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體育產業生態圈”(ID:Eco_Sports),文:Z.Hou,編輯:點哥
這幾日,圍棋圈裏頗不平靜。一個名為Matser的“神祕馬甲”在2017年初對中日韓三國圍棋高手們進行了一場“慘絕人寰”的“屠殺”。在兩天的快棋對壘中,Master對人類完成了60勝1平的戰績,唯一一盤和棋,還是因為人類對手掉線了。
在1月4日晚上,Master揭開了自己的真實身份——它就是在2016年初戰勝李世石的AlphaGo的最新版本。
當Master就是AlphaGo的猜測被坐實,人、人工智能與圍棋的三角關係成為了熱議的話題。Master冷酷無情地動搖了人們數千年來對圍棋的認識:技術層面上一些在人類眼中並非好棋的落子卻成為影響戰局的勝負手;文化層面上人類對圍棋的理解又有了新邊界,原有格局已被打破,新的格局正在探索。
棋手們已經開始反思。1月5日凌晨,本次人機大戰打頭陣與押尾陣的世界冠軍古力發微博稱:多年後的某一天,當你發現自己曾經的意識、認知、抉擇都是錯誤的時候,你會一如既往的錯下去,還是否定自己,給自己重新開始的機會呢?
其他棋手也有着類似的想法。柯潔在微博裏也説計算機告訴人類全都是錯的,而棋手將會結合計算機,邁進全新的領域達到全新的境界。
引用人工智能,也許為圍棋發展帶來契機
棋手們在反思人工智能對圍棋文化與技術的影響,而產業中人則將目光投向人工智能在發展圍棋產業中的作用。生態圈採訪了圍棋“隊際賽”創始人,現任體育之窗首席戰略官的謝駿先生。
在他看來,人工智能在幫助棋手們提升棋藝之外,在向大眾普及,推廣圍棋上也會扮演重要的角色。“未來社會的標誌會是人工智能,圍棋作為智力博弈遊戲,將會更多承擔傳遞信息,展示前沿科技成果的角色。這讓圍棋在傳達其內在藝術的同時,更成為一種競技表演。讓更多的人去觀賞,去了解,去喜歡圍棋。”
人工智能的出現將改變往日圍棋曲高和寡的局面,“人工智能讓昔日在神壇上的棋手走向了大眾。大家都是對抗‘人工智能’的人類。這讓社會對圍棋有了更好的認知。這對於圍棋的普及,娛樂化有着深遠的意義。”
顯然,謝駿認為人工智能的出現,給圍棋的發展帶來了契機。
引用高競技水平與商業化路上的荊棘
在競技層面,中國圍棋始終人才輩出。
作為一項發源於中國,承載着中國數千年文化傳承的運動,在每個時代圍棋在中國都不缺乏執牛耳的高手。建國後,在陳毅元帥的關懷下成立的中國棋院更是中國圍棋人才孵化成長的搖籃。
每年的世界圍棋大賽中,中國棋手都是無法忽視的存在。而在1999年成立的中國圍棋甲級聯賽不但加速了中國棋手的成長,17年的發展也令它成為東亞地區頗具影響力的賽事,吸引着越來越多的韓日優秀棋手參賽。此外,每年中國也會舉辦很多盃賽,眾多世界頂級棋手紛至沓來,然而圍棋圈裏熱鬧非凡,可熱鬧的圍棋圈在社會大眾層面卻是小而冷的存在。
這樣的局面可歸因於圍棋自身的侷限性。圍棋本身即是一項高智力運動,有着複雜的技術和高深的文化哲學義理。這一點就會將很多人擋在黑白世界的門外。
不僅如此,在謝駿看來,圍棋傳統下法是1VS1對抗,一盤需要很長時間才能分出勝負。即使引進了快棋賽制,圍棋仍然是一項高耗時運動。在注重“注意力經濟”的時代,無論是現場觀賽還是電視轉播都無法令觀眾為這項運動花費更多的時間。這妨礙圍棋比賽收視率的同時也限制了圍棋向大眾的普及。
缺少觀眾與電視轉播也令圍棋賽事的商業價值大打折扣。雖然中國的圍棋聯賽運營良久,每年也有世界級的圍棋賽事,但這些賽事與參賽俱樂部的生存發展都嚴重依賴於商業贊助。然而投入到圍棋賽事商業贊助的企業並非看重圍棋賽事的商業價值,更多的出於對企業老闆對圍棋的喜愛。
然而贊助後的商業回報,似乎不那麼可觀。因此,在高速發展的商業化體育大環境中,像圍棋這樣的商業模式讓俱樂部或賽事的生存不太穩定。2016年12月中旬,柯潔在微博上爆料自己被俱樂部拖欠薪水,而這在圍棋圈裏並非孤例。
被欠薪一方面是因為在目前並不明朗的經濟環境下,很多企業確實面臨着資金上的壓力;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圍棋賽事本身並沒有成熟的產業體系,只能依靠贊助商輸血。
引用思變後的圍棋隊際賽
當圍棋的商業化發展陷入瓶頸時,也有不少的圍棋人在思考如何創新、如何發展。而謝駿自己,就在圍棋圈扮演着這樣的角色。
在謝駿看來,圍棋是人類歷史中最偉大的運動,它橫貫幾千年,至今為止對它的起源認知還不清晰,沒有第二個運動能跟他相提並論。圍棋在當今人類社會中,價值被遠遠低估了。
如何讓圍棋好玩、好看、好用,是圍棋在未來擁有生命力的關鍵。在謝駿看來,好玩,意味着能帶來更多的參與者;好看,是降低圍棋的門檻,提升觀賞性;而好用,則是讓參與者能夠從圍棋中鍛鍊智力,個人得到提升。
想清楚這些問題後,2013年11月,謝駿與黃子總、朱小軍等人一起,創建了世界國棋聯合會,並組織了以團隊參加為賽制的圍棋隊際賽,皆在引入現代競賽的娛樂元素,擴大圍棋商業化的可能。
隊際賽是指一盤棋由兩支至少6人以上組成的隊伍完成的圍棋比賽。比賽分三節,第一節起始至72手,第二節由73手至143手,第三節由144手至終結。每節由雙方各派兩名選手聯棋對弈。同時引入換人、短暫停、紅黃牌處罰等規則。
引用圍棋商業化的破局之道在哪?
那麼目前圍棋隊際賽的發展如何呢?對於這個問題,謝駿顯然最有發言權。據他介紹,目前,隊際賽在世界範圍內,已經被廣泛地認知。賽事已經被推廣到了日韓、歐洲、美國、澳大利亞等國家。從開始的嘗試到逐步的認可、認同,到現在期待隊際賽能夠更大規模的發展,3歲多的隊際賽似乎發展得不錯。
而除了賽事自身加入了更強的觀賞屬性外,謝駿表示隊際賽的發展,也離不開各個組織的幫助。在賽事的組織、運營、商務開發中,全國各地的圍棋愛好者,以及認可隊際賽發展方向的人,都義務為隊際賽貢獻出自己的力量。而像清華圍棋基金會這樣的機構,也與世界國棋聯合會達成了合作協議。
圍棋界裏各路社會精英藏龍卧虎,也給到了謝駿不少的幫助。
謝駿告訴生態圈,去年十月,全國圍棋隊際賽在海南舉辦。而今年,東亞之花中日韓三國職業圍棋隊際賽,以及世界圍棋隊際賽錦標賽,都將陸續舉辦。
對於未來圍棋賽事的多元化發展,謝駿表現出了積極樂觀的態度。他用籃球、足球做了一個類比,既然籃球有三對三,有五對五,足球有11人制,有五人制,那麼圍棋的賽制也可以多樣化,這更利於圍棋運動的大眾傳播。
在未來,謝駿希望過更多的社會資源,去打造類似於體育之窗下屬的排球之窗的模式,用更加純粹的公司化的模式運作圍棋的商業化。
此同時,如何尋找到傳統圍棋傳統的1VS1模式觀賞性的問題,進而找到圍棋商業化的發展之路,也是謝駿努力求破局的一個思路。
而説到這裏,謝駿再次提出了科技所可能帶來的改變。如果未來能把計算機輔助觀賽系統能夠實現了,依靠科技的手段,能夠讓普通的老百姓,不懂圍棋的,可以在互聯網和電視前觀看圍棋比賽,這樣就能夠反哺回來,提高1對1圍棋的觀賞性。這可能會是1VS1賽事商業化非常重要的一個手段。
對於其它形式的定級賽、雙人賽、接力賽等很多創新的圍棋賽事,謝駿認為它們都有共榮共生的關係,不存在哪個活着其他的就死掉這種情況。大家都有存在的價值。就看誰能抓住它核心的東西,讓它更成熟,更加商業化,就有望脱穎而出。
不論是經典的1VS1,還是新興賽制賽事,它們的終極目標都是建立起一套可持續發展的體系。從提升觀賞性入手,同時開發提升圍棋賽事的商業價值並推廣圍棋;隨着圍棋受眾的增多,圍棋賽事的商業價值也會水漲船高;商業價值提高了的圍棋賽事便會給予棋手更多的商業收益與社會價值;同時棋手也會選擇能最大化給予其價值的賽事平台參賽;掌握了最優質棋手資源的賽事便會脱穎而出,成為圍棋賽事的主導力量。
在謝駿看來,圍棋商業化之路的經驗不僅侷限於圍棋和其他智力運動。中國傳統的武術,或中國強勢的排球等目前市場化,產業化發展不足的項目都可以從中獲益。然而圍棋商業化的道路才剛剛開始。
路漫漫其修遠兮,圍棋商業化的命題值得一番求索。
資料來源:36Kr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