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林書豪現像看社交網絡的力量
兩個星期之前,林書豪對我而言僅僅是一個上場機會甚少的 NBA 華裔球員。
突然有一天,我發現微博的更新裡到處都是“林書豪”。我心想:這是怎麼回事?後來我才知道原來他在對陣網隊的比賽拿下了搶眼的數據,幫助球隊獲得了勝利。相比之前的默默無聞,再加上他的特殊身份,他的突然爆發引發了極大的關注。
令人吃驚的是,這只是“林書豪勵志劇”的開始。在之後的兩個星期,林書豪連續打出上佳表現,場均砍下 25 分 8.8 次助攻。這樣的表現引起了各大媒體的注意,他甚至登上了時代周刊的封面。
然而這些都不是最讓人震驚的,看看下面這些數據:
微博上的熱門話題總是有林書豪的位置;在人氣用戶推薦欄上,你會看到 @JeremyLin林,現在他的微博粉絲是 187 萬。 Twitter 上開始出現 #Linsanity 的標簽,林書豪 Twitter 賬戶 @JLin7 的粉絲在兩個星期內從 3 萬暴漲到今天的 44 萬。
林書豪的 Facebook 帳號拿到了超過 85 萬個“贊”,該賬戶的 Klout 得分高達 82。
Google Trends 上,“林書豪”或者“Jeremy Lin” 兩個字眼的搜索量在近兩個星期內大幅上漲。
Youtube 上林書豪的比賽視頻瀏覽量都在 120 萬以上,對陣猛龍隊的絕殺球視頻瀏覽量更是超過了 534 萬。
我也是近來林書豪眾多關注者中的一個,但我之前對他幾乎沒有任何關注,我是怎麼知道林書豪這個人的?換言之:林書豪為何火得如此之快?
這個問題的答案在文章開頭已經揭示:社交網絡。
在社交網絡時代,一個人成名的過程已經與傳統媒體占據主導的時代有太多不同。
以前我們如何去知道一個名人?是因為報紙寫了,電視播了。那個時候,名人需要傳統媒體去“造”:人要成名,光有能力不一定行,還要有一籮筐的運氣,要得到媒體的關注才算有戲。
普通人更多是扮演著一個“觀眾”的角色,一個人成名的過程,與群眾並沒有太大關系。因為在大多數情況下,人與事的曝光度取決於媒體是否報道。而作為普通群眾,所做的不過就是茶余飯後聊聊名人名事權當消遣罷了。
然而在互聯網的時代,在社交網絡的時代,事情正在漸漸發生變化。就我個人而言,我已經很少上各大門戶去關注新聞,值得關注的人與事,社交網絡會告訴我。
為什麼?
因為真正值得關注的人與事,會促使人去分享和轉發,告訴自己的好友。而這樣高分享率和高轉發率,才能在社交網絡上帶來高曝光度,而且其傳播速度是傳統媒體的“造星”模式所不能比擬的。相反,一則平淡無奇的報道,很快會被信息流所淹沒。
在這個過程中,群眾的力量才是主導,傳統媒體反而變成了“觀眾”。社交網絡在有些時候,反而成了傳統媒體的信息來源。這就是與之前最大的不同,這就是社交網絡的力量。
當然我並沒有說傳統媒體已經完全失勢。現在是一個“混合媒體”的時代,社交媒體呈上升趨勢,而傳統媒體的“造星”模式也仍舊可行。孰優孰劣,你覺得呢?
[source: ifanr]
兩個星期之前,林書豪對我而言僅僅是一個上場機會甚少的 NBA 華裔球員。
突然有一天,我發現微博的更新裡到處都是“林書豪”。我心想:這是怎麼回事?後來我才知道原來他在對陣網隊的比賽拿下了搶眼的數據,幫助球隊獲得了勝利。相比之前的默默無聞,再加上他的特殊身份,他的突然爆發引發了極大的關注。
令人吃驚的是,這只是“林書豪勵志劇”的開始。在之後的兩個星期,林書豪連續打出上佳表現,場均砍下 25 分 8.8 次助攻。這樣的表現引起了各大媒體的注意,他甚至登上了時代周刊的封面。
然而這些都不是最讓人震驚的,看看下面這些數據:
微博上的熱門話題總是有林書豪的位置;在人氣用戶推薦欄上,你會看到 @JeremyLin林,現在他的微博粉絲是 187 萬。 Twitter 上開始出現 #Linsanity 的標簽,林書豪 Twitter 賬戶 @JLin7 的粉絲在兩個星期內從 3 萬暴漲到今天的 44 萬。
林書豪的 Facebook 帳號拿到了超過 85 萬個“贊”,該賬戶的 Klout 得分高達 82。
Google Trends 上,“林書豪”或者“Jeremy Lin” 兩個字眼的搜索量在近兩個星期內大幅上漲。
Youtube 上林書豪的比賽視頻瀏覽量都在 120 萬以上,對陣猛龍隊的絕殺球視頻瀏覽量更是超過了 534 萬。
我也是近來林書豪眾多關注者中的一個,但我之前對他幾乎沒有任何關注,我是怎麼知道林書豪這個人的?換言之:林書豪為何火得如此之快?
這個問題的答案在文章開頭已經揭示:社交網絡。
在社交網絡時代,一個人成名的過程已經與傳統媒體占據主導的時代有太多不同。
以前我們如何去知道一個名人?是因為報紙寫了,電視播了。那個時候,名人需要傳統媒體去“造”:人要成名,光有能力不一定行,還要有一籮筐的運氣,要得到媒體的關注才算有戲。
普通人更多是扮演著一個“觀眾”的角色,一個人成名的過程,與群眾並沒有太大關系。因為在大多數情況下,人與事的曝光度取決於媒體是否報道。而作為普通群眾,所做的不過就是茶余飯後聊聊名人名事權當消遣罷了。
然而在互聯網的時代,在社交網絡的時代,事情正在漸漸發生變化。就我個人而言,我已經很少上各大門戶去關注新聞,值得關注的人與事,社交網絡會告訴我。
為什麼?
因為真正值得關注的人與事,會促使人去分享和轉發,告訴自己的好友。而這樣高分享率和高轉發率,才能在社交網絡上帶來高曝光度,而且其傳播速度是傳統媒體的“造星”模式所不能比擬的。相反,一則平淡無奇的報道,很快會被信息流所淹沒。
在這個過程中,群眾的力量才是主導,傳統媒體反而變成了“觀眾”。社交網絡在有些時候,反而成了傳統媒體的信息來源。這就是與之前最大的不同,這就是社交網絡的力量。
當然我並沒有說傳統媒體已經完全失勢。現在是一個“混合媒體”的時代,社交媒體呈上升趨勢,而傳統媒體的“造星”模式也仍舊可行。孰優孰劣,你覺得呢?
[source: ifanr]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