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氣象公司讓 IBM 願意掏 20 億美金收購

36氪 於 31/08/2016 發表 收藏文章
微信搜索“36氪”,獲取更多高質量內容.點擊進入36氪
引用全文 3631 字,閲讀時間預計 5 分鐘。

深藍 Deeper Blue 盤點了 4 家世界範圍內最值得關注商業氣象服務公司。

它們分別是:

  • 一個只做24小時天氣預報卻活了20多年的電視台 The Weather Company
  • 專門給農民賣大豆保險的 The Climate Corporation
  • 只靠天氣預報就做到蘋果 Top 10 APP 的 Dark Sky
  • 用 “開源精神” 集中散户力量抗衡大數據公司的 OpenWeather Map

我們其實想説:氣象服務在當下的中國是一個巨大的創業機會。

一個事實:颱風天氣裏,美國人民最喜歡買的東西不是手電筒也不是防雨具,而是草莓餡餅。


這個結論是沃爾瑪的大數據分析部門發現的。作為全球性的大型連鎖超市,沃爾瑪公司非常注重氣象數據的收集與分析。2004 年,沃爾瑪公司的數據組偶然發現了一條奇怪的信息:每一次大台風前,草莓醬吐司餅乾的銷售量都會增長 7 倍。於是,在後來的每一次颱風登陸前,沃爾瑪都會提前在台風登陸地區的超市進貨草莓餡餅。

當氣温達到 22℃,啤酒開始暢銷。氣温達到 24℃,泳裝開始大賣。氣温超過 30℃,冰鎮飲料銷量上升——這些現象都被總結為一系列氣象指數:冰激凌指數、泳裝指數、空調指數等等。

甚至還有一條著名的 “德爾菲氣象定律”:如果你在氣象信息上每投資 1 美元,便可以得到 98 美元的經濟回報,投入產出比高達 1 : 98。

“靠天吃飯”,這四個字在如今更代表了 “靠天氣賺錢”。2016 年,IBM 花超過 20 億美元買下了美國天氣公司(The Weather Company)除了廣播部門之外的所有業務。


IBM 收購 The Weather Company 活動現場圖。後者將會是 IBM 數據環上一項重要佈局。

美國和日本是全世界範圍內商業氣象服務發展得最好的國家。在美國,活躍着 350 家左右的商業氣象服務公司,整個市場超過 60 億美元,並且保持着每年近 25% 的增長率。在日本,著名的氣象服務公司 Weathernews In.(WNI),每天有超過 6000 艘貨輪、7000 次航班都在使用它的氣象服務。

2015 年,氣象影響到的產業價值在美國達到 1600 億美元,在歐洲超過 2600 億美元,日本 100 億美元——中國氣象局公共氣象服務中心副主任潘進軍在氣象局與阿里雲達成戰略合作的現場曾提到這三個數字。

而中國市場,由於之前的政策壟斷,導致商業氣象服務行業近乎空白。2014 年《彭博商業週刊(中文版)》的報道記錄了在當時的情況:—— “中國沒有這樣的私營商業氣象公司,一家也沒有”、“中國的氣象服務一直由政府機構壟斷”、“如果中國能夠放開行政壟斷,將帶來一個百億市值的市場”。


IBM 天氣預警界面展示。數據非常詳盡。

到了 2016 年,形勢發生逆轉。IBM 曾苦惱收購美國天氣公司之後在中國的在本地化業務無法得到嘗試。然而,現在一切都不同了——氣象服務在當下的中國是一個巨大的創業機會。

引用為什麼這麼説?簡單來講,有如下三點。

第一,政策放開,數據開源。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國內氣象服務主要以氣象部門提供的天氣預報、災害預警等為主,商業氣象服務產業完全沒有發展。轉機始於 2015 年 6 月份,氣象局頒佈 27 號令:開放中國氣象信息,並於 2020 年完全放開,鼓勵民營資本和氣象局合作。也就是説,官方數據壟斷的局面將慢慢打開。

第二,市場面臨爆發。2015年,商業氣象服務年產值只有 6 億美元。然而據最新國家氣象局和國家統計局聯合統計公報估計,當前中國按需定製氣象服務的價值超過 2000 億元。

第三,需求端逐漸形成。越來越多企業已經逐步意識到氣象對公司業務的影響,在制定業務方案的時候會將氣象因素考慮在內。滴滴出行就曾開出 10 萬美金的價錢,尋找算法預測用車供需關係。而未來無人駕駛、無人機、智慧城市等領域的發展也都與商業氣象服務的繁榮息息相關。

這是一個 98 倍回報的百億級空白市場。

如何判斷一家氣象服務公司好不好,有這麼三個評價標準可以供參考:

  • 氣象數據源大不大;
  • 數據處理能力強不強;
  • 結合行業觸點的能力怎麼樣;

其中,最重要的是氣象數據源以及數據處理能力——大白話就是兩件事:能佔有多少數據資源、以及數學有多好。

數據是一切之本。數據越豐富,意味着越精準的天氣預測。 所以説,哪家公司擁有最廣泛的數據,相當程度上意味着它能長多大。


天氣服務的本質就是數據收集和數據處理。數據成為信息時代最大的財富。

就世界範圍來講,商業氣象公司的數據來源主要是各國氣象部門:包括地面監測站、高空探測站、天氣衞星、雷達等不同層次。國外的氣象公司通常會選擇兩種方式擴充氣象數據來源:


一是自建氣象觀測站,部署雷達,甚至是發射衞星;

二是收集氣象愛好者家中個人氣象站,智能設備中的氣象數據。

但在中國,由於相關法律法規的限制,企業很難通過上述兩種方式收集氣象數據。因此,中國的氣象服務公司能否另闢蹊徑,在氣象部門提供的數據之外,獲取更廣泛的數據,決定了他們在氣象創業的賽道上能走多遠。

如何從每日 PB 級 (PB 是數據存儲容量的單位,它等於 2 的 50 次方個字節,在數值上大約等於 1000 個TB)的數據中讀懂天氣一直是世界性難題。當前,我們能借助超級計算機,以每秒 4700 萬億次的計算速度,對未來 7-14 天的天氣情況進行數值預報。但受到計算能力的限制,無法解決短期和中長期預報,並且使用超算進行數值預報的模式顯然不適合初創企業。

因此,更多的氣象創業公司正在嘗試從以下兩點進行突破:

第一,對於短期天氣預報,使用人工智能的方法,學習天氣圖像,代替氣象專家預報天氣;

第二,對於中長期預報,使用統計的方法,結合歷史數據預測未來一年降水情況等。
除了數據源和數據分析能力這兩項以外,氣象服務公司還需要解決氣象與業務之間的關係,為客户提供精細化解決方案。而不同領域企業對氣象信息的需求往往有很大不同,降水、氣温、風速風向、災害等之中各有側重。目前,氣象服務公司能切的主要應用領域有如下五個:


  • 能源:利用氣象數據預測風電場、光伏電站的發電功率;同時結合電力數據對電力需求進行預測,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 農業:深度學習技術來分析遙感數據,同時結合地面數據,來預測農田的天氣情況、農作物成長情況、病蟲害,並進行極端天氣預警等。
  • 出行/物流:為用户提供短時、高精度地理位置的氣象預報,可以精準到預報比如説一條線路或者一個區域的降水情況,規劃行駛路線。
  • 航空:結合航班準點率、機場歷史天氣,預測航班延誤;
  • 零售:根據温度、濕度、輻射等信息定向給用户發廣告。比如,在霧霾天推送隔離霜廣告;如果紫外線特別強,則推薦防曬霜。

1. The Weather Company

要説這家公司,其實每個人都不應該陌生。所有 iPhone,Android手機(除中國區)內置的天氣數據都來自 The Weather Company。

這家全球最大的天氣公司在上個世紀是一個做且僅做 24 小時天氣預報的電視台。它神奇地存在了20年,並且最終被 IBM 以超過 20 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數字業務部門。IBM 將這個部門併入自己的雲計算和物聯網服務平台 IBM Waston。


不少人會忽略這家 “天氣預報電視台” 其實是一家技術公司。 世界上擁有最大氣象數據的公司不是 Google、微軟,而是The Weather Company。The Weather Company 在全球擁有超過 4000 萬個氣象站,10 萬個天氣傳感器。他們在美國各地建有 13 個氣象資料中心,甚至擁有自己的氣象衞星和雷達網絡。

每 24 個小時,The Weather Campany 的超級網絡能有 100 億的數據交易量產生,在全球範圍內生成 22 億個獨立預報。

The Weather Company 佔據了全美約 51% 的氣象服務市場份額。在 C 端,The Weather Company 為個人用户定製各種各樣的天氣預報服務,比如上班路線上不同區域的雨量分佈,3D 動態街道路況信息。

在 B 端,他們在航空、能源、保險和零售,物流領域有超過 5000 家客户,包括 Bloomberg,美國航空、加拿大航空等。以航空氣象服務為例,The Weather Company 能為航空公司提供飛行全時段的實時紊流、雷暴檢測和預警系統,並在此基礎上進行航線規劃和燃料添加。IBM 稱整套服務能為航空公司減少 50% 因氣流造成的損失。

2. The Climate Corporation

這家公司的主營業務曾經是給農民提供天氣保險,比如玉米保險、大豆保險。農民看天吃飯,玉米大豆這類作物容易被天氣耽誤產量。The Climate Corporartion 開發了一種算法:可以根據歷史氣象數據、地質數據,結合天氣預報進行綜合分析,預測天氣對農作物產量的影響,最終生成保單,確定保費和賠率。


The Climate Corporation在 2013 年 10 月被全球最大的種子與農藥公司孟山都公司(Monsanto Company)以 9.3 億美元收購。

收購後,這家公司逐漸發展成為為數字化農業平台:收集農業生產所需的各項數據(天氣信息,土壤條件、農作物生長狀況等)、幫助農民制定科學的種植方案(提供播種時期選擇,施肥規劃,產量預測, 病蟲害管理等)。


這家公司藉助孟山都在農業業務上的優勢,火速佔領市場。孟山都是全球最大的種子與農藥公司,佔據玉米、大豆、棉花等多種農作物種子市場 70% - 100% 的市場份額。截至到 2016 年 7 月,The Climate Corporation 在美國市場的覆蓋率已經達到美過 1/3 的總耕地面積(9200萬英畝)。

孟山都和 The Climate Corporation 這套組合牌已經形成全產業生態系統。被收購後,孟山都將自己的旗下兩個農業種植技術產品(播種及施肥指導 Field Scripts,精密種植 Precision Planting)都整合進了 The Climate Corporation 的產品中。隨後,The Climate Corporation 又收購了土壤傳感器公司 640 Labs,農業技術共享平台 Yield Pop,和提供土壤分析 SaaS 服務的 Solum。

3. Dark Sky

這家公司靠着天氣預報這一個功能做到蘋果 Top 10 APP 排行榜第六位,用户數超 800 萬。他們的數據來源除了官方數據,主要來自於用户自己上傳的數據:一般來講,用户的智能手機中都有內置氣壓計,可以定期上傳氣壓數據。


Dark Sky 實現了精確到分鐘的天氣預測。 雖然天氣瞬息萬變,但幾分鐘內天氣變化基本是線性的,比如短時間內雲層的移動。因此,Dark Sky開發了一種新型算法:計算未來十幾分鍾內暴雨的移動速度來推測哪些地區會迎來暴雨。

這家公司靠着一個手機應用已經實現了盈利。除了用户付費下載收入(APP 定價 3.99 美元)之外,Dark Sky 還利用接口調用來取得服務費。Dark Sky 向其他應用開發者提供 API,允許開發者將 Dark Sky 的短期天氣預報內置在自己的應用中,如果調用次數超過一千次就收取一定費用。

4. OpenWeather Map

這家公司的名稱代表了創始人的精神品格:德恩 · 尤可洛夫(Denn Ukolov) 喜歡稱呼自己是 “開源軟件的佈道者”,願景是希望通過 OpenWeather Map,讓氣象服務更有針對性地幫助農業與交通。

本着共享開放的精神,OpenWeather Map 將氣象數據和天氣預測結果免費提供給用户,並且允許所有的 Android,iOS 應用調用這些數據,嵌入到各種各樣的程序中,堪稱天氣界的維基百科。

如果用户願意將自家氣象站,智能設備收集到本地氣象數據上傳到 OpenWeather Map 的平台上,還能獲得平台反饋的更精細化的數據。Ukolov 利用這種方式鼓勵用户上傳,以擴充數據來源。

雖然不像 The Weather Corporation 那樣財大氣粗能自建氣象觀測網絡,但依靠用户上傳本地氣象數據,OpenWeather Map 活出了自己的方式,建立了一套自己的數據共享體系。目前,OpenWeather Map 已經積累了約 40 萬用户。


撰稿:加辰 廖書迪

編輯:季星

顧問:高翔

製圖:加辰 房宮一柳

歡迎轉載,如需授權,請聯繫微信號:295513406

微信搜索“36氪”,獲取更多高質量內容.點擊進入36氪


資料來源:36Kr

留言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
    快捷鍵:←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