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氦氣球帶你去太空, 這個團隊想做的並不只是中國版World View

36氪 於 10/09/2016 發表 收藏文章
遨遊太空,是不少人都有的夢。現在,隨着太空技術的商業化運作,Space X、Blue Origin、 Scaled Composites、XCOR Aerospace、World View、Z2I等公司都在想辦法把人們帶上太空。深圳太空科技南方研究院的一個團隊也在做類似的研究。

表面來看,這個團隊在做的很類似美國公司World View和西班牙公司Z2I,都是在做浮空器做近地平流層太空邊緣觀光平台——利用大型氦氣球, 攜帶載人觀光飛船上升到定點高度(如 40km 的平流層高度) 觀光或者商用。

這個聽起來很高大上的項目,其實可以拆解成幾部分(下圖所示):氦氣球平台(包括氦氣球、脱離系統、回收系統)、地面保證(測控、放飛、氦氣保證等)、增壓艙系統、培訓系統,航天體系內都已經積累了較為成熟的技術。真正的難點則在於實時的運行軌跡控制,實時根據氣象信息等調整氦氣球的飛行軌跡與線路,這也是目前團隊在重點研發的方向之一。

團隊計劃將第一代產品的初步載荷設定在150+50kg,飛行高度設定在不小於 42Km 。目前還處在技術驗證階段,近期曾做過一次試驗,氦氣球飛行順利,但降落時有100公里的誤差。團隊計劃2018年進行無人測試飛行 1-2 次,飛行高度不小於 20km,主要用來測試發射程序、上升過程控制程序、滯空控制程序、返回控制程序等。

不過,與World View不同,團隊並不想把業務重心放在C端用户身上。這主要是因為短期內,氦氣球太空旅行的價格高。團隊表示,5年內氦氣球太空旅行的價格可能還要在70-80萬人民幣左右,算得上是旅行產品裏的奢侈品。根據此前英國媒體的預測,價格降到5萬美元,每年全世界才能有50萬人參與。

但這並不意味着“錢景慘淡”,B端市場則有不少可以發揮的空間。一方面,氦氣球太空觀光具有前沿科技感,可以吸引一批市場預算充足的廠商進行品牌活動增加曝光。2012年,紅牛就進行了一次商業運作——紅牛平流層計劃,用氦氣球將乘員帶上了近太空高度,並進行了一次跳傘。

另一方面,通訊中繼和高空試驗都是大體量的市場。相比於基站搭建,在偏遠地區利用氦氣球組網,經濟可行,施工週期短,Google的Project Loon也是同一方案。而科學實驗和技術驗證,在超過3000億美元的航天市場中的份額超過10%,天文觀測、大氣觀測、地面監測等的需求也在不斷增強。


(注:圖為載人艙與平台飛行效果展示 )

之所以會選擇這個方向切入,與團隊的背景密不可分。團隊成員均來自中科院、中電38所、北航等航天相關科研院所,包括了專業的浮空器設計、飛行控制、個體防護和生命支持、訓練與醫學支持等領域專家。團隊創始人中有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航天員系統副總設計師、中國宇航員艙外航天服責任總設計師。他們過往在航天體系內的工作經驗,可以幫助團隊更快的完成技術驗證及產品化,搶佔機會窗口。

行業中,更早進入的是美國公司World View和西班牙公司Z2I,目前這兩家公司也暫未正試飛,近期收購了馬丁飛行揹包的光啟也剛剛入局。臨近賽道的公司包括了從航天飛行器切入的SpaceX和Blue Origin,雖然這種方式效果最好,但價格過高,而且對乘員要求很高,短期內很難大規模商業化;亞軌道飛行器切入的 Scaled Composites、 XCOR Aerospace,但這種方式飛行時間短,舒適度低,費用較高,同樣需要前期大量訓練,且目前還沒有成功搭載乘客完成飛行的案例。

目前,團隊正在籌備組建公司,並尋求天使輪融資,用於項目設計分析、效果展示、技術論證。


資料來源:36Kr

留言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
    快捷鍵:←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