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ok 和索尼 Reader 的用戶遭了殃。他們當年精心挑選的設備如今要不面臨消失的風險,要不就終止服務被迫將數據遷至其他平台。
隨著時間的累積,用戶使用一款產品的時間越長,對一款產品的依存度就越高,產品死亡導致的用戶損失就越大。在所有的科技產品中,信息存儲類服務的死亡成本無疑是最高的。也正因為如此,Evernote 要打出“做一家一百年的企業”的口號。
物種有滅絕,科技產品亦是如此。而作為消費者,總是希望自己使用的產品能夠長久使用。然而,囿於公司發展、產品運營、市場競爭和技術自然革命等諸多不確定因素,消費者根本無法預測產品的生命週期。
只選擇最強不一定是正確的生存法則。由於嚴峻的競爭態勢,你選擇了某一款產品,也就意味著你站在了另一家巨頭的對立面,而巨頭的搏殺讓生死較量更難以估量。你選擇了Nook,就不會使用Kindle,你用Google Drive 保存數據,就不太可能關注SkyDrive。
在這個瞬息萬變的科技行業中,你選擇在哪裡落腳就像一場賭注。
我們可以發現,當前全球科技圈的五大巨頭——亞馬遜、蘋果、Google、微軟和Facebook,儘管業務和商業模式迥然不同,但都有這樣一個共同點——試圖將用戶根植於它們相互連接的生態系統之中。
一方面,強大的生態系統可以構築產品的圍牆花園,讓產品的生存發展可以牢牢地圍繞在內部良性運轉上,而免受外界不穩定因素的影響。也正因為如此,生態系統之上的產品得以擁有更好的功能拓展,強大的技術支持也能給予消費者更放心的保障。
基於從生態系統層面的考慮,紐約時報的Farhad Manjoo 給出了他的選擇。
- 使用蘋果的硬件。他認為,蘋果的硬件是當前科技圈最出色的,除了安全、穩定,它最大的優勢在於能夠將軟件的能力最大化。除此之外,App Store 讓蘋果處於一個穩定而健康的生態系統之中。
- 使用 Google 的服務。儘管手機和平板都印著蘋果的logo,但Manjoo 將所有功能內容都綁在了Google 之上,用Gmail 收發郵件,用Google Calendar 管理日程,用Google Maps 導航,用Chrome 瀏覽網頁……他的理由有三:一是Google 公司非常擅長管理,用戶可以在全球各地隨時隨地訪問自己的數據。另一方面在於隨著時間的推移,Google 的產品會越發了解用戶,比如Google Now。第三,Google 通常允許用戶下載個人數據,方便用戶遷移至其他平台。
- 購買亞馬遜的媒體內容。不少公司的媒體內容都是栓在自己的平台上的,比如在iPad 上買書、購買電影,你卻無法在Android 上閱讀和觀看。而亞馬遜的內容真正能做到一次購買,全平台使用。從Kindle 商城買一本書,即便沒有Kindle 設備,也可以在iPhone、iPad、Android 甚至PC 上閱讀。
- 寄望於“連接器”。何為“連接器”? Manjoo 認為,類似Dropbox 和Evernote 的產品可以將內容同步到不同設備上,隨時隨地共享,它的作用如同一個溝通的“連接器”。 “連接器”的做法如同把雞蛋放在了不同籃子中,從而降低風險。
資料來源:ifanr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