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服賣不掉就燒掉?“人為稀缺性”是黃金法則,也是毀滅之門

36氪 於 18/08/2018 發表 收藏文章
編者按:在歷史課本中,曾提及二戰前美國經歷大蕭條,經濟前景黯淡,失業人數眾多,有一幅插圖讓人印象深刻:奶農把買不去的牛奶倒掉。 看似荒唐,但在資本主義的邏輯中,卻合情合理。最近,奢侈品品牌Burberry也處理了一批庫存,一把火燒掉了“價值不菲”的倉底。究其根源,就是要在沒有稀缺性的情況下,人為創造出稀缺性。這就是掠奪型資本主義的黃金法則:通過人為創造稀缺性,獲取最大的利潤,但是,這會對社會、經濟和人的心靈,帶來毀滅性影響。本文編譯自medium的原題為“Why Artificial Scarcity is KillingYou”的文章。

Burberry集團,音譯巴寶莉、博柏利,英國豪華時裝公司,銷售服裝和配飾,並授權冠名香水。它獨具特色的花呢格紋圖案是其最受仿冒所累的商標之一。Burberry以風衣著稱,最早由創始人Thomas·Burberry為軍方設計。

巴寶莉有一批價值3500萬沒賣出去的衣服,於是他們決定燒掉。沒錯,一把火燒掉。如果你覺得這麼做沒什麼道理,很變態,很讓人生氣的話,你也沒錯。這正反映了掠奪型資本主義的運作方式。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的體系在組織人們生活方面做得這麼失敗的深層原因。

辛辛苦苦找人設計、創造、生產然後銷售的產品,為什麼要一把火燒掉?畢竟這些衣服是實實在在棉或麻製成的,也是不少人的勞動成果。這是為了人工創造稀缺性。巴寶莉需要高價賣衣服(至少他們覺得衣服要賣到這般價格),就得讓人們相信,衣服確實值這個價。人們買巴寶莉的衣服,就是因為他們在玩“地位”遊戲,“什麼?!那個髒兮兮的窮鬼居然跟我戴一樣的圍巾!我再也不會戴那條圍巾了,一文不值!” 這樣的想法,只有在以下命題成立的情況下,才是真的:你在做出購買決定時,買的不是具體的商品,而是它象徵的排他性、社會地位、高高在上和支配地位。

目前,掠奪性資本主義的運作,靠的是一個古怪的概念——人為稀缺性。通過不斷加深人為稀缺性的程度,實現最大化的利益。這是一種操縱市場的手段。市場本身就是一種工具,讓需求和供給可以自由匹配,某個價格之下,可以達到結果最優。但是人為稀缺性的存在,將有效的市場調節完全顛覆了。人為稀缺性通過限制供給,藉此提升價格。Burberry燒掉賣剩下的大衣,這樣才能繼續向消費者收取一千美元,讓他們獲得社會地位,讓他們受人豔羨,讓他們靈魂的空虛得以滿足。而這還只是冰山一角。





人為稀缺性是掠奪型資本主義的黃金法則,現在到處都是用的這套規則。規則之下,對衝基金會購入一些拿來救命的藥,然後將價格漲50倍,這是人為稀缺性的體現。學生揹負沉重的學習貸款,也是人為稀缺性的體現,只不過形式不同。如果醫保系統中,有75%的服務都設下限制,只有參保人、有錢人或者能從中盈利的人可以享受,也是人為創造的稀缺。

創造人為稀缺性,實則是有代價的。在這種規則之下的社會,不會選擇投資以擴大生產、增加供應量。比如製藥,發現新葯之後,我們有兩個選擇:可以人為創造稀缺性;也可以建工廠,提高供應量,讓醫生開更多處方,診所發更多這種藥,幫到更多有需要的人。但是兩者不可兼得。很多社會選擇的是前者。這些社會裏生存的人們,會有什麼樣的生活?

以人為創造稀缺為前提的經濟體系,資本創造的收入會飛漲,而勞動收入增長停滯或崩潰。這正是美國社會正在經歷的——平均收入的增長几十年來都屬於停滯狀態,而基本生活所需的商品和服務價格卻很荒唐。救護車用一次5000美元,孕婦生產要花上3萬美元。這就間接説明,就算收入看似停滯,實則在縮水。每天要維持日常生活,都岌岌可危。


經濟中稀缺的資源,不只是彰顯有錢人身份地位的奢侈品,就連生活基本物資都缺,這樣才能把大眾消費者吃得死死,壓得普通老百姓動彈不得。醫療保險、教育、財務、收入、儲蓄、機會、安全感,這都是人們平穩生活的前提條件。但是所以這些經濟上的基本需求,在資本主義體制之下,都長期持續,甚至永遠會處於稀缺的狀態。美國社會是無法滿足這些基本需求的——因為它將多餘的都消耗掉,處理掉,浪費掉了,然後不再往裏投資。為什麼?就是因為資本主義不能、也不願意提供更多生活必需品供給,不肯以足夠低的價格提供質量足夠好的商品。這個體制之下,供應永遠是限量的,在有限的的供應之上,質量可能還會打折扣,這樣他們就能向消費者“漫天要價”,將自己的利潤最大化。不然,為什麼連經濟不好的國家都很便宜的胰島素,在美國卻需要花上幾百美元呢?
要創造體面生活的必需品人工稀缺性,資本主義的終極大招是什麼?就是將生活必需品和“工作”掛鈎。所以,在美國,想要醫保、 養老金、安全保障、收入等等經濟上的保障,你就必須有一份“工作”。但問題在於,這些“工作”是工業化經濟中的一種制度。工業化經濟裏,工人起床,上班8小時到12小時,做一樣的工作,然後回家睡覺,周而復始,永遠陷在這個單調的循環裏,因為每天做的事情,每天的工作成果都沒有變化。但現代經濟已經不是工業化經濟,不只是規模化生產商品這麼簡單,現在的“工人”做的是更有創意、對智力要求更高,更有人性、更復雜的工作。現在的“工作”不像以前,一份工打到老,而是用項目、事業、程序、努力和運動來衡量。在現代經濟中,將生活的物質基礎和工作聯繫起來,就會讓體面生活本身變得稀缺了,而這種稀缺性,完全是人為的。

為什麼現在的工作很多都讓人覺得沒有意義?做起來根本沒意思?因為這些工作確實沒什麼意義。如果你理解了以上的段落,你就知道,在掠奪型資本主義體制之下,很多工作的目的是為了將人為稀缺性最大化,提高到某個精準的臨界點。將所有人本來都應該得到的基本生活所需品,都限量供應,只讓最有錢的人才能負擔。這就是對衝基金的工作。這就是醫院裏財務部門的工作。這就是健康維持組織(HMO)裏的保險業務員的工作。我這麼説不是在譴責他們,實際上,我很同情他們。如果你把生命中寶貴的時間貢獻給這樣的“事業”,目標是將人為稀缺性最大化,這和説自己人生的目標在於“我讓人們陷於貧困,窮人翻不了身”是沒有兩樣的。這樣的人生自然沒什麼意義,也不會幸福,更別説有什麼追求了。充實而有意義的人生,在於實實在在地提高身邊的人的生活質量。這是因為,就算你再怎麼不想承認,人都是有同理心的,人們會對彼此產生共鳴。


那麼,如果人為稀缺性佔了主導,社會會是什麼面貌?如果人們的整個生活,整個社會的方方面面都是按照掠奪型資本主義的人為稀缺性法則來組織,生產,我們的生活會是怎樣?

  • 首先,“工作”的概念會讓絕大多數生活必需品——收入、儲蓄、醫療保險和教育等——變得人為稀缺。
  • 其次,基本生活所需,比如藥物、教育和書籍這樣的資源,也會根據人為稀缺性的原則來分配。
  • 最後,人為稀缺性也會主導奢侈品市場,導致社會地位方面的競爭極度加劇。

在這樣的社會中生活,會是什麼感覺?生活會是一場無休無止的戰鬥,永不停歇,殘酷不已。光是生存本身,都要奮鬥不休,活着本身就是一場掙扎。經濟存在、社會存在、財政存在、制度存在,在這些層面上都要拼搏,都要掙扎。我們的大腦時時刻刻都沉浸在絕望、恐懼、憤怒、貪婪和嫉妒的情緒之中。但是這樣的感受,恰恰站在意義、幸福和追求給我們帶來的積極感受的對立面。

於是很多人的精神開始崩潰。他們的心因為創傷、抑鬱、孤獨,和一種埋藏很深、我們還不甚了解的悲痛,而變得支離破碎。這種情緒的背後,深層的邏輯是,“要是我能有機會得到那種藥、那種教育、有用於燃眉之急的存款,有生活基本保障的話,我的生活會比現在好得多。為什麼我得不到?是我配不上嗎?我這個人難道毫無價值嗎?” 這麼想下去,精神就會漸漸破裂。如果每天都要面對生命最原始的恐懼——被拋棄、被抹殺、被孤立——這種恐懼就會漸漸將我們吞噬。現在很多社會不正在上演大規模的抑鬱和崩潰嗎?

這樣的社會會面臨極有毀滅性的恐怖後果。生活質量受到重創,年輕人的死亡率上升,健康程度下降。人為稀缺性也讓更多人終日沉浸在對那些象徵着社會地位的商品的追求裏。他們會看不起其他買不起這些地位符號商品的人,也沒法變得謙遜、懂得平等和尊嚴。由人為稀缺性引領的社會,將是個生活條件惡劣、為生存爭個你死我活、刻薄、不幸且短命的社會。

在這麼多負面影響中,我覺得最具有毀滅性的還是對人精神的破壞。人們不僅是變得不開心、絕望、害怕彼此、多疑、冷漠、相互猜疑,他們的內心會真的開始崩潰,因為自己被拋棄、被忽視,感到深深的痛苦、內疚和羞愧。“我是不是毫無價值?肯定是的。” 然而,如果大家打心底裏接受了人為稀缺性的概念,他們會怎麼想?如果他們接受了這個概念:沒有價值的人本來就只配活在人為稀缺性主導的社會裏,活着,沒有價值的人本來就什麼都不配得到,社會會怎樣?兩者其實沒有很大區別。這麼一來,我們最後就會看到一羣“資本主義斯德哥爾摩綜合症”患者。這樣的人,會拒絕讓身邊的鄰居、同輩和同事得到任何生活所需,不管是醫療保險、教育、交通、媒體和基本生活保障等等。“沒有價值的人,本來就什麼都不配得到!” 對人為稀缺性深信不疑的人,會成為其魔鬼代言人。但是,正是人為稀缺性法則本身讓他們成為其代言人。你明白其中的瘋狂之處嗎?


如果説,掠奪型資本主義體制下,會有人哀歎説,“要是我有那些東西就好了!我就能過上更美好的生活。難道我不配得到這些嗎?難道我不是人嗎?” 反駁的人可能會説,“沒有人生來就能得到理所當然這些供給。要是我得不到,那別人也別想得到!”這種憋屈之下,很容易產生這種報復式的怨恨,目標就是讓世界重新回到公平和正義的狀態,將眼前的現狀合理化。但是公平是公平了,大家都是兩手空空,還不夠公平嗎?“正義”,在剝奪他人尊嚴的同時,也算是實現了。長時間身處人為稀缺性主導的體系中的人,估計有很嚴重的心理創傷。受到心理虐待的他們,為了恢復和諧和公平,也會自己成為施虐者,讓自己也具備這種瘋狂的、變態的力量。這不正是很多社會正在經歷的嗎?

在我看來,人為稀缺性是掠奪型資本主義的終極法則。但是,其代價確實是讓成年人失去理智,至少他們無法發揮自己的潛能。如果人們為了減輕自己心中的哀怨,減少自己潛能失卻的悵惘,轉而維護這樣的法則,自己去施行、助長人為稀缺性原則,這些人就會漸漸崩潰。所以説,不管一個社會名義上多麼“富裕”,接受了人為稀缺性的人們會發現,想繼續生活在一個民主國家、共和國,或者在一些小的方面得到自由,都變得越來越困難——他們卻會繼續嚴格施行人為稀缺性的原則。

人為稀缺性是掠奪型資本主義的終點,是因為它背後的意味是,“如果你想買自己需要的東西,就得支付我們開出的天價,不然就算我們有多餘的,寧願一把火燒掉也不會降價賣給你。” 仔細想想, 你就會發現,這正是施虐者的邏輯。如果社會上有相當比例的人都信了這一套,覺得社會只有這一種運行的方式,我們會面臨什麼?我們會漸漸看到社會的崩潰和獨裁的崛起,因為施虐者的邏輯,和獨裁者的邏輯沒有什麼區別。

編譯組出品。編輯:郝鵬程


資料來源:36Kr

留言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
    快捷鍵:←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