微軟Hotmail只提供給用户2MB免費存儲,用户受此限制不得不經常刪除收件箱裏的郵件以騰出空間。相比之下,Gmail直接給了用户1GB的存儲空間,是行業平均水平的500倍之多(而且在不久後Gmail存儲空間提升到2GB)。這個消息實在是太不同尋常,發佈當天正好是4月1日,以至於很多人認為這是個愚人節笑話,怎麼可能給用户1GB的存儲空間呢?確實,在2004年為數百萬用户提供這樣的存儲空間耗盡了Google的資源,花費非常高,但這種情況只是暫時的。正如佩奇所説:“這項策略最終效果非常好。
佩奇在和員工開會時總批評他們沒有提出足夠遠大的想法。
引用比失敗更糟糕的就是思考格局不夠廣大。
早些年,喬布斯發佈Macintosh電腦時也遇到過類似的問題。1984年的技術無法滿足喬布斯團隊所設計的電腦,為了提供良好的用户體驗,Macintosh電腦需要至少1M的內存,一塊硬盤以及比原來所用的摩托羅拉68000芯片快上好幾倍的處理器。喬布斯深知由於摩爾定律,這部分技術缺陷很快就會被補足。為了搶佔市場份額,他最初為Macintosh制定的價格是虧損的:2000美元。但當時蘋果的大股東們並不理解這種低價導致的虧損只是暫時的,也不知道公司很快就可以以用上更便宜更強大的芯片。幾年後,Macintosh終於得到了它所需要的性能和存儲,但此時微軟已經搶佔了市場先機。
Google的技術總監Ray Kurzweil曾表達過他對於如何開發一款突破性產品的看法:
引用一般人們認為未來是無法預測的,但是由於摩爾定律和其它領域類似的規律,你實際上是可以預知未來的。
這種規律可能無法判斷某個特定的想法是否會成功,但是肯定足以預測幾年後會有什麼樣的資源。Kurzweil在幾年前的一次採訪中曾説過:“當你完成一個項目時,世界已經大不相同了。”他認為,現在的問題是,能夠真正從心底理解這一點的人實在是太少了。我們的大腦並不像摩爾定律中芯片進化得那麼快。“我們大腦對未來發展的預期是線性的,這種思維模式起源於數千年前刀耕火種的時代。現在有一些人在看到一些跡象後,理解了這種指數級的增長。“
Kurzweil認為,人們在意識到這種增長方式之後,還需要有勇氣去行動。理解摩爾定律的人們知道,曾經認為不可能的事情現在是處於我們掌控之中的,這就要求我們在看到星星之火後聯想到其燎原之勢。所以當我們有一個瘋狂的想法時,需要有勇氣面對那些隨之而來的嘲笑,並拋開它們繼續走自己的路。
最近幾年,在矽谷內外都有着一種批判的聲音,認為科技本應該給我們帶來飛行汽車,但是實際上我們現在得到的只有Twitter這樣的產品。但我覺得,我們現在有了一秒之內就能回答各種複雜問題的搜索引擎;有了連接數十億人,分享新鮮事討論各種新聞流言的社交網絡;有了能夠隨時與世界互動的掌上電腦,這些難道不比飛行汽車更有意義嗎?
那些真正理解摩爾定律的人會繼續堅定地推動這種進步,而現在越來越多的人也開始迎頭趕上。按照Google的思路成長起來的一代正在為新發明、新系統、新商業模式而努力工作着。各個傳統行業正在被運用摩爾定律的創業者不斷挑戰甚至擊垮(可以把這種現象稱為“一切事物Uber化”)。很可能現在某個人畫板上正在進行的項目將來就會改變我們的生活,帶來鉅額的收入,但是在融資時,他們的這些想法可能被認為很“瘋狂”。
不過,正如佩奇2012年對我所説的那樣:“如果你沒有在做一些瘋狂的事情,那你就是在做錯事。”
摩爾定律確保了這一點。
[本文編譯自:medium.com]
資料來源:36Kr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