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嗅注:最近一段時間,有關蘋果公司正在籌劃研發生產智能電動汽車的新聞消息接連不斷。矽谷的科技公司進軍汽車製造業,前景如何?與競爭對手相比的優劣勢都有哪些?《經濟學人》2月21日的文章《Upsetting the Apple car》進行了一番探討。新浪科技全文翻譯如下,小標題為虎嗅所加:
沒有人會質疑蘋果在設計便攜消費電子產品方面的造詣,它總能生產出令人愛不釋手的設備。但本週有傳言稱,該公司還計劃生產一款把用户容納其中的全新移動設備——電動汽車。
蘋果的計劃既不明確也未經證實。但根據一些媒體的報道,該公司已經招募了數百人來開發與特斯拉比肩的產品——這家矽谷公司已經開發了又快又豪華的電動汽車。還有人認為,蘋果將開發無人駕駛汽車。
矽谷為何開始關注汽車?
事實上,對汽車感興趣的科技公司已經越來越多。今年2月,專車服務Uber宣佈在匹茲堡建立一個實驗室,開發無人駕駛出租車。Sony最近也注資了無人駕駛創業公司ZMP。此外,Google多年來也一直在開發無人駕駛汽車。
矽谷之所以關注汽車行業,主要源自兩大原因:首先是技術——電動汽車、駕駛輔助系統和無人駕駛汽車等技術都已經給行業帶來了變革;其次是汽車廠商本身的問題增多——主要源自產能長期過剩、遺產成本高企和一系列破壞性極強的召回事件。
老牌廠商的創新實力不可小覷
由於智能技術在汽車行業中的重要性並不算大,因此無論汽車的未來走向何方,老牌廠商的地位都將難以撼動。雖然曾經至關重要的聲譽逐漸讓位於新興技術的普及,但多數大型汽車廠商都在投入資源去設計電動引擎和其他動力方式。福特和日產甚至專門在矽谷建設了研發中心。
雖然科技公司引發了廣泛關注,但汽車廠商同樣是實力強大的創新者,而且他們更理解汽車行業。
先來看電動汽車。蘋果等科技公司或許不太瞭解活塞和變速箱的設計,但電動汽車行業的真正挑戰在於電池。電池驅動的汽車擁有很多優勢:可以在家充電,使用成本低廉,而且沒有廢氣排放。但純電動汽車的市場卻很小。昂貴的電池增加了汽車成本,而有限的續航里程和匱乏的充電設施也令多數駕駛員望而卻步。
儘管身為全世界最暢銷的電動汽車,但日產Leaf去年卻只吸引了4萬買家,遠低於該公司原本25萬的預期。特斯拉雖然有意進軍主流市場,但由於至今仍在應對電池問題,因此依然受限於豪華車領域。油價暴跌也對電動汽車的前景造成了影響。
另外,由於電動汽車目前的價格極高,因此省錢並不是它的主要賣點,對環保的貢獻反而受到更多人的重視。在未來,真正能夠增強這類汽車競爭力的並非油價,而是電池成本的降低,因為充電成本遠低於加油成本。這已經成為重中之重:提升效率並降低電池成本,使之實現足夠的經濟性,才能最終促成電動汽車革命。
對於有意進軍電動汽車行業的企業而言,關鍵的希望(或者説機會)在於:由於大型汽車廠商都對內燃發動機展開了大舉投資,因此並不願意轉向電動引擎。但這似乎有些過於樂觀。即使電池化學的突破能夠增強電動汽車較之於燃油汽車的競爭力,但大型汽車廠商也完全有能力在短期內適應行業變化趨勢。這些企業多數都已經在純電動汽車領域取得進展。例如,今年1月以概念車形式發佈的雪佛蘭Bolt有望在2017年正式上路,價格為3萬美元,續航里程達到200英里(約合322公里)。
無人駕駛:即便領先者如Google仍面臨重重障礙
倘若蘋果的最終目標是開發無人駕駛汽車,從電動汽車入手並不會為其帶來特別的優勢。無論是用燃油還是電力驅動,無人駕駛汽車的性能並不會受到影響。對科技公司來説,為無人駕駛汽車開發和測試複雜的控制軟件,與設計日常電子產品的流程更為相似。
但關鍵在於,它們首先需要追趕老牌汽車廠商,後者同樣在積極招募軟件人才,並在現有車型中提供更加複雜的輔助駕駛功能,例如自動泊車和自適應巡航等功能。汽車廠商還在大舉投資無人駕駛汽車的其他關鍵技術,包括聯網通信功能以及監控交通流量的道路基礎設施。
蘋果還需要追趕Google的步伐。Google開發的無人駕駛汽車已經在公共道路上安全行駛了很長距離,但後者依然無法開發出能夠適應寒冬雨雪天氣的無人駕駛汽車。雖然Google曾經表示其無人駕駛汽車將在2017年上路,但此後再也沒有提及上市日期。
Google無人駕駛汽車負責人克里斯·厄姆森(Chris Urmson)認為,傳統汽車廠商的增量開發模式將拖慢他們的步伐,直接着眼於無人駕駛汽車技術反而能夠更快達成效果。然而,即使他的言論在技術上可以成立,這類產品仍然需要克服其他障礙:監管審批和司機本身的緊張情緒。
汽車廠商不僅要適應海量的監管規定,還要面對眾多的官司。一旦被捲入事故,無人駕駛汽車必將遭遇很多問題——儘管這類產品的事故率遠低於有人駕駛汽車,但事故仍然不可避免。對於無人駕駛汽車而言,循序漸進或許是一種更好的發展模式,這樣更易於説服道路參與者和立法者認可這種技術的優勢。
波士頓諮詢公司在一份悲觀的預測中表示,即使是具備有限的無人駕駛功能的汽車,其銷量佔比到2035年也不會超過25%,而真正的無人駕駛汽車那一年的市場份額也只能達到10%。
科技公司或許可以加快汽車行業未來的發展,但無論今後發生什麼事情,這都是一個難以突破的行業。Google希望有朝一日能夠通過按需生產來徹底取代老牌汽車廠商,但意料之中的是,沒有人真正認可這一願景。
開發無人駕駛軟件與做整車品牌是兩回事
蘋果擁有1790億美元的現金,足以建立自己的汽車製造部門,並建設自己的工廠。但科技公司卻缺乏製造文化,而且並不具備關鍵的營銷、分銷和售後技能——汽車行業的這些業務與科技行業截然不同。
總體而言,科技公司或許比汽車廠商更擅長開發無人駕駛汽車使用的軟件,也更擅長提升續航里程和降低電池成本。在汽車行業,供應關鍵零部件往往比組裝整車利潤更高——即使你的logo沒有出現在引擎蓋上。未來的汽車將會有所變化,但汽車品牌恐怕不會發生太大變化。
資料來源:虎嗅網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