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距第一代 iPhone 發佈已經有10週年了,對智能手機行業來説,iPhone 的發佈是一個標誌,也是蘋果公司的一個里程碑。在蘋果發佈10週年的時刻,知名博客 Backchannel 的編輯 Steven Levy對蘋果公司全球營銷高級副總裁 Phil Schiller 進行了採訪,談及了iPhone 的發佈,它對蘋果的影響,當時的規劃,以及未來 iPhone 的發展。
為什麼要做手機?我十年前這樣問史蒂夫•喬布斯。當時,在舊金山莫斯考尼西大廳,喬布斯剛剛發佈了自 PC 以來最具變革性的產品。喬布斯顯然非常看好這款產品。但是iPhone與其他任何東西都有很大的不同:觸摸屏幕、軟鍵盤和高價位——不能保證它會大賣。當時沒有跡象表明我們會有今天這樣的觀念模式:出門不帶iPhone就像出門不穿衣服一樣冒險。
喬布斯盯着我説:“我們進行了視察調研,和購買研究人員聊過,最後結果就是我們可以賺很多錢。”
喬布斯開了一個玩笑!“這不是我們,” 他很快補充解釋道。喬布斯做了一大段陳述,現在都被大家熟悉這種模式了。蘋果想做手機已經有一段時間了,公司有很多想法,特別是要創建一個基於觸摸的交互界面。但這必須等待恰當的時刻,必須等到電信運營商願意放棄對蘋果的前所未有的控制,允許我們重新設計一款自己可以決定分類和條款的硬件和軟件的組合包。
在喬布斯的演講中,有一點打動了我:蘋果已經創建了一小組本地應用程序,並且似乎沒有向第三方開發者開放設備。這一點在喬布斯的演講中沒有明確説明,但喬布斯隨後確認了我的看法,並努力捍衞這個決定。
喬布斯表示這是一個安全問題。“你不想讓你的手機成為一個開放的平台,” 他告訴我,“你不會想因為在早上下載的三個應用程序就使得手機不能用了。 Cingular不想看到因為某些應用程序使他們的西海岸網絡就崩潰了。從這個角度來説,這東西更像是一個iPod而不是一個計算機。”
當然,我們現在知道,蘋果改變了路線。iPhone的app下載次數超過了140億。同時令人驚歎的還有其變革性——這是讓iPhone(現在還有它的競品)可以執行令人眼花繚亂的各種任務的關鍵要素。
2007年1月,喬布斯的期望很高。當時,他們沒察覺到iPhone未來會怎樣影響世界——和蘋果。在最近一個季度,蘋果出售了約7500萬部iPhone,收入為510億美元。在這三個月裏,iPhone的收入佔蘋果收入的三分之二。總的來説,蘋果已經售出了超過十億部手機。
“2007年將是智能手機元年,” 喬布斯十年前就告訴我,“我發現很多‘足球媽媽’都在用智能手機。”
説喬布斯樂觀還只是很委婉的説法。
蘋果因“不回頭”而臭名昭著。當一個大產品的週年紀念日臨近時,一般公司通常都會進行回顧。(“我不這麼想,” 喬布斯在2008年Macintosh25週年時對我説)。於是,蘋果是例外的。上週,我會見了全球營銷高級副總裁Phil Schiller。1997年4月,史蒂夫•喬布斯迴歸蘋果加入公司的領導團隊。Phil Schiller曾深入參與iPhone的開發和發佈。
會面在Cupertino區舉行,這裏在不久後將會建起奇異的新圓形大樓,成為蘋果公司的總部所在。現在人們在桌子上放着iPhone是非常常見的,就像是以前快槍手在酒吧休息時,桌子上到處都是手槍一樣。他們的存在提醒人們,在商務會議,餐廳,客廳沙發和餐桌上,你會看到智能手機無處不在,人們常常將目光集中在發信息,電子郵件,Facebook,甚至是遊戲上。
我問他蘋果以前估計過iPhone的未來嗎。
“有的,但是幾乎沒有成為規模,” 他説,“我們知道我們正在做一些對蘋果很重要的事情,而且未來世界會因這件事情而改變。但我們不知道它會有多大,我們不知道有多少事情會因此而發生變化。”
他還強調了為什麼iPhone堅持封閉系統。在iPhone研發期間,蘋果有一場激烈的內部辯論。一些人主張該設備應該是一個開放系統,像Macintosh那樣,其他人提出建立更封閉的系統,如iPod。當工程師意識到,即使堅持開放系統的人贏得了辯論也不可能及時實施時,這場辯論就有了最後的結果。史蒂夫•喬布斯結束了討論,Schiller回憶説:“喬布斯説我們不必繼續辯論這個,因為我們現在不能有一個開放系統。我們也許會改變主意,也許不會,但現在我們什麼也沒有,所以讓我們設想這個世界,我們用偉大的內置應用程序和開發者製作網絡應用程序的方式來解決這個問題吧。’”
當我提到iPhone的偉大時刻是蘋果向開發人員開放接口,做到了現在這樣,無論我們想做什麼第一件想到的事情就是有一個“app”,Schiller把我往回拉了一把。
“當iPhone第一次上市時,大家都低估了它改變世界的價值,我們都必須擁有iPhone,並愛上它,” 他説,“iPhone使智能手機成為現實,它真的是一款在你口袋裏的電腦。真正的互聯網,真正的網絡瀏覽器,MultiTouch等等。有很多東西都發展成了當今智能手機的核心,它成為了一款客户會愛上的產品,然後客户也要求更多的東西,更多的應用程序。”
事實上,Schiller説,iPhone的成功是由第一個模型推動的,這個模型裏包含了如郵件、Safari和YouTube等少數應用程序,這也導致開放或封閉的問題不再有辯論的意義了。在蘋果內部,答案突然清晰了:當然它會開放。(喬布斯在第一天跟我提到的安全隱患突然神祕地消失了)所有那些不斷敦促蘋果開源的批評家,包括我,都是不相關的人。不久之後,蘋果推出了一個系統,這為開發者打開了廣闊的世界,在這裏他們可以開發無數應用程序——放大iPhone影響力的應用程序。
我想知道iPhone的成功如何改變蘋果本身。Schiller喜歡把iPhone視為喬布斯迴歸所帶來的連續變化的一部分,iPod的發佈也是如此。
“如果不是iPod,我不知道會有iPhone。” 他説,“它可以向非典型蘋果客户介紹蘋果,所以iPod從Mac的配件發展成了有自己的文化動力的產品。在那段時間,蘋果改變了。我們的營銷變了。我們有舞者剪影廣告和一個標誌性的產品以及白色耳機。我們問:“嗯,如果蘋果要做到不與它以前的產品相同,還要做什麼?”
但是,幾年來,蘋果被質疑iPhone當前的模型大程度上擴展了這種影響。批評大多與一系列抱怨相關,都在抱怨蘋果近年來太保守了。早在11月,我問Schiller蘋果是否失去了創新能力了。(劇透:沒有!)。現在,他遇到了類似的問題,電話的最近的迭代飛躍不像在iPhone的前幾年的大升級那樣大膽——當時,喬布斯還活着。
“我認為,實際上在最近版本的飛躍是非常大的,有時甚至更大,” 他説,“我認為是我們的期望變大了,而不是產品的飛躍。如果你仔細看看我們的產品 ——從最早的iPhone、iPhone 3G到4到4S,你會看到巨大的變化:;屏幕尺寸從3.5英寸變化、4英寸、4.7和5.5英寸;攝像頭更是有了令人難以置信的變化,從第一個攝像頭,不能拍攝視頻,到前後雙攝像頭;到現在,有了三個攝像頭我們可以拍攝live photo和4K視頻。”
我認為其中也許有些變化可能是作為對競爭的反應:像更大的屏幕,這首先出現在三星和其他競爭對手。蘋果何時意識到其他公司已經加大力度製造能夠和iPhone抗衡的產品呢?
“當我們剛開始研發iPhone時,我記得喬布斯説過我們都有五年的領先期。 (真的!“如果我們做了這個,”喬布斯在2007年1月跟我聊到,“我們將領先五年!”)在後來看來,這是一個非常準確的預測。手機市場的規模和智能手機的重要性吸引了世界上每個人都想試圖涉入這個領域,其中有些人成功了,有些失敗了。競爭是偉大的,它推動我們前進。
Schiller指出蘋果將繼續保持領先。儘管Android的銷售量超越了iPhone——雖然不是利潤——iPhone的銷售本身似乎正在放緩。 “iPhone的質量是無與倫比的,其使用方便性仍然無可匹敵。硬件軟件的集成更是不在話下。我們不是最便宜的,我們也不做最多的,但我們是最好的。”
蘋果會再次開發創造一個產品,會像過去十年那樣改變我們生活的方式嗎?
Schiller希望50年後,人們會回顧這一點,並説:“哇,他們沒有意識到這有什麼影響——其他人都錯過了,因為他們忙着尋找其他的東西。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很有可能我們只是在比賽第一場的第一分鐘,” 他説:“我相信這個產品是偉大的,將引領創新未來很多年。”
然而,我不知道像iPhone這樣的袖珍設備是否仍是未來十年的主旋律。在最近幾個星期,很多觀察家都説我們正處於會話界面時代。亞馬遜進一步跟進這個觀察,蘋果早就捲入了這場變種——蘋果的Siri已經內置到每個iPhone。了
“這很重要,” Schiller説:“我很高興團隊幾年前開始研發Siri——在會話界面這一塊我們做的比任何人都多。就個人而言,我仍然認為最好的智能助理是與你一直在一起的那個。隨身攜帶iPhone比卡在廚房或某處的牆上更好。”
亞馬遜也不認為其Alexa語音接口會固定到一個設備,而是一個無處不在,持久的雲計算產品,可以在任何地方聽到你。
“人們忘記了顯示器的價值和重要性,” 他説:“在過去十年裏,iPhone上最偉大的創新之一就是顯示。顯示器不會消失。我們還是喜歡拍照,我們需要看看他們,一個虛擬的聲音不會告訴我這幅畫是什麼。”
無論如何,iPhone的第一個十年建立了一個令人難以置信的輝煌,我們是電子人,依附於智能手機給我們的力量,當我們沒有時,我們會變弱。沒有人預見到這會發生,包括蘋果。 “當我們剛開始做iPhone時,我們預測手機會改變並變得更好,” Schiller説,“我們預測可以用手機上網,收發電子郵件甚至有一天會取代iPod,所有的這些我們預測到了。但是,在這10年裏真正神奇的事情時,它成為了我們生活中最重要的設備。這種轉變——我們如何與世界互動——我認為沒有人能完全理解,直到我們擁有它們,和他們共處和使用它們才能真正意識到這樣的改變。”
翻譯來自:蟲洞翻翻 譯者ID:YLS
資料來源:36Kr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