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月26 日的北京,晴空萬里,前一晚的勁風刮走了持續兩天的霧霾。晴天,對於李勇鋒、李剛來說,是外出拍攝的好時機,趴了兩天的車終於可以上路了。
別誤會,李勇鋒、李剛可不是玩攝影的,他們是騰訊街景採集隊伍中的成員,說他們靠天吃飯並不為過。為了獲得最佳的採集效果,他們需要蹲守一個好天氣再出動。目前北京總共有5 輛採集車,除去限行,每天有4 輛車在外面跑。這次北京的拍攝主要是更新四環以里的街景,現在已經持續了3 個月,到了收尾的階段。
騰訊街景採集車通常配兩名採集人員,一個負責駕駛,一個負責指揮,就像汽車拉力賽里面的角色一樣。李剛今天拍攝的地方在南四環,他和司機配合的相當嫻熟,畢竟已經工作了5 個多月。腳下的這輛大眾Polo 車,市面價值十幾萬,但如果算上採集設備,它抵得上一輛低配的奧迪A8。
每天他們都需要把攝像器材安裝上去,通過線纜在車內控制操作。李剛負責指揮,通過專門的軟件規劃路線,每次採集過後,地圖上都會有標註,他們的規定是只要車能開到的地方,都要採集。
李剛在車內的工作情況
每到了一段路的開始,李剛就通過電腦按下開始鍵,掃完再按一次暫停。他們的車速一般是30 公里,高速最低限行除外,不過在這個狹窄的汽配城裡,他們的速度還趕不上步行。
街景技術
騰訊街景車最重要的部分在車頂,上面有6 個相機和圖像存儲設備,每天李剛和同事都要把它們裝卸一次,拍攝完後,最重要的部分會鎖在一個鐵盒子裡。
一般人都會好奇街景車的技術,為此我採訪了騰訊街景負責人張弦。張弦告訴愛範兒,車子本身構造並不復雜,後輪有記錄設備,輪子每轉3-5 圈相機拍攝一次,同時記錄下當時的GPS 位置。每次拍攝頂部的6 部相機會生成6 張照片,除去重疊的部分,就形成了一張完美的球形照片。街景實際是由道路上密集排列的拍攝點組成的,每個點上都是一張球形照片。
在拍攝過程中,同步性非常重要,拍照、GPS、車輪三者實時同步,如果同步不夠圖片就會錯位。拍攝的時候對駕駛員也有要求,除了最基本的勻速行駛外,還要盡量避免社會車輛的干擾,防止視線遭到遮擋。比如看到前面有公交車,最好是減速遠離,如果後面有車,要么加速,要么減速擺脫對方,不能長時間並行。
為了方便後期數據處理,車子要求盡量行駛直線,每次採集的開始與結束最好是在同一條線上,遇到交織的線路時,就需要每一條線路挨個採集。為了滿足這種需求,車子需要不停的倒車、轉彎,駕駛員是個體力活。
李剛這天下午採集的汽配城就是這樣,裡面縱橫交錯了十幾條道路,而且基本都是單車道,十分狹窄。有時候採集過程中,前面來了幾輛車過不去,他們不得不中斷採集,車子退回去讓路。
不過李剛說這已經算是好的,他們以前採集過胡同,裡面路更窄,要挪動路旁的自行車,走慢了後面還不斷有人催。如果遇到“肋條”形的胡同更要命,需要不停的鑽進鑽出。
在主幹道上會簡單很多,而且允許拍攝的時候轉彎,不過他們的轉彎方式不同,通常駕駛時候是弧形轉彎,他們要求是直角轉彎。另外,如何並道,多車道的時候走哪個車道都有規定。
不過,拍攝只是街景形成的第一步,張弦向愛範兒展示了全套的程序,一共四步,包括數據採集、數據處理、線上服務、產品應用。每一步都分很多流程,不僅涵蓋了人員密集的工種,還有尖端技術的應用,有些工作光是崗前培訓就長達2 週。
據張弦說道,騰訊從2011 年初開始研發街景技術,最開始是做硬件,通過手工做模型,很多電路都是手動控制,不斷論證原型機的可行性。團隊吸納了很多硬件結構、電子電路、圖像方面的人才,從博士到碩士都有。街景整個一套流程下來,包括了電路、軟件、客戶端、圖形圖像、模式識別等各項技術的複合應用。
這是一項燒錢花費精力、短期內還無法商業化的項目,但騰訊希望藉此來打造競爭壁壘。張弦透露,從廣度和深度上講,騰訊街景都遠遠超過國內其他公司的產品。
起步於深圳
李剛拍攝的北京並不是騰訊街景的第一步,張弦透露,騰訊街景的第一站是深圳,原因很簡單,騰訊總部位於深圳,出了問題好協調,而且深圳民風開放,較容易接受新事物。第二、第三分別是拉薩、三亞,這是中國兩個風景標誌性的地方,對街景有著宣傳效應。
對於每個城市的覆蓋範圍,他們的標準是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全部覆蓋,包括農村,二線城市城區覆蓋,只要車子能到的地方就拍攝。如果有些地方太窄,車子進不去,就得啟用人工背負設備,進行人力採集,有時候甚至動用馬、船。另外,很多不通車的景區也需要靠背負設備採集。
人工採集裝扮(圖片由騰訊提供)
隨著季節的不同,他們採集的地區也會有很大差異。以他們的經驗來看,南方適宜秋冬季採,北方適合夏秋季採,南方秋冬少雨,採集速度會更快,北方主要是出於畫面綠化的考慮,冬季樹枝光禿禿的,很影響美感。東北很多地方比如哈爾濱、漠河都是在夏季、秋季拍攝的。
有時候,他們為了拍到極端的景色,比如東北的冰封,也會特意在冬季去拍攝。
另外,能見度也是極其重要的指標,霧霾嚴重的天氣基本不拍攝,他們會一直蹲守到空氣好轉再拍。事實上,北京的壞空氣並不會持續太久,經常性的刮風常常扮演救星。而有些地區,蹲守了2 週還不見晴天,只能硬著頭皮拍下去。
一旦遇到好天,那將是彌足珍貴的,採集員就會抓緊拍攝,甚至顧不上午飯,因為正午時分是拍攝的最佳時機,此時光線最足,建築物陰影最少,他們會一直拍攝到下午再吃飯。所以說,採集員靠天吃飯,此言不虛。
採集車的隱私問題
採集車對很多人來說還是陌生事物,李剛的車在路過汽配城每一家店面時,裡面的人都會放下手頭的工作,駐足觀望。大部分時候,旁人對於這種新奇事物一笑而過,但有時候也會找麻煩,頂部6 個攝像頭容易讓安保人員警覺。李剛的車被一位管理人員攔住詢問,不過在說明情況後,對方很快就予以放行了。
像這樣的情況,李剛遇到得併不少,大部分時候只要出示文件、工牌,對方都能理解並放行,但極端情況也不少見。比如一家北京的高檔小區,保安始終不讓他們進去,這時候他們唯一能做的就是遵守,不可強行進入。
在入職培訓的時候,李剛和同事們都會被告知遇到各類突發事情的解決方法。就像Google 街景遇到的麻煩一樣,他們也會遭致交警盤查、阻撓,社會人員的舉報,這種情況他們都會盡力配合,如果當時沒有通過,則會第一時間上報,讓公司出面解決。比如深圳的華僑城,就是公司總部出函解決的,有時候他們還進局子裡撈過人。總體來講,低調、靈活是他們在外處事的原則。
一般要拍攝一個城市,第一件事就是去當地測繪局備案,獲得拍攝許可證,上報工作人員身份。如果要進入學校或者景區,則需要當地旅遊局的文件支持,要求各地景區予以放行,較高級別的文件可至省級的旅遊局。
總之,合法手續,低調、友善,是採集員作業的重要注意事項。甚至騰訊在招聘採集員的時候,不會挑選光頭、長頭髮的應聘者,這樣可以少惹麻煩。
誤會較大的一次是在洛陽,由於車造型古怪,他們被當地司機尾隨,不少群眾還進行了報警,最終,他們上了全城通緝的黑名單,在被警察“捕獲”前,還被當地報紙曝光。
當然,對他們歡迎的人也不少,有些商家或個人會歡迎他們去自己家拍攝。還有人好奇一路“尾行”,導致那段街景全程都有此人的身影,最後他留下幾句鼓勵的話就走了。
浩大的工程
對於採集員來說,由於需要經常出差,採集時格外注意駕駛規定,有時候需要長達7 小時坐在車裡,這可是一項苦力活。不過,一天的拍攝只是街景誕生過程中很小的一步。
在下午4 點的時候,李剛今天的拍攝結束,恰好汽配城也拍攝完畢。 4 點之後就不能再拍了,因為太陽斜射的厲害,容易逆光,而且建築物陰影很大,影響拍攝效果。
李剛算了一下,汽配城拍攝的總路程不到2 公里,但是耗時1 個多小時,這樣的速度來看,街景里程的累積難度可想而知。經過2 年的努力,騰訊街景里程已經突破200 萬公里。
李剛和同事把車停在路邊,等數據保存完畢後將攝像頭拆下,裝進鐵箱子裡。裡面有今天採集的數據,容量高達幾十個GB。但距離李剛今天的工作結束還早得很,他需要把設備帶回公司,將數據導出、備份,通常這步會持續到夜裡1、2 點,因為數據量太大,他還要檢查錯誤。
如果是在外地,他們就需要把大箱子搬進賓館,在賓館裡導數據。他們攜帶了很多硬盤,通常積累了一個星期之後,會將累積的硬盤寄到騰訊地圖所在的北京總部,在那裡,有2 個專人負責收發硬盤,最多的時候,他們每天接收的數據多達幾十TB。
這些數據到達公司之後,只是完成了街景整個流程的四分之一,後面還有大量的數據處理,隱私擦除的工作。張弦告訴愛範兒,騰訊街景後期數據處理的人數就多達200 人,圖像拍完後到上線,要歷時長達2 個月。
可以說,街景的整個流程繁瑣複雜,整個工程可以用浩大來形容。也正因為如此,它的進入門檻高,小團隊不容易做,也只有像騰訊這樣的大公司才有財力去支撐。
據張弦透露,街景項目每年有過億的投入,目前有50 輛街景車,每輛價值接近百萬元,還有100 多名採集員。算上採集員和數據處理人員,騰訊街景團隊動用人力超過300 人。
這一次北京的更新很快就結束,明年李剛可能要去外地拍攝。張弦透露,現在街景車的的資源投入是50% 放在更新大城市,其餘50% 用於開拓地級市,比如大同這類知名地區。還有一些重點的景點會進入,以及拍攝更多季節性很強的景色。
題圖為騰訊街景在三沙市拍攝的畫面。
資料來源:ifanr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