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矽谷實習的那個大二夏天……

虎嗅網 於 20/07/2015 發表 收藏文章

虎嗅注:本文為一個在矽谷實習了一個夏天的實習生的投稿,雖寫得有點碎碎念,但還挺真實清新。虎嗅也歡迎更多遊歷於全球科技現場的學生或創業者,來分享你們的全球當地見聞。

在大學讀了兩年的電子專業,也在浙大這個浙商氛圍濃厚的學校,受到兩年創新創業的薰陶。所以我的身邊就多了一羣愛折騰的人,極客們,抱着技術創業的夢想,從大一這小小年紀就開始讀文獻做仿真開組會;實踐者們,也曾經為了真真切切理解創業,做過教育培訓,甚至屌絲的賣起自行車。去年5月份,還在糾結這個暑假是要做一個揹包客來一場説走就走的旅行,還是找家國內公司小試牛刀。一個來矽谷實習的機會,給了所有的答案。投簡歷面試交流,曾經的矽谷狂想變得順理成章,終於我的大二暑假交給了矽谷,給了自己一次重新開始找尋自我的機會。

1、簡單樸素的建築風格,平靜專注的氛圍

漫步加州,你很少會在矽谷看到高屋建瓴,與想象中經濟發達,繁華喧鬧不同,矽谷普遍地廣人稀,像是一個公司集羣區,更是極客的聖地。

矽谷的創業者不僅埋下頭來做事,更注意擴大自己的社交圈子,重視彼此的交流和分享。在eventbrite上會看到很多交流分享活動的推送,我也參加過幾次,有灣區華人創業者聯盟分享會,有美國天使投資人交流會,有浙大校友燒烤聚會,在山景城作為觀眾觀看過創業大賽,25個美國優秀創業項目的路演展示,和學校內的創業大賽相比,這樣的路演更真實更有力,因為這才是真正經過市場測試的項目,是經過市場和消費者反映的數據。

在這裏,值得一提的是,自己親身經歷和目睹了一個充滿意義組織的誕生——矽谷創業者聯盟,這是一個剛剛成立不久的華人互助社區,每週都會舉辦高質量的創業分享活動,聚攏了矽谷灣區這個區域,正在創業或者渴望創業的華人精英們。每次活動都座無虛席,到場的創客,大概分為碼農、BD、投資人這些職業,這些高質量的人才聚攏,有助於矽谷的華人創業者們加強溝通合作,這個聯盟本身就是一個社交圈子,也從中知曉,有人從這個活動中拉來了投資,找到了合夥人。

2、自由寬鬆的矽谷風格

我實習的公司,是落地在森尼維爾小鎮的一家華人孵化器,辦公面積不大、空間緊湊,從外面看像一個大大的倉庫。開車10分鐘車程內,就可以看到微軟,思科,斯坦福這些耳熟能詳的地方。孵化器自身員工不多,但公司內部的辦公座位座無虛席,大都是各個startup的初始團隊,頗有一種”挽起袖子就創業“的氣勢,沒人會在乎所謂的硬件環境。公司孵化的項目大概有20幾個,主要均圍繞移動互聯網行業,大致包括四個方向:移動互聯網、移動健康、大數據應用和移動醫療。

作為團隊最年輕的小鮮肉,我跟進管理了一些孵化器的項目,發現孵化模式和中國孵化器的思路大不一樣。與Y-combinator孵化的邏輯更是大相徑庭,孵化器做了6年,孵化數量卻並不多。根源在於,孵化器的作用不只是提供辦公場地,更重要的深度參與startup的Channel Marketing(渠道拓展)和Business Development(業務發展模式選擇),幫助企業對接國際市場。據説在年末將會在以色列和中國落地,因為孵化器的思路是解決商業問題, 利用美國良好的創業環境和技術資源,對接中國龐大的市場,做到每個startup的深度參與,入股孵化。

在孵化器公司工作的奇妙之處在於,你不再是一個intern的心態,更是一個創業者的思維。可以看到一個startup慢慢壯大,一個idea的想法逐漸做出demo,不過也會經歷一個demo如何死掉。在美國在矽谷,Uber和airbnb是出行和遊玩的必用產品,一直很崇拜這樣共享經濟的商業模式,但往往在國內卻死掉了一批又一批,美國市場和資本環境與國內野蠻生長大不相同,美國的信用體系和監管政策更完善,也可以説是政府對新生模式更包容,這也讓我想到了興起的專車市場,被多個城市封殺和堵截的事情,國內和矽谷相比,顯然我們還不夠包容。

3、“精益創業”的踐行者

和説幹就幹的創業者們待久了,在矽谷你就會慢慢被他們身上樂觀執着的特質吸引,在矽谷,任何一個小的idea,都可能成為明天估值10億的項目,任何創業者都相信自己的能力可以征服投資人,可以擺平市場,這就是矽谷精英們的自信。在矽谷,我開始讓自己敢於做夢,甚至也開玩笑的説起項目納斯達克上市之後的打算。在矽谷,首先要學會釋放自己,因為這裏有世界上最好的技術人員,風投一條街就在這裏,互聯網巨頭就在你隔壁,你需要做的就是專注極致的做項目,然後整合資源把自己推銷出去。

在《精益創業》一書中提到了其精髓:

引用“開發—測量­—認知。新創企業的基本活動是把點子轉化為產品,衡量顧客的反饋,然後認識到是應該改弦更張還是堅定不移。所有成功的新創企業的流程步驟都應該以加速這個反饋循環為宗旨。”

簡單講,為了加速這個閉環的反饋調節,身邊的創業者們都是拿一個不成形的demo去pitch,上線拉來第一批用户。也許這樣的做事流程對於一個完美主義者會無法接受,但是身邊很多個例子告訴我精益創業的模式是與時俱進的,具有可調製性。

4、矽谷傳説中的”牛人們”

老闆經常和我們intern説,要沉下心來做事,敞開心扉聊天。的確,從別人的故事中看到了一個完全不同的世界。在工作閒暇時,我喜歡和公司內的真正創業實幹者聊天,主要都是在海外留學的華人創業者。其中不乏有從斯坦福MBA輟學的真的“猛士”,也有從密歇根、費城來孵化器學習“真經”的創業者。有滿腔熱情,初出茅廬的創業者,有沉着大氣的海軍陸戰隊退役軍人,更有頭髮花白、卻依舊全神貫注做事業的老人。最令我動容的是一個剛剛辭職打算創業的香港朋友,四十有餘,我問他為什麼會想創業,他會説都活四十年了,是該認真的為自己而活了。

除了鬥志昂揚的創業者外,我也有幸結識了斯坦福的華人教授張首晟,在物理領域獲得了幾乎所有的至高榮譽,目前在做丹華資本,用”第一性原理“做風投。不僅是科研領域的領頭羊,更是用物理理論進行創業投資,主要投資斯坦福的學生項目。我等小輩在交流過後,頻頻感慨張教授能夠兼具科研和商業思維,是對普通人智商的碾壓,我等小輩人傻只能多讀書多經歷。

兩個月的時間見到了這麼多未敢想象的人和事,感覺接觸的每個人的故事都是非凡的,都是不走尋常路的。也很感謝能在大二這個年紀,就遇到了這麼多未知精彩的東西,感受到了矽谷這個牛人圈子裏迸發的激情和專注。

5、美國人的規律生活和原則性

在美國,很少會看到週末加班這種犀利的存在,週末的Google會顯得冷清,蘋果的大門也會緊鎖,門可羅雀,包括startup也不例外,創業者也會利用週末陪家人,和朋友燒烤聚會,去教堂做禮拜,去海釣去登山去跳傘,亦或自駕出遊吹海風。

自己也體驗了下一號公路的自駕旅途。由於對美國的很多交通細則頗為生疏,出現了多次被從身旁疾馳穿過的美國人鄙視和豎中指的情況。比如遇到stop要停三秒,遇到行人需要果斷減速避讓等等,發現自己的駕駛習慣的確太野蠻,經常會去觸碰美國的做事原則甚至法律。美國的公路車速你可以肆無忌憚的開的飛起,也不必擔心從岔道口衝出來輛車,因為每個公民都能遵守規則,這也是長期積累下來的公民信任。還有住宿的時候打算5個朋友拼一個雙人標間,結果被酒店人員發現後,不僅被罰了款還險些被清出去。美國人做事的原則性,可能在我們很多人看來過於死腦筋,不夠圓滑通融,但這正是一種難得可貴的堅守規則的踐行。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所以對於一個好的規則設計和制度制定,會讓每個人可以在公路上爭分奪秒,效率大大提高。同樣在創業領域,政府需要考慮如何制訂良好的政府政策、營造社會大環境,以打造一個健康的創業環境。

6、我眼中孵化器的幾種運作模式

國內孵化器,大多是以提供場地為主的,像北京的車庫,杭州的福雲咖啡,服務主要體現在周到細緻和專業化的物業服務,注重創業者之間的交流分享;以投資為主的,則主要的孵化目標是幫助企業快速增值,實現價值回報,完成變現。而市場,基本是所有初創企業的最大痛點,很多startup只有技術壁壘,卻很難找準市場的切入點,同時市場資源的不平衡分佈會導致大量初創企業無法直接有效對接市場,而我所在的孵化器就是這樣的切入點,整合資源,深入孵化。

對於美國的孵化器,每一家的運營模式也大不相同。像孵化器的始祖Y-Combinator(以下簡稱YC),在融資後必然要擴張,如今存在的意義更像是一家篩選器,簡單的講,YC會從成百上千的團隊中篩選出幾十個最好的團隊,組成創業訓練營,進行所謂的實戰篩選,最終的展示日據説更是風投的集聚,因為他們相信了前期YC的篩選能力,所以YC的發展已經有些違背Paul Graham的初衷,篩選效應已經遠遠大於孵化效應。

現在,有越來越多的創業企業家開始做投資,但我相信孵化器這樣的落地孵化、深度參與的形式是一種更健康的生態環境,無論最終孵化項目成功與否,對於真正的創業者而言是受益匪淺的,不僅是一次創業孵化,更是一次創業指導,中國的創業環境需要更多的資源整合,對於年輕創業者而言,有的是時間,缺的是資源和經歷,缺的是企業家氣質和視野。

大二這個夏天,聽了很多故事,見了很多人,接下要做的就是做好自己。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虎嗅網立場


資料來源:虎嗅網

留言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
    快捷鍵:←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