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來自The New Yorker,虎嗅編譯,原文有刪節)
GoPro 創始人伍德曼(Woodman) 發明了一款適合這個時代的產品——一個我們未曾想像過的時代。 GoPro 的興起恰逢寬帶網絡的普及和YouTue、Facebook 等其他社交媒體平台上視頻內容廣泛傳播之際。 GoPro 趕上了這次浪潮,在這個“來看我” (look-at-me) 的時代,GoPro 是一個完美的工具。其魅力就在於讓使用者個體的表達變成了一種流行,自戀行為變得讓人接受了。
尤其是在上市之後,GoPro 更試圖將其從一家相機製造商,轉化為一家媒體公司——一種特定品牌內容的製造商和分發渠道。在這一主導之下,GoPro 不僅在謀求相機和附件業務(截至目前,幾乎占到GoPro 的全部營收) ,而且還有視頻業務(截至目前,幾乎沒有任何營收)。過去五年,GoPro 發布的視頻收到了5 億次點擊。在YouTube 的GoPro 頻道上,視頻的平均訪問量在50 萬次左右。每天都有上千人上傳標有GoPro 標籤的視頻,這家公司希望能夠利用到這一點。
這些上傳視頻的用戶並不是專業運動家,而是眾包用戶。 GoPro 吸引了一批渴望提供免費內容的業餘愛好者群體,這個群體的數量今年來在不斷增長。這些用戶讓GoPro 的品牌成為第一人稱攝像頭(POV cameras) 的代名詞,而短視頻風格內容也成為瞭如今日常網絡生活的流行歌曲。你幾乎總能夠回想起一些最近在網上病毒傳播的GoPro 視頻。
人們為了拍攝能夠爆紅的視頻內容,不惜冒更大的風險。如果說是GoPro 導致人們這樣去做可能不夠公允,但是一些GoPro 視頻內容的確影響了部分人,鼓勵他們去拍攝更刺激的內容。而GoPro 對這種情況持一種敏感態度,該公司的觀點和“槍支自己無法殺人”的主張類似,不能怪罪到一款相機產品的頭上。
攝影師扎克(Zak Shelhamer) 曾經是專業滑雪板運動員,在加入GoPro 之後負責製作、編輯一些滑雪運動相關的內容,目前負責GoPro 的極限運動部分內容。他透露曾經有幾位年輕的法國人,打算划船從蒙特利爾去夏威夷,並將途中錄製的內容賣給GoPro。扎克給了他們一些攝像機,保證在他們回來的時候會看一下作品。在談到這次創作的風險時,他提到曾經有人試圖從澳大利亞划船到新西蘭。
人們總希望將他們的體驗錄製下來,製作成各種媒體,原因多種多樣。而直到最近,伴隨數字攝像技術以及無限存儲和分發能力,使這一點成為可能,一切都被拍攝下來。人類現在通過圖片進行溝通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多。有個例子就是某些看演唱會的人會用手機拍攝演出內容,他以後會去看錄製的視頻嗎?如果會的話,能夠和演唱會相提並論嗎?還是說他兩者都沒能兼顧呢?當然不是。拍攝演出內容只是要證明他當時在場而已。
計算機科學家戈登•貝爾(Gordon Bell) 曾經是DEC 公司的一名工程師,他是互聯網的一位早期開發者,之後在微軟做研究員,曾經有幾年時間進行了一項名為MyLifeBits 的數字紀錄試驗。這項試驗受到另一位科學家的啟發,該科學家將生活中的一切文檔、物體和電話紀錄全部數字化,還在脖子上佩戴了一部微軟SenseCam 相機,每20 秒就拍攝一張圖片。
“你在拍攝什麼是一回事,”他對筆者表示,“你以後如何使用它是另一回事。”
“日本人的產品為什麼沒有出現?”他說道,“他們完全忽視了這個市場價位的用戶需求。但其實這不是攝像機的需求——是互聯網製造的。”
戈登認為GoPro 類相機和Google Glass 最終將會被可穿戴攝像頭取代。 “未來人們是否會錄製一切他們看到和聽到的內容呢?”貝爾問到,“會的。但至少需要十年。”
資料來源:虎嗅網
編輯:Nick Paumgarten
GoPro 創始人伍德曼(Woodman) 發明了一款適合這個時代的產品——一個我們未曾想像過的時代。 GoPro 的興起恰逢寬帶網絡的普及和YouTue、Facebook 等其他社交媒體平台上視頻內容廣泛傳播之際。 GoPro 趕上了這次浪潮,在這個“來看我” (look-at-me) 的時代,GoPro 是一個完美的工具。其魅力就在於讓使用者個體的表達變成了一種流行,自戀行為變得讓人接受了。
尤其是在上市之後,GoPro 更試圖將其從一家相機製造商,轉化為一家媒體公司——一種特定品牌內容的製造商和分發渠道。在這一主導之下,GoPro 不僅在謀求相機和附件業務(截至目前,幾乎占到GoPro 的全部營收) ,而且還有視頻業務(截至目前,幾乎沒有任何營收)。過去五年,GoPro 發布的視頻收到了5 億次點擊。在YouTube 的GoPro 頻道上,視頻的平均訪問量在50 萬次左右。每天都有上千人上傳標有GoPro 標籤的視頻,這家公司希望能夠利用到這一點。
這些上傳視頻的用戶並不是專業運動家,而是眾包用戶。 GoPro 吸引了一批渴望提供免費內容的業餘愛好者群體,這個群體的數量今年來在不斷增長。這些用戶讓GoPro 的品牌成為第一人稱攝像頭(POV cameras) 的代名詞,而短視頻風格內容也成為瞭如今日常網絡生活的流行歌曲。你幾乎總能夠回想起一些最近在網上病毒傳播的GoPro 視頻。
人們為了拍攝能夠爆紅的視頻內容,不惜冒更大的風險。如果說是GoPro 導致人們這樣去做可能不夠公允,但是一些GoPro 視頻內容的確影響了部分人,鼓勵他們去拍攝更刺激的內容。而GoPro 對這種情況持一種敏感態度,該公司的觀點和“槍支自己無法殺人”的主張類似,不能怪罪到一款相機產品的頭上。
攝影師扎克(Zak Shelhamer) 曾經是專業滑雪板運動員,在加入GoPro 之後負責製作、編輯一些滑雪運動相關的內容,目前負責GoPro 的極限運動部分內容。他透露曾經有幾位年輕的法國人,打算划船從蒙特利爾去夏威夷,並將途中錄製的內容賣給GoPro。扎克給了他們一些攝像機,保證在他們回來的時候會看一下作品。在談到這次創作的風險時,他提到曾經有人試圖從澳大利亞划船到新西蘭。
引用“他成功了嗎?” 其中一個法國人問道。
引用“他淹死了。”扎克說。
引用“怎麼知道的?”
引用“我們發現了他的相機。”
人們總希望將他們的體驗錄製下來,製作成各種媒體,原因多種多樣。而直到最近,伴隨數字攝像技術以及無限存儲和分發能力,使這一點成為可能,一切都被拍攝下來。人類現在通過圖片進行溝通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多。有個例子就是某些看演唱會的人會用手機拍攝演出內容,他以後會去看錄製的視頻嗎?如果會的話,能夠和演唱會相提並論嗎?還是說他兩者都沒能兼顧呢?當然不是。拍攝演出內容只是要證明他當時在場而已。
計算機科學家戈登•貝爾(Gordon Bell) 曾經是DEC 公司的一名工程師,他是互聯網的一位早期開發者,之後在微軟做研究員,曾經有幾年時間進行了一項名為MyLifeBits 的數字紀錄試驗。這項試驗受到另一位科學家的啟發,該科學家將生活中的一切文檔、物體和電話紀錄全部數字化,還在脖子上佩戴了一部微軟SenseCam 相機,每20 秒就拍攝一張圖片。
“你在拍攝什麼是一回事,”他對筆者表示,“你以後如何使用它是另一回事。”
“日本人的產品為什麼沒有出現?”他說道,“他們完全忽視了這個市場價位的用戶需求。但其實這不是攝像機的需求——是互聯網製造的。”
戈登認為GoPro 類相機和Google Glass 最終將會被可穿戴攝像頭取代。 “未來人們是否會錄製一切他們看到和聽到的內容呢?”貝爾問到,“會的。但至少需要十年。”
資料來源:虎嗅網
編輯:Nick Paumgarten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