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膠復興潮中的失敗者,Vinyl Hub為何被打回原形?

虎嗅網 於 20/12/2015 發表 收藏文章

重度愛樂者都會知道discogs.com,在嚴謹的條目編審規則之下,Discogs是全球音樂行業公認的權威數據庫。基於條目在唱片銷售者和購買者之間完成在線銷售對接的功能,使得Discog頗受好評。在移動時代,兩者的關聯為Discogs超越近似產品allmusic.com提供了解釋。vinylhub.com正是Discogs的延伸產品,正式上線時間是2014年8月4日。由名字和來源很容易判斷,Vinylhub是通過UGC模式收錄全球範圍的唱片店、尤其是黑膠唱片店,截止目前,這一數量是4636家。較之最初發布時的收錄量(1480家 )(注1),一年半時間內增量213%。

  
Vinylhub最近的動作是添加了唱片店活動(event)功能,可能你會馬上想到“唱片店日”(record store day),差不多是那樣。不過和唱片店的添加一樣,任何用户均可創建活動,只要和唱片店有關:銷售、宣傳、籤售。不過,目前添加的活動只有9個,類型基本是唱片店主題銷售或愛好者聚集交換、售賣的。

儘管簡短的查詢並不能找到Discogs和“唱片店日”的對立信息,不過考慮到Vinylhub正是Discogs希望將自己的影響力(和營收來源)由線上延展至線下的嘗試,那麼我還是惡意的按照趨利原則,將這個匆忙上線的“活動”功能歸結為對“唱片店日”逐漸擴大的影響力的“反擊”,以及更重要的,黑膠銷量在全球走高的迴應。

或許可以作為佐證的只有Discogs官方最近對和紅牛音樂研究院(The Red Bull Music Academy)建立合作的信息,對黑膠的市場表現,讓前者發出了“建立黑膠帝國”的口號。
  
有意思的是,紅牛的另一音樂計劃“聲音精選”(Red Bull Sound Select)同時也是”唱片店日”活動的資助者。的確應該更直白的説,紅牛是基於自己的品牌和銷售需求,才會在音樂領域作持續的投入,就像在體育界所作的一樣。所以,合作者的正確説法更應該是“贊助者”。

簡單看一下黑膠復興,這個被音樂行業關注的現象既基於黑膠銷售額度的持續走高,也包括對數字音樂流媒體收入的超越。

  
前者在實體唱片業徹底衰敗的當下已經不只是救命稻草那麼簡單,説奇蹟更恰當;而後者,流媒體產品的多樣化並未帶來收入的增長,但是對話語權的掌控卻早就讓唱片行業倒掉了胃口。看起來,這種關注或者傳播簡直有幸災樂禍的潛台詞含義了。
  
在銷售額度方面,1997年全球黑膠唱片銷售是5500萬美元,到2013年攀升為1.71億美元,2015年上半年售出900萬張,產值2.2億美元,遠超在線流媒體音樂的1.63億美元(注2)。


目前為止,Discogs的收入主要包括兩部分:在線廣告,和在線銷售唱片的服務費。我沒有查詢到具體額度。Discogs所屬的Zink Media官方網站也沒有信息。

以上的背景信息已經足夠豐富,對標題的解釋同樣包括兩部分;就像我的關注點會一直遊弋在行業和產品兩個領域一樣。不過由產品開始更合適。

如果在國內,Vinylhub會被套上剛剛過氣的O2O和方興未艾的互聯網+作包裝,因為的確都有這兩個概念的影子。不過事實是,甚至不如Discogs基於PC時代的UGC所作的那麼成功,Vinylhub還是一個半成品。

只是作為數據庫的話,Vinylhub幾乎沒有問題:包括唱片店、創建者、活動等在內的分類導航,和全站檢索、基於Google地圖的顯示,都可以讓使用者找到自己目標區域內或特定的唱片店。內容創建也比Discogs簡單,錄入店名、地址、電話、簡單介紹等基礎信息即可快速上線,甚至不需要像Discogs那樣經過審核和評分。雖然沒有獨立的App,至少在首頁還做了便於移動設備瀏覽的適配處理。

不過這也幾乎就是全部了,考慮到一年半內僅上線活動功能的產品更新週期,恐怕這個進化中的Vinylhub最多也會停留在另一個細化版的數據庫。這個結果可能更接近啟動這個產品的觸發點:讓唱片店集中呈現,便於查找。但是離Discos所期望的擴展影響力和營收到線下還有不小的距離。

由用户角度,目前形態對唱片店主的確有一定的吸引力,不過這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Discogs過去15年來所營造的影響力上:讓全球唱片業愛好者知道我的名字,在Discogs的網站上。除此之外,目前的Vinylhub看不到對這類用户的召回能力,或許口碑除外。

  
不過,即使前邊提到的紅牛音樂研究院的網絡日報的一篇文章,也提到了作者造訪一家唱片店,而後者並未列名於Vinylhub上。
  
活動功能的添加除了我揣測的對競品的迴應之外,很大程度上應該是希望通過關聯內容的添加和擴散,激活唱片店主重複使用的熱情。但是難以理解的是,活動頁面並沒有強調活動本身和舉辦地(唱片店)的關聯。

如果説對B端用户還只是召回問題,那麼對C端的消費者用户,Vinylhub甚至不會讓他有創建賬號的動力。這也解釋了為什麼隨機抽查幾個唱片店,無論是新創建還是最早添加,在右側為C端用户提供的“關注”(Follow)、“去過(Visited)”、“希望去(Want to visited)”都是數據寥寥。

  
互聯網的發展已經讓用户越來越自我中心,尤其是藝文類產品,幾乎都不用再學習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也知道要為使用者提供秀出通道以彰顯態度或品位。既然參與動作並不會導向此類結果,查詢信息也不需要登錄,那麼幹脆不用登錄;即使Discogs的用户數據和Vinylhub是打通的。
  
同樣,在數據獲取上,已經被國內“美大”系用爛的“名店推薦”是不存在的。如果你希望找到目標區域的唱片店,除了在地圖上點選,只有打開任意一家唱片店才會看到國家、地區、城市的分類按鈕。因為大量數據是調用自Discogs,所以準確性也有問題,比如我的1724 Records是作為廠牌添加到了Discogs,並沒有實體店,但是仍然被收錄在Vinylhub。
  
BTW,天朝被收錄/創建的數量的確很少。遠不如鄰近的東南亞、台灣,當然更不用提實體唱片銷售一直堅挺的日本。
  
按照常規,產品在發現問題後要做的是解決問題。那麼Vinylhub所要做的恰好是細分又重合的拆解:既然大量唱片店已經存在於Discogs,讓店主們願意精心維護的動力只能是Vinylhub也調用顯示唱片店已經在Discogs存在的商品,併成為另外一個銷售增量的來源。同理,之後店主在Vinylhub新增加的商品也可以同步到Discogs。非實體類的二手賣家仍然可以停留在Discogs。這樣,既避免了B端用户細分後的分流,也提升了店主重複使用的動力。
  
對C端用户,既然阿里巴巴已經在納斯達克上市,即使不創造另一個獨立的支付工具建立閉環,那麼基於積分和優惠的點評、分享、到店,也至少可以樹立起音樂界的Amazon的旗幟。尤其考慮到Discogs在Vinylhub同時啟動了類似豆瓣書影音系統的多個分站策略:面向電影的Filmogs,和麪向音樂設備的Gearogs(注3),很顯然是真的希望建立一個逐步涵蓋目標人羣的行業鏈。這個目標即使不考慮先發優勢的缺失和資源調用的弱項,也要基於大量用户的使用來創建內容,也就是用户活躍度和自增長的實現。這種情況下,即使是15年積累的一板一眼的UGC模式已經out了。

其實行文到現在,已經過渡到了行業領域:中美兩國互聯網發展方向的分野貌似在這裏找到了匯合點。中國以互聯網改造傳統行業,美國則以互聯網驅動科技創新。而Discogs所作的一系列動作,更像是在中國,但是更慢。

我個人一直對實體唱片的前景持悲觀態度,黑膠的逆勢上揚很像是剛剛進入數字時代的人類對實體介質的留戀,最多幾代人就會將這種迴光返照打回原形,讓實體徹底淪為收藏品。但是即使在數字化的當下,對黑膠取暖的正確迎合,也不會是Vinylhub這種大而無當的平台化產品,而是諸如Vinyl Me,Please、VNYL和Vinyl Moon這樣主打意見領袖、附加增值、內容訂閲的精細服務類企業(注4)。

備註
注1:hypebot.com,2014年8月6日報道。原文http://www.hypebot.com/hypebot/2014/08/add-your-favorite-record-store-to-discogs-new-vinylhub.html
注2:美國唱片工業協會(RIAA)今年9月發佈的數據。2014年全球黑膠銷售數量是1400萬張。
注3:此處直接借用了豆瓣用户“做雞”的簡述。原文http://www.douban.com/note/510785644/
注4:參見福布斯中文網的報道:《黑膠唱片復興浪潮中的三家初創企業》 原文http://www.forbeschina.com/review/201506/0043456.shtml

作者信息:牛磊,樂童音樂合夥人/VP。2004年-2012年運營獨立音樂網媒獨立音地網站;2006年開始運營微型獨立音樂廠牌拾柒貳肆唱片,出品四十餘款,組織演出超過五百場。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虎嗅網立場

本文由 roadend 授權 虎嗅網 發表,並經虎嗅網編輯。轉載此文章須經作者同意,並請附上出處(虎嗅網)及本頁鏈接。原文鏈接http://www.huxiu.com/article/134707/1.html


資料來源:虎嗅網
標籤: Vinylhub  

留言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
    快捷鍵:←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