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月,執法人員突然在密歇根州立大學教授Anil Jain的實驗室出現,理由並不是調查什麼,而是尋求幫助。
Jain教授在生物識別,尤其是面部識別、指紋掃描和紋身匹配技術上有所建樹。其一直致力於利用生物識別技術進行加密,但民警們則希望Jain幫他們解鎖一部已故人士的手機。
教授沒有分享案件的細節,但基本情況是這樣的:一個人被謀殺了,而警方認為他的手機裏存有線索,但他們被指紋鎖和密碼擋在了門口。由於此人的指紋在警方系統有過記錄,警察們希望Jain利用3D打印技術用其創造一個仿造手指,解鎖手機。
如警方所願,Jain打印了已故者的十根手指,但3D打印的手指並不能直接解鎖手機。大多數手機指紋識別器是電容,這意味着它們依靠微小的閉合電路工作。原理是手指表面的凹凸使得電路彼此來回接觸,生成指紋圖像。所以無法導電的3D打印塑料無法用於解鎖,Jain的學生Arora在其表面塗抹了一層金屬粒子才解決了這個問題。
説來簡單,但Arora仍在精煉技術,目前能夠成功解鎖手機的3D打印手指仍未交付給警方,或許還需幾周。
手機的安全和隱私一直是熱門話題。您可能還記得蘋果因FBI要求其解鎖用户手機而訴諸公堂。雖然起因不同,但安全、法律、科技研究者Bryan Choi認為,此舉有違法律之嫌,只是因當事人已經去世而被忽略。
《美國憲法》第五修正案規定,政府機構不得強制要求嫌疑人供出大腦中記憶的內容,如密碼。但2014年10年,維吉尼亞州一法庭裁定,警方有權要求嫌疑犯使用其指紋解鎖手機。如此説來,PIN密碼似乎要比指紋更安全了?
資料來源:36Kr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