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C在音樂社交上浪費了太多資源嗎?

虎嗅網 於 03/01/2016 發表 收藏文章

對音樂的喜愛和生存之間的距離看起來並不近。由傳統唱片業一敗塗地到今天,關於音樂的市場表現仍然集中在版權和演出票房上,稍微遠離內容和人這一維度的互聯網產品,成功者寥寥,失敗者卻不勝枚舉。在國內,興趣社交和社交電商去年已經逐步趨熱,2016或許會成為另一個增長點。這時候回頭看一下兩枚和“喜歡”(Like)有關的音樂產品由起步到結束的過程,對意圖發力於音樂興趣社交的傢伙們,或許是值得作的功課。

Like.FM

由Chris Chen創立於2010年。現在,輸入上邊網址,你會發現自己訪問的是instapainting.com:用户上傳自己的照片,付費,選擇油畫、手繪等不同效果,在幾周之內會得到你選定的實物畫。收費標準49美元起。

如果稍微細心一點,你還能發現這個2014年上線的產品和深圳大芬油畫村有過關聯,後者目前製作全球超過60%的油畫,而instapainting曾為此到深圳走訪取經。

對重度音樂愛好者,Like.FM可以被解釋為一個簡化版的Last.FM:你在不同在線或客户端的播放記錄都會被Like.FM記錄,你同時可以選擇分享哪些心水曲目到Facebook或Twitter等社交賬號。當然,你可以看到自己社交賬號上的好友在聽什麼。以及,所有用户播放最多的曲目是什麼。

如果將內容、人、社交關係作為三個維度考量,Like.FM更偏向以人為中心,向另外兩維延伸。這種基於自己操作和社交關係來記錄、發現音樂的邏輯並不是創舉,這恰好也是Like.FM的尷尬所在;上線伊始,有人毫不客氣的給出了這樣的評論:VC浪費了太多資源在音樂產業。

當然,基於記錄、分享,然後發現音樂,而不介入音樂的來源,可以規避掉沉重的版權負擔。但是這也意味着商業收益的唯一可能建立於用户基數。對所有質疑Like.FM過於類似Last.FM的回覆裏,團隊成員例舉了Google之於雅虎,Facebook之於Friendster。但是時移世易,Like.FM顯然已經錯過了適宜另一個反叛者崛起的時段。而離內容和變現過遠的缺陷所要求的強運營能力也並沒有得到展現。

VC在任何行業都在浪費資源嗎?出身於Y combinator的Chris Chen不會同意這個觀點。在決定於2015年1月關閉Like.FM之前,他已經啟動了instapainting.com,和Like.FM一樣,這個更細分的服務類產品也得到了Y combinator的早期投資。

Ilike

上線13小時用户數突破10000,18個小時後用户數是40000,四個月之後,這個數字變為100萬。Ilike的數據怎麼看都符合去年以來大行其道的“增長黑客”(growth hacker)所描述,也是大部分對這一理論津津樂道的傢伙所期待的。

事實上,上述的模仿品在啟動前應該由Ilike的失敗中汲取教訓:龐大的用户基數和出色的運營,都不能保證在線音樂產品的成功。畢竟,在被Myspace收購之前,Ilike的用户量一直保持快速增長:2007年,Ilike每天的新增用户已經穩定在20000。最終到2012年,用户總量是6000萬。在這期間,Ilike成為了Facebook最成功的音樂應用、和Google合作推出了音樂搜索服務、和Billboard合作發佈音樂人社交網絡排行榜。

版權紛爭也不是Ilike最終倒下的致命因素。儘管由記錄個人播放並發現新音樂起步(這一點顯然同樣受到2002年開始的Last.FM的“啟發”),但是Ilike在保證更好的C端用户體驗同時,也很快面向內容創造者給出了通道:基於音樂口味和所在地的精準演出推廣和票務分銷功能、付費下載商店、音樂人和廠牌面向關注者的廣播功能。這些功能的陸續推出雖然有資本推動因素(Ticketsmaster在票務分銷功能之前付出1300萬美元成為了Ilike的B輪投資者),但是也降低了內容採購成本,一個例證來自樂壇(收入)常青樹U2,他們在2007年通過Ilike發佈了從未發行曲目。而在關閉之前,入駐Ilike的音樂人已經超過了30萬。

對非音樂人用户,產品功能也一直在提升,除了可以通過Ilike和社交網絡的組合不斷發現新的音樂之外,他們也有了更多秀出個人音樂品味的機會:任何人都可以在Ilike創建播放列表並嵌入到自己的個人頁面,更活躍的用户還可以使用Ilike在2007年推出的次級產品Gcast。創作者和消費者在Ilike的成功銜接所帶來的,是2008年月活用户1000萬、瀏覽量15億的出色數據。

龐大的用户基數,涵蓋B、C兩端的不同需求,出色的運營和數據表現,怎麼看Ilike都應該是由音樂社交切入的平台級產品(Myspace在收購時聲明不由自己的音樂部門合併Ilike正是考慮到後者用户在遊戲、視頻上的需求同樣旺盛)。如果這個結論顯得過於武斷,不妨對比一下去年估值剛剛過百億美元的Spotify的表現:後者同樣開始於2006年,但是直到2012年用户數量才到2000萬,這一年,Ilike已經宣佈關閉。一年之後,Spotify面向音樂人的數據監測功能才開通。甚至在Ilike另一被詬病的對Facebook的過度依賴上,Spotify其實也是接棒者;在2011年之前,Facebook的默認音樂服務其實是由Ilike啟動。所以很容易理解,在Ilike決定出售時,Facebook也同樣遞出了橄欖枝;另一位意向購買者同樣大名鼎鼎:亞馬遜。

似乎只能用生不逢時來解釋Ilike的失敗。無論中國還是海外,新的平台化產品幾乎已經看不到成功的可能,垂直、細分成為了創業和資本雙重關注的領域。音樂方面,營收來源的縮減讓內容擁有者對版權的使用付費不再那麼嚴苛,更年輕的用户對基於興趣圖譜的社交越發倚重。但是,Ilike已經和這一切無緣。儘管他曾經創造了一個細分的平台化產品。即使在當時看起來,讓Ilike消失的成本都遠不及他本身的價值:他們的競品Last.FM在2007年被CBS以2.8億美元收購,而Myspace購買Ilike的費用只有2000萬美元。

不過,也有另外一個可能:2010年6月,Ilike的創建者Partovi兄弟向他們更早的一個產品GarageBand.com的用户發出了網站關閉的通知;在此之前,這是全球最知名的獨立音樂人交流網站。現在,這個網址被指向蘋果的同名服務,只不過已經轉為音樂編創程序。兩個月之後,兩兄弟辭去了因為Ilike被收購而在Myspace獲得的高管職位。2013年,他們創建了旨在向青少年普及計算機編程的公益組織Code.org,並得到包括Mark Zuckerberg在內的社會知名人士的響應。在該組織推出面向公眾宣傳的基礎課之後,預訂者中包括美國總統奧巴馬。

現在,兩兄弟中最活躍的Hadi Partovi還是一位天使投資人、科技網站的撰稿人,以及一位出色的登山者。那麼,無法用經濟和商業規則推測的原因,只能解釋為熱愛已盡或另有方向的主動求去。Partovi兄弟的表現,似乎更符合這點。

這也是我個人所傾向的結果。因為,至少在我所了解的中國,音樂、網絡、個體的結合仍然充滿着可能性,尤其是現在。

作者信息:牛磊,樂童音樂合夥人/VP;獨立廠牌拾柒貳肆唱片創建人。2004-2013年曾運營獨立音樂網媒獨立音地。個人關注方向為基於網絡的音樂營銷和音樂內容傳播。歡迎交流。電話/微信:13810804370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虎嗅網立場
本文由 roadend 授權 虎嗅網 發表,並經虎嗅網編輯。轉載此文章須經作者同意,並請附上出處(虎嗅網)及本頁鏈接。原文鏈接http://www.huxiu.com/article/135921/1.html


資料來源:虎嗅網
標籤: VC  

留言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
    快捷鍵:←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