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 最近啟動一項計劃,想以量化數據的方式,了解管理人員的管理決策如何影響員工工作效率。這個計劃,由Google 的人力運營高級副總裁Laszlo Bock 啟動,也由他負責。
在哈佛商學院網站上,Bock 發表一篇文章,闡述了自己的想法。他說,弗萊明漢心臟研究所在上世紀40 年代時開始跟踪調查數以千計的男性和女性,科學家與醫生根據長期積累下來的資料,分辨心髒病疾病的病因。目前已經有1200 篇論文圍繞研究所的數據,闡述心髒病的病因。
他也希望別的領域能夠引入弗萊明漢心臟研究所的研究方法,在跨度極長的時間裡持續以數據來“量化”管理決策對員工工作效率的影響。 “在人力運營領域呆了超過十年,我相信我的工作經驗能夠——必須——變得更好。我們都擁有自己的觀點和案例,但這些圍繞如何打造卓越的工作環境、耕耘高執行力的團隊、最大化工作效率以及提高幸福感的寶貴經驗,很少經過科學的驗證。”
回頭看一下那些管理大師的理論,六西格瑪什麼的,你都會發現它們是一種定性研究,而非一種定量研究。定性研究的局限在於,它的前提可以很美好,但最終實踐下去後,所產生真正的影響是否跟理論預期一致?非常不確定。 2012 年,管理學大師邁克爾·波特創辦的諮詢公司摩立特集團宣告破產,引發了管理學界的熱議,其中一個觀點是商業理論的“形而上學”不可持續。
那麼,Google 如何為管理科學的發展做貢獻?
兩年前,Google 內部設立人力創新實驗室(People Innovation Lab),在Brian Welle 和Jennifer Kurkoski 主持下,啟動了名為“gDNA”的項目。具體運作方式是這樣的:他們將隨機抽出4000 名Google 員工,每年完成兩期深度的調查。調查包括了經過嚴格驗證的問題,定量分析的回答,內容包括個性、角色的演變、對文化的態度、工作的項目、同時以及Google 人如何適應網絡上的人際關係等等。
他說,科技讓我們隨時上線、隨時聯繫,結果大部分人的工作和生活無法做到完全分開。那麼這一點,在數據上如何體現呢?在人力創新實驗室第一輪調查當中,31% 的人能夠打破這種無形的重壓。 Bock把這部分人稱為“分割者”(Segmentor)。對於他們來說,工作壓力與其餘的生活存在著心理的分割線,他們不會管任務期限還是堆積如山的郵件,每晚到點就上床睡覺。
與“分割者”相對的是“結合者”(Integrator),他們工作從沒打斷過。他們不光整個晚上都在檢查郵件,而且還會不斷刷新頁面,看是否有新的工作任務出現。這部分人,佔總體調查成員的 69%。他們當中,超過一半,希望過上“分割者”那樣的生活。
這個調查帶給Bock 的啟示是,大部分員工渴望一個“斷網”的環境,不受外界的打擾,好得到真正的休息。而體現在實踐當中,Google 在都柏林的辦公室,則開展名為“都柏林變黑”(Dublin Goes Dark)的計劃,要求員工在回家前把他們桌面上的設備全都關掉,結果這些人的反饋很好,他們度過了滿足、無壓力的晚上。
關於gDNA 的未來,Bock 毫不掩飾他的野心,“我希望這個項目能夠持續一百年。”他希望通過長期調查的方式,得到具體的數據,支持管理學的研究。他還提到,這些數據最終將開放出去,希望對其他人也有所幫助。
題圖來自flickr/andrewarchy
資料來源:ifanr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