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念控物”一直是人類孜孜以求的夢想。不管是嚴肅的科幻小說,還是娛樂化的動漫作品,裡面都利用了“意念控物”這個概念反映超出一個人的“無所不能”,比如說《X-Men》裡的磁力王,讓十幾部汽車浮空當做導彈一樣砸向前方的場景,讓人感到震撼。在現實當中,作為交互手段的一種實現方式,“腦波控物”正在逐漸發展起來。
去年,我們報導了兩個和腦波控物有關的公司和產品,一個是打算幫助物理學家霍金直接控制外物的iBrain,一個是 Mindwave Mobile,可以跟 iOS、Android 智能手機以及電腦相連,通過測量腦電波的變化,來操作遊戲的設備。前者相對於後者來說,要更複雜,研發公司 NeurVigil 希望從腦電波的變化中找出固定而重複的模式,將腦中的想法給“翻譯”出來。
實際上,去年日本公司 Neurowear 就研究出可通過腦波控制的貓耳朵、貓尾巴。 ?不過它們的原理並不復雜,貓耳朵和貓尾巴運動的頻繁與否,與腦電波活動的劇烈程度相關。所以,它們其實並不真正知道你的情緒如何,只是因為無論高興還是傷心,一個人的腦電波的頻率就會發生變化。當機器檢測到這種變化,就會命令貓耳朵伸直,或貓尾巴搖動得更加頻繁。
根據 ReadWrite 的報導,出現在本次 CES 2013 大展上的腦波控制設備 Muse 引發了觀眾的尖叫。 Muse 的外形就好像平常人們跑步時會戴上的頭箍,由加拿大的 InteraXon 研發與製造,此前在眾籌平台 IndieGoGo 上成功融資,該設備的目標是能夠與現實中的設備相結合,成為除聲音、手指以外的另一種交互方式。
簡單來說,Muse 也是一個通過檢測腦電波,然後通過算法“解碼”腦電波所反映的信號。 Muse 會識別不同的腦波,比如說人們在舒緩、放鬆的情況下會呈現的alpha 波(8 – 12 Hz),以及在緊張的情況下呈現的beta 波(12 – 30 Hz)。隨著腦電波的轉換,Muse 所發送到電子設備裡的命令也有所不同。
在CES 2013 的攤位上,InteraXon 放上了兩個屏幕,一個用於運行與 Muse 相連的,由 InteraXon 開發的遊戲,另一個屏幕則顯示通過 Muse 所收集的數據。 ReadWrite 的記者 Taylor Hatmaker 進行了嘗試。
她面對的第一個的遊戲,是嘗試令分別處於屏幕上相反位置的太陽與月亮重合在一起。當 Hatmaker 的注意力變得集中,beta 腦電波的活動會變得比較劇烈,此時兩個圖案重疊在一起的速度就會變快。而為了讓自己大腦輸出更多beta 腦電波,Hatmark 不斷在腦海裡翻來覆去唸一首詩。
Hatmaker 所嘗試的第二個遊戲和聽覺有關,每當她冷靜下來,反饋而來的是節奏較為舒緩的音樂。而當攝影師為她拍照,照相機燈光閃了一下的時候,耳邊傳來一聲極為有力的鼓聲。
不過, Hatmark 的經歷反映了“腦波控制”的一個問題,即便現在設備能識別的腦波比較簡單,但要人馬上就戴上一個腦部掃描器,就能夠控制門的開關,也要經歷一個學習的過程。 Mindwave Mobile 在展示自己通過腦波控制的遊戲時,也遇到了這樣的情況。
沒有學習過禪宗的我們,每分每秒都會翻湧起不同的念頭,比較嚴重的,大腦就無法將注意力集中在一個事物上——完全通過腦電波的變化來解讀我們的想法,這比較難,而讓我們一直保持釋放某種頻率的腦電波,也同樣困難。所以 Hatmark 的看法是,Muse 若保持 CES 2013 大展上這種方式,一邊有遊戲,一邊有實時的腦波變化的反饋,那麼讓人們就能通過 Muse 訓練自己的大腦,保持注意力。
如果腦部控制變得流行會怎麼樣呢?其實就是人人都帶著一個腦電波掃描儀,到那個時候,一些負責監控腦電波變化的應用也許會應運而生。通過分析人的腦電波的變化,比如說 alpha 波和 beta 波的變化,為人提供健康建議。我們都知道,現代人工作壓力大,容易陷入焦慮之中,但在日常待人接物中,未必會反映出來,而腦電波的變化則能夠忠實地反映了這一點。
大腦潛能的開發之前一直是比較熱門的話題,但市面上流行的鍛煉腦力的書籍並沒有經過嚴格的科學試驗驗證,也許 Muse 能夠幫助科學家更加了解我們的大腦。
資料來源:ifanr
去年,我們報導了兩個和腦波控物有關的公司和產品,一個是打算幫助物理學家霍金直接控制外物的iBrain,一個是 Mindwave Mobile,可以跟 iOS、Android 智能手機以及電腦相連,通過測量腦電波的變化,來操作遊戲的設備。前者相對於後者來說,要更複雜,研發公司 NeurVigil 希望從腦電波的變化中找出固定而重複的模式,將腦中的想法給“翻譯”出來。
實際上,去年日本公司 Neurowear 就研究出可通過腦波控制的貓耳朵、貓尾巴。 ?不過它們的原理並不復雜,貓耳朵和貓尾巴運動的頻繁與否,與腦電波活動的劇烈程度相關。所以,它們其實並不真正知道你的情緒如何,只是因為無論高興還是傷心,一個人的腦電波的頻率就會發生變化。當機器檢測到這種變化,就會命令貓耳朵伸直,或貓尾巴搖動得更加頻繁。
根據 ReadWrite 的報導,出現在本次 CES 2013 大展上的腦波控制設備 Muse 引發了觀眾的尖叫。 Muse 的外形就好像平常人們跑步時會戴上的頭箍,由加拿大的 InteraXon 研發與製造,此前在眾籌平台 IndieGoGo 上成功融資,該設備的目標是能夠與現實中的設備相結合,成為除聲音、手指以外的另一種交互方式。
簡單來說,Muse 也是一個通過檢測腦電波,然後通過算法“解碼”腦電波所反映的信號。 Muse 會識別不同的腦波,比如說人們在舒緩、放鬆的情況下會呈現的alpha 波(8 – 12 Hz),以及在緊張的情況下呈現的beta 波(12 – 30 Hz)。隨著腦電波的轉換,Muse 所發送到電子設備裡的命令也有所不同。
在CES 2013 的攤位上,InteraXon 放上了兩個屏幕,一個用於運行與 Muse 相連的,由 InteraXon 開發的遊戲,另一個屏幕則顯示通過 Muse 所收集的數據。 ReadWrite 的記者 Taylor Hatmaker 進行了嘗試。
她面對的第一個的遊戲,是嘗試令分別處於屏幕上相反位置的太陽與月亮重合在一起。當 Hatmaker 的注意力變得集中,beta 腦電波的活動會變得比較劇烈,此時兩個圖案重疊在一起的速度就會變快。而為了讓自己大腦輸出更多beta 腦電波,Hatmark 不斷在腦海裡翻來覆去唸一首詩。
Hatmaker 所嘗試的第二個遊戲和聽覺有關,每當她冷靜下來,反饋而來的是節奏較為舒緩的音樂。而當攝影師為她拍照,照相機燈光閃了一下的時候,耳邊傳來一聲極為有力的鼓聲。
不過, Hatmark 的經歷反映了“腦波控制”的一個問題,即便現在設備能識別的腦波比較簡單,但要人馬上就戴上一個腦部掃描器,就能夠控制門的開關,也要經歷一個學習的過程。 Mindwave Mobile 在展示自己通過腦波控制的遊戲時,也遇到了這樣的情況。
沒有學習過禪宗的我們,每分每秒都會翻湧起不同的念頭,比較嚴重的,大腦就無法將注意力集中在一個事物上——完全通過腦電波的變化來解讀我們的想法,這比較難,而讓我們一直保持釋放某種頻率的腦電波,也同樣困難。所以 Hatmark 的看法是,Muse 若保持 CES 2013 大展上這種方式,一邊有遊戲,一邊有實時的腦波變化的反饋,那麼讓人們就能通過 Muse 訓練自己的大腦,保持注意力。
如果腦部控制變得流行會怎麼樣呢?其實就是人人都帶著一個腦電波掃描儀,到那個時候,一些負責監控腦電波變化的應用也許會應運而生。通過分析人的腦電波的變化,比如說 alpha 波和 beta 波的變化,為人提供健康建議。我們都知道,現代人工作壓力大,容易陷入焦慮之中,但在日常待人接物中,未必會反映出來,而腦電波的變化則能夠忠實地反映了這一點。
大腦潛能的開發之前一直是比較熱門的話題,但市面上流行的鍛煉腦力的書籍並沒有經過嚴格的科學試驗驗證,也許 Muse 能夠幫助科學家更加了解我們的大腦。
資料來源:ifanr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