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膠不死,是“音樂發燒友”的勝利嗎?

36氪 於 14/04/2017 發表 收藏文章

過去十年裏,黑膠唱片在實體音樂不斷萎縮的市場裏展現出了漂亮的“增長趨勢”,實現了一場偉大的“文藝復興”。根據尼爾森音樂年報的數據統計,2016年美國黑膠唱片總銷量超過1300萬張,與2015年1100萬張(2014年910萬張)的數字相比,實現了17%的持續增長,佔唱片總銷量的6.5%。同樣的趨勢還發生在英國,根據英國唱片業協會(BPI)的調查數據,2016年英國黑膠唱片銷量超過320萬張,相比去年增長了53%,銷售額已經超過了80年代的黑膠唱片。而根據德勤的數據,在未來七年之內,黑膠產業有可能成為一項價值十億美元的產業。

作為數字音樂時代實體唱片銷量唯一的增長點,雖然比不上流媒體井噴式增長的精彩數據,但音樂發燒友用自己的熱情維護了”最後一塊戰地“。根據美國RIAA通路調查報告,實際購買黑膠唱片的消費者並非全部都是經歷過"黑膠時代"的父輩樂迷,有47%的購買者年齡在25歲以下,最強購買力集中在18-35歲,而50歲以上用户的購買量僅佔13%。


RIAA調研數據

根據YouGov 的一項調查,購買黑膠唱片的"膠迷"都是一般重度音樂愛好者,66%的人需要每天聽歌;59%的人痛恨盜版,69%的人喜歡獨處;但他們的共同點是都願意為昂貴的音樂付費,粉絲經濟的長尾理論一樣在黑膠的市場適用。

年輕的消費者對於黑膠唱片的熱情展現使黑膠除了精典這個標籤外,與流行結合起來。美國創作歌手Jack White的專輯《Lazaretto》的唱片售出了87,000張;阿黛爾2015年專輯《25》則賣出了11萬張。


但是,想要維持黑膠市場的潮流,就要培養年輕樂迷對這個“舊載體”的消費習慣。
36氪曾經報道過的英國初創公司 Trax & Wax 就想通過黑膠唱片的生意來培養這種消費習慣。平台提供四種不同音樂風格的訂閲盒子,每個盒子中包含12張碟,用户可以按自己的喜好和需求選擇。如果你沒有特別具象的音樂喜好,還可以讓平台每月隨機寄給你2~4張碟來嘗新。

而想做這個生意的還有華納,在消費習慣建立之後,華納想打黑膠”收藏“的價值。華納近期成立了黑膠廠牌Run Out Groove。負責人表示:“Run Out Groove將專門面向黑膠唱片樂迷,我們希望我們出品的唱片能成為樂迷收藏的中堅力量”。

Run Out Groove將會依據樂迷的喜好來製作黑膠唱片。每個月樂迷票選的前三名會投入生產。同時,廠牌會製作限量唱片,並未每張唱片設立編號,成為獨一無二的一張。黑膠的收藏價值來源於它的古典,邁克傑克遜的Thirilla初版黑膠,未開封加本人簽名,被炒到4萬多美元;而80年代幾十塊錢的黑膠唱片現在很多都已上千甚至上萬,收藏成為黑膠市場的一個很好的切口。


對於音樂愛好者而言,黑膠唱片讓你有了真正把音樂握在手中的實感。就如同在電子書如此普遍的今天,我們依舊享受閲讀紙質書的快感;對於購買黑膠的人來説,黑膠還代表着生活的"品質",區別於數字音樂的單調,黑膠還得擁有完整的設計,藝術的封面搭配完美的音樂,人工翻面以及被實體唱片機緩緩演唱出來的美感都有着音樂的儀式感,是黑膠唱片不可分割的魅力。

雖然品質決定了這個市場的盤子不會太大,但黑膠的賣點還有情懷。情懷的錢相對好賺一點,黑膠唱片市場上銷售最好的是獨立搖滾和經典搖滾;唱片復刻是黑膠的一大主題。無論是收藏還是情懷,還是對”品質“的追求,擁有持續消費能力的還是”音樂發燒友“。但實際上,購買黑膠唱片的一部分人羣是因為好奇獲僅僅因為封面好看。ICM 一項研究顯示,27 %的人在購買了黑膠唱片後都不會聽,還有些人會把唱片當成禮物送人。

在銷售渠道上,黑膠唱片也出現了井噴式的增長。2016年德國慕尼黑音響展,出現了大量的黑膠唱片;一系列唱片連鎖行將黑膠唱片擺在最明顯的位置上;各大書店與藝術館也成為黑膠唱片銷售的重要場所,黑膠唱片成為各大唱片行的銷售冠軍,在英國的旺季,每一分鐘就可以銷售一張。
與銷售的井噴成反比的卻是生產力的不足,全球黑膠唱片的壓制廠不過幾十家,美國僅有16家。規模大的一年最多能壓制700萬張,規模小的則有專注生產包裝鮮豔的黑膠唱片、位於納什維爾的United公司,許多生產需要提前6個月的預定。而生產唱片機的公司更屈指可數,不過好消息是已經有一些大型的黑膠唱片壓制公司開始擴大自己的規模。


再説到國內市場,目前國內的黑膠市場主要以收藏為主,雖然周筆暢、田震少數歌手都推出了黑膠唱片,但更多的是面向粉絲的飢餓營銷(肯德基還推出過125張限量黑膠呢)。

但實際上,國內並沒有真正經歷過”黑膠時代“,想培養這種消費習慣並不容易。首先。黑膠唱片的入門門檻很高,你得擁有一個黑膠唱機,價格一般在數千元,貴的上萬不止,而且在國內也沒有太多購買渠道。另外,黑膠唱片的消費是一種深度體驗。除了一系列專業設備的門檻外,還有一系列黑膠學識需要學習,而這些都決定了黑膠的"慢文化",但好奇培養出的新鮮感並不能支撐消費習慣的養成。這一切看來,黑膠唱片的“復興”在中國的到來還有點遙遠,這並不是一門好做的生意。


資料來源:36Kr

留言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
    快捷鍵:←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