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自行車展回顧

700BIKE 於 02/04/2015 發表 收藏文章
在本次歐洲自行車展,BMC,Canyon和Lightweight靠着這招取得了格外的成功。這些品牌的原型車在觀眾羣中迅速傳播,引致大量不明真相的羣眾爭先恐後地圍觀。

BMC用來招蜂引蝶的是他們的Impec概念公路車。在跟BMC的市場營銷人員交談後,我瞭解到這台自行車不僅僅是用來展覽這麼簡單。整台概念車是一個預演,用來看看未來的車架到底有哪些可能性。要是傳動系統完整的話,這台車甚至可以騎——車上其它部件都是可用的,並且有很多是在BMC的工廠內的自行車上測試過。
Impec概念計劃始於大約5個多月前。這是那些未來自行車創意的搖籃。

Canyon也有一台看起來是從上個世紀末的漫畫中走出來的自行車。Canyon自認已經處於製造一台同時擁有超強空氣動力學水平但又輕如鴻毛的自行車技術的巔峯。接下來他們要挑戰的是製造一台可以適應任何騎行方式以及路況的自行車。

Canyon説那些裝在前叉和豎管上的圓形盒子是類似凝膠的設計。這種車架接合部位的設計是起到在前軸和豎管上裝進彈性裝置的作用——碳纖連接處的彈性可以起到類似懸掛系統的作用。車架擁有15毫米的最大彈性幅度。

儘管這樣的設計在自行車上並不鮮見。這個凝膠配合德國電信開發的CPU傳感器可以探測路感或者騎行的方式來調節凝膠的狀態,讓騎行變得更加硬朗還是容許有更大的彈性。也就是説,如果這車騎到巴黎-魯貝的石頭路上就會自動變軟。一旦騎出石頭路和要衝刺的時候,車架就會變得硬邦邦的。我們要等多久這項技術才會降臨地球,這個答案還是未知。

第三個登場的是Lightweight,他們以超輕輪組而名震天下,最近又教了大家怎麼設計好看的車架。而這家公司的展台上有兩樣引人注目的原型產品。

首先説的是Smart車輪,一隻內置了很多電路板的輪子,每塊大小都不同。在這隻輪的旁邊是完成品。第一印象看起來是一塊大約兩釐米見方的芯片嵌在一個普通的Lightweight輪組上。在碳纖維輪圈層的下方是多個感應器和電線。

整個系統在你連接到智能手機應用的時候可以顯示輪組性能的各種參數。從輪胎壓力到剎車邊温度。後者在你的手機上的樣子是一個圓形的小錶盤——剎車邊温度變熱的話,指針會指向橘色甚至紅色的區域。這將有助於那些對剎車掌握不夠合理的人們,特別是在阿爾卑斯山和多洛米蒂山的著名爬坡上下來的時候。

還是在Lightweight的展台,有一台讓人眼前一亮,夢幻般的電動自行車。歐洲自行車展裏電動自行車吸引了大量目光——這絕對是未來幾年的趨勢。那些大型的跨國企業如Bosh,Samsung,Yamaha和Panasonic都已經在這個市場裏投入了大量的研發時間和金錢,這些產品將會促進市場的發展。

Lightweight的電動自行車帶有踩踏系統,儘管那些跨國公司們都已經想到了。這台自行車(或者説是長得很標緻的碳纖維車)包含一個磁場驅動的後輪,跟你在日本的子彈火車上看到的相似,不過沒那麼大型。作為一個公路自行車手,我必須承認我在裝B,當滿城盡是電動車的境況下,這台Lightweight對我來説是整個展會的精華。這甚至比BMC和Canyon的更加讓我印象深刻。Lightweight再一次超凡脱俗。

車展裏其它小品牌要麼是隨大流慢慢增加速度,要麼是那些有錢有資源的大企業玩剩下的。其中一個這樣的趨勢就是氣動大組車。

現在是個人都在賣氣動大組車了,後剎車藏到五通下面或者整合進車架。空氣動力學已經取代了輕量的地位。

公路碟剎的熱潮才剛剛升温。一大波支持碟剎的自行車正在路上(其中大部分都長得不賴)。輪組廠商當仁不讓要緊貼這股新潮流,大部分的主流品牌都為這塊新的蛋糕準備好了刀叉。

Mavic準備了兩款公路輪組,Ksyrium和Aksium都有碟剎版。Ritchey,American Classic,Reynolds和Shimano都推出了幾款擁抱碟剎的輪組。值得注意的是又一個品牌似乎對碟剎比較冷淡,那就是Fulcrum。雖然他們為大行其道的鋁輪組Racing Zero堆出了新版,以及全新的旗艦Racing Zero Carbon。Fulcrum Racing 5和7也升級了更寬截面的輪圈。

Caam Corse是一個我之前沒見過的意大利品牌,不過這次吸引了我,不但是因為他們的“意大利”塗裝主題,而且還有他們使用的碳纖維。這家車架廠商是唯一使用從F1發展而來的碳纖維複合材料的廠家。

這種材料在兩層碳纖維之間夾有有一層蜂巢狀的凱夫拉結構。據説可以提高徑向和側向的抗扭強度。同時在他們的展台中出現的還有獨臂公路前叉,也是這種材料。

少數品牌拿出了木製自行車。雖然從競技角度來説我任對這玩意不太感冒,但作為一種工藝,這家來自巴斯克的公司Axlko讓人無可挑剔。我不是沒見過木製自行車,但這台白蠟木製Bat2實在是讓人讚歎。它最初只是個興趣性質的四人同好會。我們希望未來可以去深入瞭解一下他們的工廠和自行車,請記得關注。


(原文來源:cyclingtips 譯文來源:虎撲自行車頻道 編輯:栗子 )


資料來源:700bike

留言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
    快捷鍵:←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