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博士所言差矣!Google 變不成蘋果

虎嗅網 於 09/11/2015 發表 收藏文章

日前,Google要自己設計芯片(例如針對智能手機)的消息在坊間流傳,也許正是受此傳聞的影響,緊接着美國著名的IT產品評論員莫博士(Walt Mossberg)稱,Google再不自主生產硬件就晚了。言外之意,莫博士希望Google未來可以自己涉足硬件,加之自己已成氣候的Android生態系統(Android+Google Play),可以一舉成為另一蘋果(軟硬結合的模式)。

那麼問題來了,如果Google像莫博士所言親自操刀硬件真的可以成為蘋果嗎?

眾所周知,蘋果目前是產業中軟硬結合的典範,主要的表現就是在智能手機產業中。自己的硬件(包括最底層芯片的自主設計)、系統(iOS)和應用(App Store),這種封閉的軟硬結合模式帶來的好處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可以給用户帶來相較於對手(主要是Android)更佳的應用體驗;二是讓自己的硬件(包括應用市場)的利益最大化(更高的營收和利潤)。當然前者是後者體現的基礎,而目前Android生態系統最大的軟肋正是前者。那麼導致體驗不佳或者説與蘋果iOS生態系統相比存有差距的原因究竟是什麼呢?
按照業內傳聞(包括莫博士所言)和分析Google未來要做自主硬件(包括自己設計芯片)主要就是為了改善和提高Android生態系統的體驗看,硬件制約了Android生態系統的體驗(與蘋果相比),例如Android設備(智能手機)使用了不同廠商的應用處理器、基帶芯片、攝像頭和其他傳感器等,進而造成Google難以在短期內普及有效而具有競爭力的功能,並導致Android智能手機硬件的碎片化(多種不同形狀和尺寸,性能和屏幕也差異很大等)。


Android的碎片之害

據倫敦創業公司OpenSignal跟蹤了Android生態系統碎片化報告顯示,包括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在內,目前全球Android設備總數已超過了2.4萬種,是2012年時的6倍。而Android生態系統的碎片化也給Android平台開發者帶來了嚴重問題。為了使應用適配多種設備,開發者將要花費更多的時間。據應用商店Infinum 在過去 18 個月完成的6 個項目後發現,為 iOS 開發一個應用要比開發一個Android應用大約節省 30%(28%)的時間,這還要看項目的難度,有時候兩者之間的時間差甚至可以達到 156%。此外還有諸如更多的代碼、Android模擬器比 iOS 模擬器速度慢、Android設備眾多和 XML(可擴展標示語言)等因素均會影響Android應用開發的時長。誠然這之中既和硬件的碎片化有關,更反映出Android系統本身與iOS相比天生的缺陷,而追根溯源,Android誕生時並不是軟硬件結合的產物。

談及Android的碎片化,除了上述硬件碎片化的原因之外,Google最初採用Android開源的商業模式也是導致Android碎片化的又一主要原因,並主要體現在首先各個Android設備廠商(例如智能手機)採用的Android版本不統一(目前Android智能手機中仍在使用的有近7個官方Android版本,相比之下,蘋果僅有三個版本,且多是最新的iOS9);其次是為了所謂差異化,第三方廠商都把Android UI改的“面目全非”,即完全不同的圖標、應用、動畫、樣式,甚至沒有了應用抽屜。事實上,如果是普通的用户,可能根本不知道自己的系統是Android,而Cyanogen等第三方ROM這些一度忠於原生風格的廠商也都試圖讓用户忘記這是Google的Android;最後是所謂定製化Android系統氾濫,且良莠不齊,這些均導致Android手機的用户體驗感知遠遠落後於蘋果。


綜合上述簡單的分析,我們不難發現,Android生態系統較之於iOS體驗差的原因是是軟硬均存在軟肋,尤其是系統和軟件,天生的短板和開源的商業模式已經註定了差距的存在,也決定了即便是推自主硬件,如果系統和軟件不做相應改變的話,也是白搭。可要涉及系統和軟件的改變談何容易。
Google不是沒有努力過

實際上,Android生態系統發展到今天,Google已然意識到問題之所在,例如系統的碎片化,並且推出了業內熟知的Android One系統試圖在未來加強對於Android的控制權和減少碎片化。

但事實證明,Google的這一做法並未得到市場的認可,最初在印度市場發售的Android One系統的機型銷量慘淡,被迫轉戰非洲市場,而近日Google宣佈即將推出新的Android One的消息似乎從另一個側面證明,即便是轉戰非洲市場的Android One的命運也並不樂觀。俗話説:覆水難收。當Android憑藉最初的開源商業模式佔據當下智能手機市場近乎80%市場份額大局已定之時,與其稱之為改變和校正,不如説是重構,可能性微乎其微。

那麼接下來的疑問是,對於硬件上的碎片化Google能否改變或者是否可行?這也是近日傳聞中Google在自主設計芯片,甚至如莫博士所言像蘋果的硬件(例如iPhone)一樣,完全自己設計和生產硬件的主要原因。

Google與蘋果,就像梨與蘋果,壓根兒兩種公司與模式

與Android系統和軟件一樣,在智能手機硬件市場,在決定硬件差異化關鍵之一的芯片層面,目前手機廠商採用的芯片包括了高通、MTK、三星、英偉達、海思、瑞星微、展訊、Marvell、聯芯等N家廠商的產品,而Google自己設計的芯片除了技術上的難度之外,首先面臨的就是與這些芯片廠商的競爭,除非Google自己設計的芯片在最終的終端上給用户的體驗有相當明顯的提升,否則很難在市場競爭中脱穎而出。那Google是否有能力自主設計出超越上述芯片廠商的芯片呢?


既然是要成為蘋果,我們不妨看看蘋果自有芯片的設計之路。蘋果自主設計芯片最早應該始於2008年以 2.78 億美元收購的芯片設計公司 P.A.Semi,而後又併購另外一家芯片設計公司Intrinsity,其間遭遇的挫折不必贅述,僅從蘋果iPhone中使用的A系列芯片真正發揮市場競爭作用的時間(2013年發佈的iPhone5s上的64位A7芯片因首次開啟手機芯片的64位時代而名聲大振)看,至少經歷了大約5年的時間,可見自己打造一款真正具備市場差異化競爭力芯片的難度。

其次就是規模效應,即如果Google自己設計芯片且用在自己的硬件設備上,必須在市場中佔據一定的市場份額方能獲得較大營收和利潤(畢竟是要成為蘋果,所以這兩方面是硬指標),但從目前Android陣營中,僅有為數不多的幾家廠商在盈利,且這些盈利廠商出貨量均在每季度15000萬部以上看,Google以一己之力實現的可能性有多大?參考之前GoogleNexus系列智能手機(接近於Google自己製造硬件)的銷量看,幾乎沒有實現的可能,如果是這樣,除了自身營收和利潤難以保證外,自己定製的硬件供應商也難以為Google生產這些定製化的硬件(例如芯片等),至少拿不到最優惠的供應價格。

最後就是從智能手機產業對手和Google自己曾經和正在經歷的市場事實看,生態系統廠商玩自主硬件很難成功,最典型的就是微軟,其併購諾基亞手機業務之後,從理論上講,除了芯片外,硬件的設計和生產幾乎應該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但目前其在智能手機市場中的份額僅在3%左右,難逃被邊緣化。而Google自己此前也曾以所謂的Project Ara(模塊化手機)項目嘗試涉足硬件(還僅是硬件的規範),但也是有始無終。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近期傳聞的Google自主設計芯片和莫博士所言Google應該自己做硬件方可讓Google成為蘋果的分析是隻見樹木未見森林的一葉障目之言,鑑於目前Android生態系統與蘋果相比,軟硬件碎片化的現實及解決這種碎片化或獨立或彼此聯繫的複雜因素(例如技術上的挑戰、軟硬件的協同、與合作伙伴的競合關係等)和固有的Android商業模式,要成為蘋果是動一發而牽全身的蝴蝶效應,絕非是Google自己設計芯片和做硬件這般簡單。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虎嗅網立場

本文由 孫永傑 授權 虎嗅網 發表,並經虎嗅網編輯。轉載此文章須經作者同意,並請附上出處(虎嗅網)及本頁鏈接。原文鏈接http://www.huxiu.com/article/130642/1.html


資料來源:虎嗅網
標籤: Google  蘋果  

留言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
    快捷鍵:←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