矽谷的恐懼與擔憂

36氪 於 12/10/2015 發表 收藏文章

原文是 Dan Primack 的文章。他從跟 VC、銀行家、創業者的交談中感覺到,現在灣區投資者的頭腦正開始被憂憂和怕怕佔據。他的看法是儘管泡沫還沒破,還沒蔓延到 C 輪以前,派對還沒完全結束,但你可以聽見有人喊 “last call” 了。

每隔幾個月我都會離開自己的麻省小鎮(那裏的人大都還是自己購物,開自己的車)去灣區。然後突然之間,我的憤世嫉俗和對泡沫的擔憂就被那種只有 10 億美元估值(而收入為 0)才能買到的不羈的樂觀主義給淹沒了。

但這次沒有。

自打本週三落地舊金山以來,我已經跟形形色色的資深 VC、銀行家、創業者還有跨界投資者見過面。這些人跟所謂的 “獨角獸” 公司多少都有關聯。跟過去一樣,他們的感覺幾乎差不多。不同的是這次他們的感覺是恐懼。

過去幾年的融資太多、太高、太快了,這跟保守得多的投資風氣發生了正面衝突。後期階段的初創企業仍能融到成長股權資金,而且數額不低,但條款未必跟幾個月前一致了。

“這種變化才開始了 5、6 個星期,所以大部分公司還沒有感覺到,” 一位資深銀行家解釋道:“但我知道,許多去年以 10 億美元估值融資的公司現在得到的説法是,現在要想融資的話他們得拿出大概 7、8 億美元。可能還要加上像棘輪一樣的保護投資者的架構安排。”

現實是,創紀錄的私募市場估值受到了兩個東西的驅動:華爾街為增長不顧一切的渴求,以及公開市場相對高企的高科技股。但各種宏觀經濟因素(中國、神祕的美聯儲等)打壓了股價,迫使焦點轉移到單元經濟上,對於顛覆者來説這意味着會有相當大的商業模式的顛覆。

此外,許多跨界投資者給這些大單注資主要是為了給保留 IPO 選擇餘地,而獲 VC 資助的成功技術 IPO 已經變得很稀少。在退出看似遙遙無期的時候,他們不再願意接受強加的條款,尤其是那種永遠不會提供給公眾的、缺乏有野心的內部增長預測基礎的條款。

這裏要説清楚的是,我的上述觀點並沒有數據支持。就像那位銀行家所説那樣,這這情況才剛剛出現還算不上現象,當然就會有值得注意的預測。此外,這並不是説泡沫正在破裂,甚至還談不上後期階段公司的後視鏡裏已經看到了不斷上升的估值峰值(更不用説種子輪到 C 輪階段的初創企業)。

當然,看看這類公司在需要融資的時候會做出怎樣的反應應該非常有趣。他們願不願接受私募市場上更低的估值?如果願意的話,在公佈原估值的時候會不會公佈他們 “新的” 估值?會不會因為私募市場的 easy money 放緩而同時在融資和未來資本市場進入方面讓公開市場陷入這個更低估值的體制?或者這一切最終會讓企業收購者在煩惱於所有東西都太貴的幾年之後重新殺將進來?

可能上述一切都會發生,不過那是後面的事。至於現在,我只看到了充滿留戀的傷感,就像暑假快結束時的小孩。大家都明白的是,艱苦的工作,以及不止一點的不確定性正在前面等着。

本文編譯自:fortune.com

“看完這篇還不夠?如果你也在創業,並且希望自己的項目被報道,請戳這裏告訴我們!”


資料來源:36Kr
標籤: 矽谷  

留言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
    快捷鍵:←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