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後們對自拍得多少個贊過於焦慮,讓一個社交App找到了機會

36氪 於 03/01/2016 發表 收藏文章

紐約時報剛剛發佈了一篇關於 “後千禧年一代(1995年 以後出生)” 的青少年們使用 App 的長篇文章,從文章展示的採訪和調查來看,美國青少年和我國 95 後一樣,關注自己的社交媒體形象、有和上一代區別的意願、以及隨時不離開手機。

“我在洗澡的時候才會不在線”,一位女孩説。而長長的在線時間,對於以廣告收入為主的 App 來説,就意味着巨大的收入來源。聰明的廣告商,早就將眼光從 18-35 歲的千禧年一代,轉向了這羣成長中的消費生力軍。

問題在於,如何吸引這些討厭廣告、同時付費意願又偏低的青少年來使用自己?

首先要了解你的用户。根據文章描述,這些美國青少年喜愛 Instagram,但極端恐懼他們發佈的照片會被忽視或者嘲笑。通過 Snapchat 聊天,他們感覺壓力更小,但是閲後即焚的功能也使得談話展開更加困難。
儘管,大部分社交媒體及即時通訊 App 提供的功能都大同小異——交友、發圖、通訊,但是青少年們卻會根據不同的需要和場合在這些 App 裏來回切換,尋找最酷的那一個。

一個典型場景是,一位女孩説,在 Snapchat 上發圖時,她會隨手發一些日常內容,但是如果要在 Instagram 上發佈,必須要精挑細選,並且保證一週發佈不超過一張圖——因為前者是個比較輕鬆的社交環境,而後者則緊密代表着你個人的身份。至於 Facebook?呵呵,無所謂,反正沒人用了。

而另一位受訪女孩則(和她的同伴一樣)特別在意別人在 Instagram 上對她的評價。她會定期刪除點贊數量不高的內容,並使得自己的全部圖片數量保持在個位數。至於她的朋友,目前的已發佈圖片數是 0。

這也很好理解,當我們還在青春期裏嘗試駕馭荷爾蒙時,誰不希望自己在別人的眼中永遠牛 X,永遠光芒萬丈?

而這種心理,就讓一個社交應用 Wishbone 找到了機會。


這款應用誕生大約一年了,它的玩法是讓用户發佈兩張對比照片,比如 “黴黴還是水果姐”,然後爭取大家的投票。通過投票,你為自己打上了標籤、找到了朋友、同時獲得更多關注。

更會玩的是,每天兩次,App 運營方還會發佈一個類似 “知乎日報” 一樣的精選投票列表,被選上的組合能夠獲得大量關注和投票,而投票數的積累,在 Wishbone 的世界裏就像 Facebook 裏的點贊數一樣是一種 “硬通貨”。

簡單輕鬆、釋放壓力,Wishbone 生生就在社交軟件裏殺出了一條血路。從 7月 開始,Wishbone 就在 App Store 社交媒體排行榜 30 名裏呆着了,如今擁有 300 萬月活躍用户。

啊,青少年的心思,好難猜。

題圖來自於 the new york times

本文編譯自:nytimes.com,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36kr.com/p/5041806.html
“看完這篇還不夠?如果你也在創業,並且希望自己的項目被報道,請戳這裏告訴我們!”


資料來源:36Kr
標籤: Wishbone  

留言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
    快捷鍵:←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