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駕駛汽車的道德窘境是怎樣做出正確的殺人決定

36氪 於 31/10/2015 發表 收藏文章

藉助於高度發展的計算機技術和製造技術,無人駕駛汽車的可行性被一步一步地證明。特斯拉普及了純電動車,還要攜手傳統電網改造圍繞車輛甚至家庭生活的用電方案。傳統汽車廠商也一直在實驗電力驅動和自動化駕駛技術,先嚐到甜頭的當然是豪華車,智能巡航、行人監測等功能早在上一代奔馳 S 級就已上出現,全新寶馬 7 系可以用車鑰匙遙控入庫,奧迪最新的自動駕駛概念車則叫做 Robby。甚至蘋果Google 等 IT 公司也在從自身特點出發去研究無人駕駛技術。

但就在所有人都往技術、監管和安全性方面努力的時候,來自圖盧茲經濟學院的 Jean-Francois Bonnefon 卻認為無人車上路的最大障礙之一可能是普通人對這項新技術的認可度,而這種接受程度則基於一個道德窘境。

Bonnefon 拋出的問題是,當碰上必須做出犧牲的時刻,機器人應該做出什麼選擇。

引用某天,你坐在自動駕駛汽車內。一系列不幸的事件導致了汽車車快速衝向 10 名行人,你只有兩個選擇,讓車撞向護牆以犧牲自己保全行人,還是反過來撞向行人以保全車上的乘客?

在幾次實驗中,Bonnefon 又通過修改細節來測試 “民意”,例如做出最終決定的權力是交給司機還是機器?假如你不是司機而是乘客,又會如何選擇?如果你車上有孩子呢?如果前面也是一輛車,撞牆不可避免會有犧牲,但可保全一輛車,選擇撞車則可能會保全雙方,但同時也拉低了所有人的生還概率,又該怎麼選?

在這些基礎之上,最終責任的歸屬也是個問題,who is to blame?是做決定的人還是機器?是機器的話,是汽車製造商還是提供算法的公司?如果責任共享的話,又該如何分配?

通過幾次實驗,Bonnefon 和他同事們得出的結論是,

引用總體上,人們希望無人駕駛汽車總是選擇降低總傷亡數

MIT Tech Review 認為這種功利主義是可取的,但統計卻顯示受訪者的最大善僅是止步於此。

引用他們真心認為無人駕駛汽車應該有功利主義的決斷程序,但他們更希望是別人駕駛汽車,而不是自己去購買這些汽車

無人車無疑要比依靠駕駛員判斷的傳統汽車在理論上更加安全,但如果按照 Bonnefon 的實驗得出的結論,願意為功利主義無人車掏錢的人少之又少,那麼對於整個交通環境來説,傷亡數量反而會更多。

Bonnefon 認為,他們的研究只是在這個道德迷宮裏邁出的幾小步而已。他認為,在無人車即將量產的那天即將到來的前夕,把這些事件背後的道德邏輯算法化顯得 “前所未有的緊急”。

本文編譯自:technologyreview.com,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36kr.com/p/5039116.html

“看完這篇還不夠?如果你也在創業,並且希望自己的項目被報道,請戳這裏告訴我們!”


資料來源:36Kr

留言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
    快捷鍵:←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