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敢於給唱片打零分的樂評網站,如何影響了美國音樂行業

虎嗅網 於 29/08/2015 發表 收藏文章

虎嗅注:改變音樂行業的辦法有很多種,比如互聯網, 比如努力砸錢,又比如像Pitchfork一樣,用一支筆,寫樂評影響美國的音樂行業。樂評並不新鮮,你在豆瓣音樂裏可以看到大片大片的妙筆生花的樂評——對不起,大多數文章只不過是豆瓣音樂被音樂公關攻佔的典型徵象。和豆瓣不同,Pitchfork可以根本不用去跪舔任何音樂廠牌和大牌歌手,它敢於給一些唱片掛出0分評級。雖然樂評的主觀性決定了一個音樂媒體要取得樂迷信任非常之難,但Pitchfork做到了。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新音樂產業觀察”(ID:takoff),原標題《過去20年來,有個網站用樂評影響了行業》,作者陳賢江。

20年前,一位年僅19歲的唱片店小職員Ryan Schreiber,在自家地下室為自己喜歡的獨立音樂人搭建了一個音樂博客,這就是廣大獨立音樂迷所熟知的Pitchfork。

過去20年來,美國的音樂雜誌BIG4——《滾石》(Rolling Stone)、《Blender》、《Spin》和《Vibe》先後倒下兩家(Blender和Vibe),Spin不再發行印刷版,只剩下《滾石》仍然在紙媒道路上苦苦堅持。

與此同時,Pitchfork卻從一個小博客,發展成一個每天生產大量樂評的音樂媒體,後來又開始主辦自己的音樂節,最後竟然殺回來開始發行紙媒。

Pitchfork創辦人Ryan Schreiber,他説他除了獨立音樂,還是Justin Timberlake的粉絲

與傳統的音樂媒體不同,Pitchfork是一個非常“任性”的媒體。也許是因為它脱胎於個人博客,所以Pitchfork可以不用顧忌太多業內關係——做過媒體的人都知道,為了維護關係,妥協是常事。
Pitchfork沒什麼好妥協的,因為它根本就不鳥那些大牌,不需要靠大爺們賞飯吃,它關注的大多是犄角旮旯的獨立音樂人,別説中國歌迷,很多人連美國歌迷都不熟。

上圖是早年的Pitchfork首頁,下圖是最新的首頁

也因為這樣,它通常不會照顧樂隊的面子,放任樂評人隨心所欲地評論和打分。這成為小眾樂迷們信任Pitchfork的理由,他們會覺得Pitchfork更真實可信。

樂評沒有客觀可言,每個人有自己的音樂審美標準,無非就是能否自圓其説、是否終於內心。

Pitchfork的樂評常遭專業媒體質疑,對於傳統媒體來説,Pitchfork有時候評分評的太兒戲了,他們想不通,一張專輯怎麼能打出0.0分呢?人家辛辛苦苦做一張專輯出來,沒有功勞也有苦勞吧。

The Flaming Lips在1997年發行的專輯《Zaireeka》就被打了零分。Airborne Toxic Event因為被打了1.6分(滿分10分)而憤憤不平地在官網上發佈了一封給Pitchfork的公開信。
Pitchfork的作者並不相信所謂“苦勞”,他們就是忠於自己的聽力來評論和打分,這構成了Pitchfork的魅力。

2015年到目前為止Pitchfork上評分最低的專輯

我最初喜歡Pitchfork,就是被這種態度所吸引。我曾長年從事主流媒體工作,深知妥協的無奈,做慣了三星黨——我曾經供職的一本主流音樂雜誌在給唱片評分時為了顧及關係,基本都不會低於三分,但又因為國內好唱片不多,所以放眼望去,全是三星。

Pitchfork的態度讓我覺得很爽,當然,讓它的創辦人Ryan Schreiber更爽。

成立至今,Pitchfork靠着自己有態度的樂評發展成了全球最有影響力的獨立音樂網站。網站每天發佈15篇新聞、15首單曲評論,每週發佈25張新專輯評論。每個月的平均訪客數200萬左右,頁面點擊量高達230萬次,蘋果和豐田都在上面投放廣告。

Pitchfork的讀者平均年齡在26歲左右,其中包括廠牌經理、製作人、星探和DJ。網站的內容囊括了各種晦澀難懂的音樂風格,也報道Franz Ferdinand、Beck、Pearl Jam和Radiohead這樣的知名音樂人。

據業內人士分析,當一張專輯獲評8.6分及更高,就會對唱片銷量有所幫助。


Arcade Fire的首張專輯《Funeral》高達9.7分,結果就成為所屬獨立廠牌Merge史上第一張賣入Billboard TOP200專輯榜的唱片。他們後來的專輯還獲得了格萊美年度專輯大獎,這是後話了。

Pitchfork的影響力不僅僅體現在唱片銷售上。他們還為獨立音樂人們“創造”粉絲。Broken Social Scene等樂隊就因為Pitchfork的報道和評論而漲了粉。被《滾石》和《Spin》封殺的Liars因為Pitchfork把他們的專輯列入年度十大而有了自己的小粉絲羣。

除了樂評,Pitchfork還有專題、視頻等多種多樣的內容呈現形式。每一種形式都貫徹着Pitchfork的獨特個性。
Jamie XX performs “Could Heaven Ever Be Like This” at Pitchfork Music Festival 2015

Pitchfork不只是一個媒體,它還辦音樂節。2006年創辦的Pitchfork音樂節,如今已經成為獨立音樂圈最重要的音樂節之一,而且從2011年開始,Pitchfork音樂節拓展到了法國巴黎,成為一個芝加哥-巴黎雙城音樂盛會。

2014年,紙媒一片水深火熱,多個平媒先後停止紙質發行。可這時候,Pitchfork卻做出一個驚人決定,發行雜誌書《The Pitchfork Review》,走極富設計感的深度閲讀路線,至今已經出版了七期。下面是最新一期。


可以説,過去20年來,沒有哪個音樂媒體像Pitchfork這樣,對行業發展如此影響深遠。就像六十年代的《滾石》雜誌那樣,Pitchfork以鮮明的態度和符合時代要求的內容呈現形式來推動行業的變革。

Billboard雜誌的執行主編Robert Levine盛讚Pitchfork:“他們雖然小,卻贏得了音樂行業的尊敬。”

歪果仁評選的最具影響力音樂博客TOP20

1. Pitchfork 2. Consequence of Sound

3. Tiny Mix Tapes 4. Resident Advisor

5. Stereogum 6. The Line of Best Fit

7. Your EDM 8. Pop Justice

9. Dancing Astronaut 10. Drowned in Sound

11. Fake Shore Drive 12. All Hiphop

13. EDM Sauce 14. Large Hearted Boy

15. Rap Radar 16. 2 Dope Boyz 17. FACT

18. Hypetrak 19. Indie Shuffle 20. The Wild Honey Pie

本文頭圖:Pitchfork音樂節現場,來源:Cityneversleeps


資料來源:虎嗅網

留言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
    快捷鍵:←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