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這一篇技術含量很低的文章

事先說明:這篇文章的技術含量稍微低(相比我過去寫的文章)。

  • 如果你讀完後還覺得還可以的,可以給文章點贊。
  • 打賞就先不需要了,我最近還是有足夠的“零花錢”花的!

本文章裡保證沒有“代碼”、“命令行”...

正文開始

我說說我們(大多數人)的學習習慣。

現在很多人學習是通過“免費”和“閱讀”互聯網上的內容,我就用微信作為大家使用移動端的場景去講(因為大多數人就是經常用微信的):

  • 大家的微信朋友圈每天都會看到很多朋友轉發的公眾號文章/其他平台的文章。
  • 大家訂閱了很多微信公眾號,每天這些公眾號一旦有新發布文章,你都會收到提示(比如,提示類似一個“小紅點”)。

大多數人會耗費他們的“碎片”時間閱讀這些文章,這種閱讀習慣本身並沒有什麼問題。

但你一天/一周/一個月/一年裡,到底耗費了多少時間閱讀了你本來不需要讀的內容,甚至沒有“用途”、沒有“營養”、不會對你有任何“提升”的內容?

假設每天閱讀微信文章按2小時計算,我粗略計算:

  • 每天閱讀時間:2小時
  • 每週:14小時
  • 每月(30天計算):60小時
  • 每年(365天):730小時

其實,同樣的時間,你去“好好”的、有系統性的研究/學習一門課、或一個技能,也是可以的:

  • 購買並讀完一本200頁的SEO書(消耗20小時),這不就是1.5週時間而已。
  • 購買並看完一套15小時的SEO視頻,就是1週。

當然你閱讀微信文章,也並不是所有文章內容都沒有用。但很有用也未必,通常更未必比你能靜下來讀一本SEO書,甚至一本PHP編程(寫代碼)的書,能要學習得多。

我們看看一般的微信文章/內容的問題都是什麼方面的。


我們說說“標題”這東西

繼續說學習習慣前,我們問一個問題:在那裡能看到“標題”?

記得小的時候,當時用的第一台是台式電腦,是一台8086(8086是什麼?請自行百度)。後來當然陸續升級286、486、586等。電腦操作系統還是DOS,一級一級的後來升級到了DOS6.0 - 就是那個黑屏幕,需要通過鍵盤去敲白色英文字母(或者是綠色英文字母)的操作系統- 都是在那些Windows3.1(有視窗界面)之前的事情。

剛開始用電腦的時候,就差不多同一個時期也開始讀報紙(是當時的主要新聞媒體“紙質”報紙),一整份報紙我還選擇性只讀“體育”部分(就因為喜歡- 喜歡很重要的,對一些人來說,喜歡才會轉換成熱情、興趣- 先不展開這話題)。那個時候開始意識到有“標題” - 對,報紙上很多各種標題,有特大號的標題,也有小一些,或小很多的標題。原來,標題是用來區分文章的。

到了互聯網時代,博客有文章,每篇文章都有標題。

到了移動互聯網時代(國內),微信公眾號有文章,每篇文章都有標題。

接著移動互聯網時代沒多久,付費知識平台上(比如知乎,當然還有很多知識平台,但先不展開說了)有都有標題的,大家在知識平台上找課程,每個課程都有自己的標題。


標題的威力

寫得好(或者我們叫做足夠“吸引”)的標題會讓它的文章獲得更多的點擊,用戶點擊後很可能就閱讀。總之,標題就是很重要的一個“元素”。
然後,我們開始聽說到“標題黨”。標題黨的目的還是那個:靠“吸引眼球”的標題讓用戶更多點擊/點開文章。標題黨只是更注重“標題”能獲得被點擊的“點擊率(CTR)”。

特別誇大的標題,我舉一些例子,比如:

  • 標題中出現“深度好文”、“三招讓你...”、“強烈推薦”、“是中國人必轉”、“營銷人必看...”、等。
  • 標題中把以上的“誇張”字眼放在括號裡“【深度好文】”、等。
  • 一些看上去給你一種要"吃快餐"有感覺的標題,“如何10分鐘讀完一本書”、“5分鐘寫出一篇好文章”、“3天學會英語口語”、“快速提升轉化率329%”、等。

這些標題,大多數人第一眼看到很容易覺得:“我就是需要這個了,而且免費,而且能很省時間就能學習,不管了先看了再說吧。”

接下來,我們看看是否真能學習到什麼好東西。


文章裡的內容

點擊標題後,當然是用戶已經把文章點開了,現在可以閱讀了。接著用戶的actions可能是:

  • 把一整篇文章的內容每一個字都閱讀,用戶是希望讀了整篇文章能學習到什麼的。
  • 更誇張的,是很快的“掃”過文章內容,簡單的看個大概,還是希望能學習到什麼的。

這樣其實就能把文章驗證了是這樣的:

  • 有些文章,比如需要3-7分鐘讀完;我讀完後,回想一下會發覺其實文章“好像”沒說什麼東西嘛,最初碰到這種場景,我會以為我自己沒理解什麼,把文章再讀一次。後來意識到問題是什麼,其實文章其實“真”沒說什麼,因為通過都只講到很“皮毛”的東西(免費的文章/內容,你就不要期望太高)。
  • 這種所謂的“學習”其實是“讀了白花時間的內容” - 浪費時間了,這個時間原本是可以利用在閱讀一本SEO書、一本PHP書上的。


人的抬頭(Title)、描述

到外面去參加個“什麼大會”,大家(不認識的)見面會交換名片,屬於很正常。

  • 要看大會是具體什麼場合,但一般會看到很多這種高大上的抬頭(job title),比如:“前XX公司CEO”、“XX公司總經理”、“XX公司聯合創始人” - 大得有點嚇人。
  • 甚至連這種也能稍微嚇唬下人:“現任XX公司營銷負責人”、“前XX公司YY產品負責人”、等。

我有個個人介紹,比較短,適合有字數限制的social network帳號,並很準確的描述了我是做什麼的,和我的技能/手藝。就是這個:

開發過網站、APP、數據分析系統;寫過3本英文書;在阿里巴巴、攜程工作過;海外居住過16年。
跟以上的XX公司CEO之類的一比較,我不是很糟糕?認真想想,其實也沒有什麼問題。所以,應該問的問題是:

引用你造出了什麼產品?
你給社會提供了什麼?
你給客戶提供了什麼?

當你大會那天運氣好,碰上了個“製造”了什麼給社會的CEO或創始人的時候,他會能夠跟你說一些你本來並不知道的經驗- 真正很有能力的人,都大概是這樣的。
我現在沒有名片了(想想都2017年了,覺得通通都應該“電子化”才對),被問要交換名片時,我就說:“互相加個微信吧” - 其實這樣做,來得跟直接,日後更省時間。後來大家真都習慣了,都加微信。


中場總結

本來想寫個“像樣”的中場總結,不過想想後覺得,其實總結就只需要一句:

引用以上所說的,所舉的例字,都是關於“套路”、關於“誇大”。


怎樣才能做個正常的人?

怎樣才能做個正常的人?不是你或我不正常,其實是在說,怎樣才能做一個並不需要靠“非常誇大”才能“活”的好的人。

接下來,我們來判斷。


什麼文章值得讀?

在工作中有過“實際操作”經驗的人所寫的一些文章,文章中他們分享到他們過去的經驗(比如,比如,一些IT開發者寫的技術文章/想法),當中的內容可能比較個性化(或小眾化- 因為是個人經歷嘛),也可能對一些事情或經歷有比較“主觀”的。

其實深一層想想,主觀才是一件好事,能說明這樣的人在生活/工作中“想過很多”,一般會把“好的一面”與“壞的一面”都想過了,所以得出的大部分結論還是考慮得比較全面的- 當然世界上也沒有多少個人能把所有事情都考慮得100%周全。

這種,是非常值得讀的文章 - 你喜歡,會被他們提供的內容感染到,就因為他們有“真”本領。


真本領這個東西...

有真本領的,肯定也有“裝有本領的”(就是的吹牛)。至於你如何識別出“吹牛的”呢?假如這個人是Online/互聯網行業的,其實很容易識別他的真與假,我只需要跟他聊上幾句話,或問他幾個問題,就差不多能判斷。

當然在我並不熟悉的行業裡,要去識別一個人的本領是真是假,我是做不到的。比如,我並不熟悉銀行/金融行業里工作的崗位,我沒法判斷裡頭工作人員的實力是什麼水平。

關於個人學習

誰說35歲就中年?誰說40歲就不能學習?

希望大家能:

  • 多學習
  • 用心思做好你的產品、品牌
  • 適當的用好搜索引擎
  • 多學習技術知識
  • 多看有用的書
  • 學些英語
  • 少吹牛
  • 少刷微信


能編程與能創業的關係有多大?

跟我聊過的人,我經常跟他們說要學編程,學了編程後“可能性”(就是機會的意思)就會增加。 “可能性”包括自己去“創業”、等。

到底能編程與能創業的關係有多大?

我在8月中開始運營我的知識星球(小密圈),不斷的分享,前3週就分享了16篇我自己原創的文章。裡面會持續的探討到的內容包括:

  • 一個不編程的人,如何選擇/尋找利基市場(Niche Market),通過內容營銷(包括:文字、視頻、等的載體)的運營、運用非常低的營銷預算去獲取種子用戶。
  • 一個能編程,並能開發產品的人,選擇/尋找利基市場(Niche Market)、通過產品去做營銷的“主線”,去獲取種子用戶,會比前者(不編程的人)選擇更多,和來得更高效得多。

我自己的粗略統計:

  • 不編程(不開發產品)能達到的創業,大概不到創業中的10%-15%。
  • 編程能達到的創業(至少其中一位創始人能編程,並開發產品),大概要占到85%-90%。


正常的個人簡介

隨著時間前進而演變的個人簡介 - 很早期的時候我用過的一個個人簡介:

引用效果分析解決方案及數字營銷訓練營發起人。

曾任http://Alibaba.com B2B 國際站搜索營銷負責⼈、http://Ctrip.com 搜索營銷及分析負責⼈。

2000年加入IT/互聯網行業,2002年開始累積搜索營銷的實戰經驗。

替不同國家的企業負責過很多巨大online預算和追求效果的搜索項目。

http://Clickz.com & Search Engine Watch知名數字營銷博客。

之後換成了這個:

引用開發過網站、APP、數據分析系統;寫過3本英文書;在阿里巴巴、攜程工作過;海外居住過16年。

今年出現了這個:

引用
1. 自2000年開始在IT與互聯網兩者穿插無間,GA最早期使用者(2006年),並曾開發過網站、APP、數據分析系統。自學各種技術/編程、自己研究搜索引擎、流量獲取、內容營銷、社交網絡的變現方式。

2. 寫了3本英文書:《[Gordon Choi's Mobile Website Book](https://www.mobilewebsitebook.com/)》、《[Gordon Choi's Analytics Book](https://www.analyticsbook.org /)》、《[China Mobile SEO](https://www.gordonchoi.com/testimonials/)》。

3. 非常習慣多種族、多文化的工作環境,曾經在南非工作,後在攜程、阿里巴巴工作。現在在上海/香港創業。

順帶一提,為什麼會有個人介紹的演進?而且,你如果留意看簡介的話,會發覺有些地方的改變跨度有些大,比如:

  • 你認識的朋友中有多少個經歷過這種相對大跨度的“技能/職業”改變?
  • 你認識的朋友中有多少個這樣改變過兩次(我就兩次,第一次是從開發者轉成網絡營銷,第二次是倒回去了)?

過去學習搜索引擎的東西、網站分析、等(就是網絡營銷的所有東西啦),由於受到我進的第一家互聯網公司的“風格”所影響到,真挺像“草根式”一邊做、一邊自學/研究/試錯。偶爾能有人被我問,我也會問(這部分佔很少,因為大部分時間處於“無人能問”)。

最近這幾年“回去”學的編程技能、技術技能,我基本上都是“自學” - 就看書、網上找資料、等。

個人經驗是,最近這幾年再要學網絡營銷裡頭的東西,會覺得特別容易(我覺得主要原因是被自學編程提放大了腦袋)。


最後

文章開始時我說過這篇文章沒代碼,沒命令行,結果就真的都沒有。

或者,我等到下次寫一遍有代碼的文章。

關注香港SEO教學 - 學習SEO網站優化,SEO教學:200+ Google SEO 排名規則
標籤: learning  work  life  selfesteem  tech  

留言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
    快捷鍵:←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