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創業的五項修煉

36氪 於 15/09/2015 發表 收藏文章

編者按:本文作者孫鬆廷,海源資本的總經理、合夥人。

作為評委,筆者有幸參加了幾次高校和協會舉辦的學生項目路演專場。坦白講,如果撇棄商業的角度,參賽項目的質量和學生的勇氣還是讓我們幾個評委汗顏的,畢竟當年我們大學攻讀的時候,創業這個詞也很少聽到,更不用説去付諸實施了。而站在路演台上意氣風發、揮斥方遒、時刻出發的同學們已經做好了創業衝刺的準備……但從投資本身而言,大學生的項目創意、商業模式、團隊、競爭優勢、商業邏輯和經驗等與市場博弈幾年的創客比較,差距不足以裏計。

與政府和社會層面正面積極推動大學生創業不同的是來自於創投圈的投資同仁,他們苦口婆心的勸剛畢業和未畢業的學生先練好內功,積累資源,具備一定商業常識和商業經驗後再出發,成功率會提高很多。畢竟從現在大學生創業融資上市的幾個案例來看,好比大海泛起的幾朵浪花。更何況大學生推崇的幾個退學創業的商界偶像,雖説中途退學,但都沒有離開學校,還在學校學習其他的專業來補充和完善自己的商業想法、拉合夥人……

看到很多放棄考研、甚至大學一年級都開始拉班子建隊伍到處找投資的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創客出現的時候,我知道投資圈內大佬的苦口婆心並沒有被他們所理解。既然已前赴後繼踏入征程,作為投資同仁就只能在創業長征過程給予建議,以期避免重複踏入創業的不同陷阱,提高創業成功機率。

在分享創業五項全能時,筆者要分享和糾正一些關於創業和融資成功的故事:

1. 個人對創業的理解其實並不同於很多同學理解的創辦公司、找投資、成功上市、迎娶白富美、財務自由做投資人等等等的循環。“只有初戀般的熱情和宗教般的意志,人才會成就某種事業!”——創業首先是一種生活方式的選擇,也是一條不歸路,即使失敗,也會百折不撓。有的中間過渡會去打工,也是積攢資源謀市再起的儲備,所以,有些大企業雖然很欣賞全能型的創業者,但都不會錄用,因為知道他們只是過渡。所以,一旦選擇了創業,就斬斷了退路。

2. 融資成功不等同於創業成功。哪怕企業成功上市,也只是拓寬了企業成長的空間和平台,投資機構和資本市場只是為企業持續成長、追求卓越提供了加油站,長征的目的不在於補給,而在於勝利。

3. 在與很多大學創業者的交流過程中,很難看到他們對事業的野心和商業成就的追逐,更多是對已獲得融資的同學的羨慕和不服。在這裏,也做一個普及,許多融資成功的企業,光環和媒體的追逐會讓台下其他企業產生一個錯覺,以為資金到賬,創始人財務自由,創始人身家倒推過億等,這都是一個資本的幻影。投資機構注資企業,錢是打在公司賬户上,而公司賬户上的錢是嚴格按照經營預算來支出的,指派的財務總監也會嚴格的按照財務制度和預算來監管賬户,並不是打在創始人個人賬户上任其花銷。一般在上市前或 C 輪前,投資機構一般會鎖定創始人的股權,限定其薪酬,很少給創始人套現的機會,所以,如果企業不上市或估值不理想,創始人很難財務解套,更不用説財務自由了。

德魯克説 “管理是一門技術,更是一門藝術,它可以學,但不可以教”,創業更是如此,許多創業有所成就的人士分享成功祕訣是往往把它歸結為運氣。筆者也經常受邀給大學生分享如何創業成功的祕訣,而我的答案是 “成功無法複製,但失敗可以避免”,所以在此分享的都是在創業路上如何披荊斬棘、迎難克敵。我沒有創辦過成功的企業,到目前為止,和幾個合夥人創辦的早期基金也在創業的路上,在這裏從投資機構的一角來探索大學生創業的路徑——大學生創業鐵人五項修煉

(一)定項目

1. 大學生接觸的商業層面和邊界有限,所以要遵循商業的法則 “不熟不做”。從自己熟悉的學生市場及周邊來摸底調研,找準適合自己的商業定位。比如衣食住行娛醫等,從大家剛性需求、高頻次、客單較高的一些層面展開,找準一個點,深挖進去,找到水後,在沿線拓展挖出一條河。筆者接觸過幾支團隊,有的從幫助學生們逃課、宅、懶人、短途等領域展開,在與大的平台競爭時選擇了錯位競爭,整個商業計劃讓人眼前一亮,一家做考研考題社交的項目我們甚至都已過會,進入到了實質合作階段。但也有一些,從學校角度切入,做防範學生遲到、替考、智慧教室、傳統產業改造等,而這些需求的解決方案,涉及到的利益羣體和消費頻次、競爭門檻都選錯了市場,投資人接觸到這些商業計劃,只會匆匆一眼。

2. 產品的打磨,需要小範圍試錯和不斷迭代。在創業過程中經常是鎖定了一個細分市場和客羣,可深挖下去才會發現是偽需求或與預期差異太大,這個時候,團隊要勇於捨棄和否定,重新定位,針對人羣重新設計產品和業務流程,匹配資源和團隊。

3. 找準一個點,一針捅破天。當產品和服務在樣板市場打樣之後,創始團隊要在次基礎上進一步深化和完善商業模式,打造市場、團隊的核心競爭力。接觸到很多的創業者都把驗證後的模式加資本的保駕護航當成核心競爭優勢,這其實是沒有底氣的一種説法,拼資源總有比自己更巨無霸的產業王者。如果商業模式和競爭優勢沒有凸顯,資本的助力也很難讓企業如虎添翼。

4. 踏準移動互聯網和物聯網的浪潮。大學生一定要利用自己的優勢,移動互聯網和物聯網領域的創新創業將新老企業拉到了同一個平台上,產業機會給大家的機會是均等的。在這門户網站都是傳統企業,淘寶網都是老企業的時代,創業權威被大打折扣,大學生不會再被老一輩的企業家耳提面命企業應該怎麼做怎麼做,機會在這股浪潮面前被拉平了。當傳統企業在為互聯網思維,互聯網 +,互聯網人才撓頭不亦、重新學習時,大學生們先天具備這些優勢。

(二)找合夥人

1. 創業初始,搭建班子至為關鍵。創始團隊的構成更是後續融資和推動企業不斷成長的基因和原動力。大學生人脈侷限,創始班子往往是發小、校友、同學等構成,這有利也有弊。利在彼此知根知底、性格能力互補,弊在大家起點類似、眼界類似、資源類似。建議在搭建班底時,眼界可以進一步拓展一下,搜尋一下自己前幾屆的學長學姐、校友會的師哥師姐,如果能引進一兩個在商界打拼的企業家校友做顧問或天使投資人就更棒了。這樣可以從行業、資源、眼界、資金等給予更大的互補,而有商業經驗的創始團隊在後續的融資、規模化的運營管理等層面會持續加分。

2. 創始階段的 415 規則。企業創始階段原則上創始股東不超過 4 人、1 個控股大股東過 50%以上股權。創始股東過多,利益和溝通成本太高,也不利於後續投資資金的進入,1 個帶頭大哥,要能在個人利益、股東利益、公司利益間做好平衡和取捨,要能讓大家信服和持續追隨,要打造自己的獨屬人格魅力。過 50%的股權保障從法律上對企業所有權和決策權的控制。

3. 股權機制的設計。隨着企業的不斷髮展,人來人去,有些人因業績和能力、責任心會逐步的升遷、納入核心層,一些空降兵如 CF0 等也會在後續融資和上市過程中給企業資本增值,這些都會逐步的納入股權激勵範疇中,要有明確、正向激勵的股權激勵方案。有些則因家庭、能力、學習等原因,會離開或跟不上公司的快節奏發展,則必須有一套明確的股權退出機制來實現吐故納新。尤其牽扯到創始人股權的激勵和退出時更是重中之重,一個操作不慎就是大災難,在創投圈內屢見不鮮。許多同學搭班子、分股權、分工時哥們義氣為先,從不考慮這些,但後果往往是兄弟成仇、夫妻反目,一定要慎之又慎。

(三)找投資

1. 企業發展的不同階段對資金的渴求也是不一樣的。在公司沒有搭建成型前,市場的調研、產品的原型設計和研發、樣板的試點往往需要團隊自己湊錢來展開,這個時候找投資機構融資成功率可以忽略不計,這個時候家人、自己、同學是注資的主體。隨着項目的團隊信心和市場積極的反饋,產品原型有了,樣板也有了一個好的開始,商業模式進一步驗證,這個時候,可以將自己周邊的親戚朋友、一些投早期的天使投資人納入投資人清單,然後製作商業計劃書,開始遊説他們出資。當公司商業模式成型、數據開始攀升時,結合不同行業不同企業的融資節點就可以推進 A 輪、B 輪….至於上市,實在是可遇不可求,這跟運氣確實有關!

2. 比把產品賣給消費者更難的就是將股份賣給投資人。如果還有其他,就筆者想來,也就是投資人去募集 LP 資金的時候也是其一。所以知道這個邏輯,創業者就應該明白,坐在對面的投資人,他是資產受託人,他有嚴格的投資紀律、投資標準去遵守,越往後期基金回報的壓力就越大。所以,在與他溝通時,先期了解他們基金的背景、投資專注的領域 / 行業 / 階段、是否已投類似項目、基金目前的階段(剛募集還是處於退出階段)、投資人的行業背景 / 性格 / 偏好等至關重要。

3. 找投資人的溝通渠道。目前的創業大賽、項目路演、孵化器、創投節目、創投論壇、協會論壇、財務顧問、校友會等都是接觸投資人的一些途徑,也有一些創新的形式,如在行、領路、聚份子等,還有一些媒體如 36KR、品途等,都可以搭建創投約見、溝通的平台,為繼續推進下一步融資對接提供了機會和可能。

4. 創業初始階段,可以考慮多元的融資形式,多運用目前的股權眾籌、產品眾籌、店面眾籌等新興融資方式,來解決公司經營和發展中的資金需求,同時,更關鍵的要苦練內功,加快自我造血的功能。畢竟企業要靠持續不斷的營業收入和源源不斷的現金流來拾階而上,而非依靠外部輸血來強大自我。

(四)找資源

1. 孵化器其實應該是大學生創業的首選。作為從學生身份過渡到商人身份的一個過渡平台,孵化器其實起到很關鍵的作用,在這裏可以系統學習和交流到完整和完善的商業訓練、鋪設人脈、建立商務網絡,而定期舉辦的創投路演、私董會、培訓更是彌足珍貴。

2. 找一個一對一、長期輔導的創業導師。可以從周邊接觸到的企業家、校友、投資人中優選一個,讓其擔任企業的顧問或進入董事會,在公司未來的發展戰略、管理、融資規劃、上市以及家庭等領域給予資本運營、產業運營和人生經驗的分享和長期輔導。

3. 新一代的大學生羣體,性格、消費習慣和邊界遠不是 70 後、80 後的世界觀,一個項目的創意、實驗、完善很可能背後有一個跨國的小團隊來支撐和運作,而 NGO、公益、社會企業等也成為新一代的選擇,其實從筆者接觸到的 90 後來看,他們更有擔當和更有捨我其誰的勇氣,所以在構建商業或人際網絡層面,大學生要利用自己的全球視野和小組協作,將興趣、商業、社會做更新的跨界和嫁接,構築全新的網絡。

4. 借用政策的東風。目前國內的政商關係終於迴歸正軌,國家層面開始推動的政策下放、行業敞開、創新創業支持等史無前例。而對大學生的創新創業支持也媲美當年的上山下鄉,所以要主動接觸和了解目前的政策,從資金貸款、孵化器以及接下來的學校科研成果轉化、大學基金等領域獲取獨佔資源,這些都是傳統企業和老企業所不具備的。

(五)自我超越

1. 企業,企業,無人則止!一家企業的發展騰飛,核心在於創始團隊驅動,歸核於企業家精神。而只有商業百戰才會錘鍊捶打出企業家。所以,作為大學生創業團隊,要在企業種子階段,就要根植企業家的火苗,在商場博弈過程中,不斷的總結得失、不斷的覆盤,做為帶頭大哥的核心更應該樹立遠大產業抱負和夢想。

2.將創始團隊能力發展成組織能力,構築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將原來單打獨鬥、各擋一面的團隊能力,通過複雜的事情簡單化、簡單化的事情流程化、流程化的事情標準化,標準化的事情文化,通過組織、制度、流程、文化的系統構建打造成一個離了誰都能有效運轉的商業體系。

3. 打造 “利益共同體”、“事業共同體”“夢想共同體” 平台。通過明確、清晰、階段化的戰略規劃和部署,將小團隊、小項目持續進化成利益共同體平台,鎖定大家的共同夢想和利益,促成組織活力的激發和快速成長,在這個階段股權、期權、年薪、年功、獎金、旅遊、團建、家屬會等綜合運用,將個人利益統一到集體利益。隨着組織的優化,文化的形成,組織會將不符合公司價值觀和評價體系的人汰弱留強(負面的文化會汰強留弱)。這個時候,企業將個人的成長和成就、成功在組織平台上分步實現,創新小組、事業部、獨立子公司、員工控股子公司、集團參股公司等會紛紛湧現,構築一個大的事業平台。隨着企業的不斷髮展和階段性的成功,企業也會更加積極的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原來源於創始人的夢想會更加具化出產業夢想和抱負,來匯聚更多的優秀人才、產業資源和社會聲望。

4. 平衡好家庭和事業的關係。筆者創業也非常早,期間經歷了結婚、生子、家庭,事業也隨着上升起伏,坦白講,兩者之間存在競爭關係,畢竟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專注是有限的,如果兩者都需要你全身心的時候,往往顧此失彼,所以這對大學生而言也是非常大的考驗。所以,我們經常聽創業者分享的時候往往是成就了事業,辜負了家庭。這需要創業者去平衡和協調。

5. 養成持續學習的習慣,培養四大能力。第一,自律。認真管理好時間,去做最重要的事,見最重要的人,學會放權,學會培養人,學會分身術。第二,自愈。千磨萬擊還堅勁,百折不撓。要有強大的內心和自愈能力,將失敗看成機會,將挫折看成挑戰,越挫愈勇。第三,自燃。不管內心千瘡百孔、身心疲憊,當出現在客户面前、團隊面前、公眾面前,立馬激情四射,光芒萬丈,影響他人。第四,自學。學習周邊優秀人的思維、做法,多看書,多看跨界的書,將商場上的磨練、書本上的文章、人事上的歷練融匯一體、匯鑄一爐。

本文來自讀者投稿,不代表 36氪 立場


資料來源:36Kr

留言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
    快捷鍵:←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