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數字的方法改造傳統電視,這不是這幾年才興起的新鮮想法。就好像多年以前翻炒過一陣的網絡計算機(Network Computer,簡稱 NC)的概念,過了十多年後,經過重新打包後變成“雲計算”,再次成爲炙手可熱的概念——“智能電視”也是一樣的。
大概上世紀 90 年代,美國 PC 浪潮越來越洶湧,圖形化互動界面也開始爲人所熟知,開始有人思考改變電視線性的播放方式,讓它變得更加互動。當時人們將這種着眼于提高互動性的新玩意稱爲 ITV(Interactive TV)。而早在那個時候開始,人們就已經討論全新的電視操作方式。
《蘋果往事》一書的作者,被稱爲蘋果“軟件巫師”的安迪·赫茨菲爾德(Andy Hertzfeld),曾經在 1989 年爲 Frox 設計了一套家庭娛樂係統,並于 1990 年之時錄制了演示視頻——他的設計反映當時人們對互動電視的想象。
從這 9 分鍾的視頻當中,可以看到,現在人們和赫茨菲爾德所想的一樣,改變電視從改變電視遙控器開始。在赫茨菲爾德爲互動電視引入了“鼠標指針”的概念,遙控器則相當于鼠標。爲了讓用戶明白軟件界面上哪些圖表按鈕是可以操作的,赫茨菲爾德爲鼠標指針設計了兩個狀态,一個是“抓起”表示可以操作,一個“五指張開”,表示不必操作。
同時爲了方便用戶操作,他盡量讓電視的操作係統界面的設計圖形化,所有複雜的輸入都變成按鈕、滑條。他也爲這套係統引入了“拖拽”的操作:拖拽音頻文件,到按鈕上,可以改變音效;拖拽某種顔色到界面上,可以改變界面的顔色;甚至可以將幾個預設腳本放在一起,然後賦予一個按鈕新定義。
1993 年 2 月的《BYTE》注雜志介紹了當時美國的一夥兒打算改變傳統電視的互動電視廠商,包括 XPress information Services、Videoway、Interactive Network、TV Answer、Television Computer、The Tandy VIS。其中,從 TV Answer 的界面可以看到,它的界面與赫茨菲爾德所設計的很相似,連鼠標指針的形狀都是一隻手。
不過,這些廠商當中 Interactive Network 則展現了對互動電視的不同的理解:別人是把交互的過程以及結果都在電視上展示,而它則將這個過程搬到遙控器上——它的遙控器擁有一塊單色 LCD 屏幕,以及全鍵盤按鈕。可以說,這就是當時的人們無意中設計出來的“第二屏”。
實際上,在當時的人和現在一樣,不光希望電視的操作能夠更體現高交互性,還希望觀衆與電視内容之間體現高交互性。比方說,讓觀衆自主操作電視節目的播放時間,選擇是否跳過廣告;或者直接讓觀衆在電視節目進行的時候投票,並得到投票結果——後者自從互動電視的概念提出以來,經過了整整 20 年的發展,到移動互聯網興起的時候,才有一些比較實際的項目出現。
對比曆史的文稿與當下的現狀,總能發現我們在不斷重複着過去人們所問的問題,然後再拿出基于不同技術、觀點的答案。最近智能電視的話題變得越來越火熱,但討論的話題已經轉換到更加具體的“用戶體驗”問題上,可以發現産業的相關準備已經越來越成熟。然而,到底怎樣的操作,才符合人們在操作智能電視時的場景呢?我們能否從那些吃螃蟹的人的經曆中吸收一些答案?
注:1979 年創刊的美國電腦雜志,在 IT 界擁有較大的影響力,現已停刊。
題圖來自 digitalbirmingham
資料來源:ifanr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