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説快拆原理 稍稍動手你也能掌握

700BIKE 於 08/04/2015 發表 收藏文章

快拆的由來,源自1927年由意大利選手Tullio Campagnolo設計而生,當時在一場比賽中,他原本處於優勢地位,卻在變速的過程中遇到阻礙。當時的情況是某齒片卡在後花鼓上,他必須即時處理,消除齧合的鏈條並重新安裝後輪。再加上當時的氣候相當寒涼,雙手不聽使喚之下浪費了他最寶貴的時間。為此,他決定開發出一款可快速分離車體與輪組的裝置,那就是快拆。這位Tullio即是目前3大變速器品牌中Campagnolo的創辦人,直至今日,於自行車市場中仍保有領先地位。

對出外遠騎的人來説,有幾項需要防備的問題,舉例破胎或者落鏈。大多數的騎車人選擇攜帶簡便組合工具,如果現在的輪胎依舊是過去對鎖式的方式,勢必得將相對應的板手帶在身上,不過這些重量就成了騎乘中的小負擔。快拆的來臨,意味着自行車往方便、快速維修的方向走去,只需要兩手交互懸開,就能輕鬆補胎、換胎。

説很簡單,多數人依舊不熟悉快拆的原理,進而產生連自己都不太清楚的疑惑。「原理在於快拆的撥杆,分成厚跟薄,即便如此解釋卻還是許多人的困擾」。當你往反方向扳開撥杆時,睜大雙眼會發現,鬆開那面是細的部分接觸凹槽,使用完畢旋上後,往內扳緊即是厚的區塊推進其中。

用一句話表示,意即利用撥杆厚度的不同,縮短軸距。

困難在於,不知道該原理的人,對於打開的快拆無法準確拿捏鬆緊,不是太緊無法扣上;就是太鬆旋不出所以然,接着錯誤的戲碼即將上演:扣上旋緊。錯在哪裏?錯在這個步驟,將尚未旋緊的快拆直接扣上,以如此樣貌旋緊並沒有辦法達到“真正的鎖緊”。在撥杆鬆弛的狀態下旋緊才會有加壓的效果,扣上旋緊給予的只是你誤以為鎖緊的錯覺,正確為搬開、調好、扣上。這麼做即可加壓於偏心軸上!

當你發現,撥杆內的橡膠變形時,大多是因為偏離正常的弧度加以施壓導致變形,這麼做會使得快拆損毀;或者使用時在扭轉快拆的時候發出異音,很可能是因為生鏽,上述2種情況即可用來辨識快拆更換時機。看向中間,有2個對稱的彈簧於其中,一方面能使快拆鎖得更緊(將空間吸收掉);一方面可減輕拆卸的困擾。

「其實快拆並沒有很難懂」。輕輕的扣上,等同於快拆也會輕輕的脱離,若你沒有鎖緊,判斷方式為出外踩上幾圈,感受有無金屬摩擦的聲響出現。原因是沒有夾緊的快拆產生縫隙,沒被壓緊導致晃動的時候產生摩擦進而發出聲響。

「轉太緊又扣不上去,也不知道有沒有鎖緊」導致愛車發出怪聲,這是消費者常見的迷惑。其實只要“微調”就能解決這些問題,如果説撥杆的位置不好判斷鬆緊,只要藉由另一方的旋轉鈕施加調整,基本上快拆的問題都能解決。仔細觀察,快拆的存在好似出現於其他物件上,例如:小折之摺疊機構。

在沒有使用快拆的輪組上,修車師傅多是使用蠻力將兩顆螺絲對鎖住,「方法沒有不好,問題在於兩邊的施力不均,容易導致輪子偏離,這考驗師傅經驗的多寡」。目前市面上出現的快拆,外型抑或結構基本原理都是一致的,唯獨有些快拆會將撥杆藏在橡膠或是金屬外殼內,且前後輪使用之快拆沒有多大的差異。

以公路車來説,前後輪的快拆不同在於軸的長度,前輪比較短;後輪因為變速器及飛輪的關係而需要較長的軸杆,另外是山地車的部分,前輪的快拆施力大,型態上會比較粗;後輪的快拆顯得纖細許多。倘若你購買的輪組,其附贈的快拆不討你心,「改換成自己喜歡的快拆,也沒有什麼問題。」
快拆不比想像中難解,實際使用1、2次,很快就能輕鬆上手!「嘗試動手接觸,才能更瞭解自行車的世界。」方法不難,難在你不肯接納開放的心胸。

(編輯:怪貓如我 來源:cyclingtime)


資料來源:700bike

留言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
    快捷鍵:←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