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想終於正式提出來了:手機要復制 PC 的成功經驗

數碼情報站 於 16/08/2013 發表 收藏文章

聯想對於新媒體的態度,雖然組織過幾次線下沙龍,但對於其價值的肯定遠遠沒有轉變為實際的行動。從一直以來財報會議邀請的老派媒體就可以看出。今天翻看聯想二季度(2014Q1)財報公佈後的國內媒體溝通記錄,這種失望加深一層。

不過其業務是蒸蒸日上的。

去年寫聯想財報的時候,還在擔心“中興陷阱”和品牌溢價,MIDH(移動互聯和數字家庭)業務的贏利能力也惹人擔憂。經過一年發展,聯想做中低端機(官方稱為“主流市場”)並沒有遭遇預虧20 億的危機,Lenovo 品牌由於植入各種電影、電視節目漸漸被更多人記住,MIDH 業務也在去年四季度實現了贏利

聯想CEO 楊元慶在解讀成功的原因時,歸結為“正確的戰略,高效的業務模式,創新的產品,多元化的團隊和文化”。這是楊元慶在多個場合談過的觀點,也是繼承柳傳誌公司管理理念衣缽。
在今年二季度(2014 財年Q1 財季),聯想營收87.87 億美元,其中PC 業務收入為73.07 億美元;當季利潤1.74 億美元,同比增長23%;受人關注的MIDH 業務營收12.03億美元,同比暴增105%。截至6 月30 日,本財季結餘淨現金30.95 億美元。

本季度對於聯想最大的事件莫過於名正言順地成為全球PC 第一大廠商——去年只是出現在Gartner 報告中。楊元慶將成功歸因於歐美業務的功勞,該表態源於當季亞太區銷量同比下降8%,而美洲區仍然錄得22% 增長,並使聯想在北美PC 市場首次達到雙位數(13.1% )市場份額。

在二季度財報中,個人計算機(PC)業務收入在總收入中佔比83.15%,比去年同期的89.15% 低了6 個百分點。這主要是得益於MIDH 業務的增長,去年二季度MIDH 業務收入為  5.87 億美元,由於此前基數低,當時錄得173% 增幅;今年MIDH 同期收入為12.03 億美元,增長一倍。

MIDH 業務持續增長挽救了聯想在中國PC 市場的頹勢,後者市場容量嚴重下滑。聯想MIDH(移動互聯和數字家庭)中的智能手機業務,上季度出貨量為1140 萬台,同比增長  130%,躋身全球第四大智能手機廠商,牢牢守住中國第二大手機廠商位置。據聯想CFO 黃偉明透露,MIDH 近80% 收入來自中國市場,正是該業務的強勁表現幫助聯想在中國的整體業務實現6% 增長。聯想在去年下半年進軍印尼、印度、俄羅斯、菲律賓、越南,目前還在開拓巴西、泰國、馬來西亞、中東等新興市場,這是其智能手機業務增長的後備力量。

楊元慶就此提出智能手機年出貨量5000 萬台的目標,該目標與華為一致。不過聯想計算的是今年4 月至明年3 月的2014 財年,而華為計算的是2013 年自然年。從增速上來看,由於聯想底子薄,比華為更有勢頭,華為去年已經錄得3200 萬的智能手機出貨量。

平板電腦方面,聯想上季度賣出了150 萬台平板電腦,這在Android 陣營是不錯的銷售數字。楊元慶稱聯想手機與平板電腦的合併銷量已經超過了PC 的銷量。援引IDC 的數據稱,如果合併智能手機、手機平板、PC 三者為“智能設備”,其僅次於三星和蘋果。不過如果去除PC 的出貨量,聯想排名會落後一些。聯想設定的全財年平板電腦出貨量目標是1000 萬台,由於第一財季只有150 萬出貨量,這是一個比較大膽的計劃。不過假如聯想完全複製PC 時代的做法,達成這一目標也是可能的。

關於“複製PC 時代的成功經驗”,楊元慶作出正式表述如下:

引用1996 年,通過萬元奔騰戰役,快速高效的運作模式和能力,聯想把曾經的高端產品推向大眾,牢牢把握住了個人電腦從高端向主流的關鍵期。此後我們在個人電腦領域的成功,具備了堅實的基礎。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正在經歷相似的過程,憑藉著我們積累的成功經驗和核心優勢,我們有信心在PC+ 的時代,複製我們的成功!

(聯想在財報解讀中援引IDC 數據,認為“主流”市場是聯想把握到的機遇)

聯想所謂的“主流”即低價,這是中國市場最明顯的特徵。以低價換市場份額,是聯想過去近30 年來在中國成長的最重要武器,顯然也是可以總結的最重要經驗。聯想所獲得的經驗是,只有足夠大的出貨量,才有與上游供應鏈議價的能力,才有降低成本、獲取利潤的能力。劉軍就任MIDH 總裁正是有效地貫徹了這一宗旨,把聯想手機做大份額,把MIDH 做到贏利,自己亦升任聯想主流業務Lenovo 集團負責人。不過據《中國經濟和信息化》雜誌封面文章報導,該方針其實是與柳傳志的願望相違背的 。但劉軍已經證明了自己的成功,路線之爭倒也無關緊要了。

在上午的財報會議中,由於MIDH 整體已經實現贏利,楊元慶強調要保證規模的增長,並承諾智能手機每一季度的利潤率要比上一季度好。同樣是對劉軍的肯定。

最後關於聯想與黑莓之間的併購緋聞,CFO 黃偉明非常謹慎地表態:

引用我們不會對個別交易進行評價,我們的併購策略很清晰:聯想認真地通過內部增長來成長,如果對我們的業務有益,我們對外在機會有興趣,對增加整體業務會有追求;如果不符合整體情況,可能會拒絕個別機會。
考慮到聯想在專利方面的積極舉動——2012 年約獲得1000 多種專利,黑莓對於聯想在專利方面的價值應該是巨大的。聯想有理由拒絕黑莓嗎?


資料來源:ifanr
標籤: 聯想  

留言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
    快捷鍵:←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