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款 iMac 評測:既是公司的辦公桌也是書房的家庭電腦

愛範兒 於 23/04/2019 發表 收藏文章

上個月蘋果帶來了 4 款新硬件,粉絲翹首以盼的 AirPods、重生歸來的 iPad mini / Air,還有除了外觀其他都在變的 iMac。


在過去一個月裏,我們分別評測了新 iPad mini AirPods,綜合下來都給我們留下了不錯的印象。

但相比於以往的新品升級,這幾款新品都有着一個共同點——它們都保持着上一代的設計,無論是最大的 iMac 還是最小的 AirPods,如果我不説,你可能根本就不知道我在用「蘋果 2019 春季」新裝。

引用AirPods 應該是這次變化最大的產品了吧?:)


在體驗過新 iPad mini、測過新 AirPods 之後,今天我拆開了新 iMac 的包裝,並花了 10 分鐘的時間,在這個都是檀香味的包裝盒裏取出這個 27 英寸的大傢伙。

先來看看這台 iMac 的配置吧:

  • 27 英寸 Retina 5K(5120 x 2880)顯示器
  • 英特爾酷睿 i9 處理器 / 3.6GHz 主頻
  • 16GB 內存 / 2667 MHz DDR4
  • 512GB 固態硬盤
  • Radeon Pro Vega 48 顯卡/ 8 GB 顯存

嗨,好像在哪見過你?

走在潮流浪尖的時尚大咖、幹練的職場達人,蘋果對 iPhone 和 Mac 兩條產品線有着非常分明的設計風格。

在 iPhone 上,你能看到各種走在行業前端的設計、功能;而在 Mac 上,你卻能在近些年的更新中看到你再也熟悉不過的設計。


相比於一年一小變,兩年一大變的 iPhone,無論是 MacBook 還是 iMac,新 Mac 產品的設計多少都透露着效率為主的「實用主義」而不是「奪目主義」。

回想一下,近些年唯一能享受到「特殊待遇」的,是黑色的 iMac Pro。

▲ iMac Pro、iMac 以及 MacBook Pro,圖片來源:Vincent Laforet

因此,2019 年的 iMac 依然保持着 2012 年的設計——沒有螺絲孔的金屬機身、碩大的玻璃面板、中間隆起的背部、依然不可調整高低的支架、標誌性的 5 毫米收邊,這一切都是那麼熟悉。
簡單地説,如果你是 2012 年後的舊 iMac 用户,正在想新 iMac 能不能放在你書桌上,請放心,同尺寸機型你完全不用花時間去量空間夠不夠。


L 型的金屬底座依然採用固定不可調整高度的設計,還好它能調整的屏幕的前後傾角度,所以解決高度問題我只要在底座下面用支架墊高 iMac 就好。

但我還是希望蘋果能在之後的產品上加入高度調整,畢竟在好看和用得舒服兩方面,我當然是希望能全都要。


新 iMac 的背部接口和舊款沒有變化,依然保留了 3.5mm 的耳機孔、SDXC 卡插槽、4 個 USB 3.0 接口、2 個 40Gb/s 速率的 USB-C 雷靂 3 和千兆網線接口。


和去年推出的 MacBook Pro 一樣,當需要外置顯卡支援時,接入雷靂 3 即可;當需要外接顯示屏時,同樣也能通過雷靂 3 來解決。


▲ Apple Store 定製 iMac 最高為 64GB 運存

另外,蘋果依然在 27 英寸款的 iMac 預留了內存升級的倉位,倉位裏一共提供了 4 個內存擴展槽(有兩個槽位已插入原裝自帶內存,如:8GB 版為 4GB*2)。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按照官方預設配置,iMac 最高是 64GB 的預設內存,但實際上目前已經有玩家用第三方廠商的內存條將電腦擴展到 128GB 了。所以如果要升級內存,不妨考慮下自己動手 DIY,能幫你省錢之餘,還能升級到官方沒提供的性能。

這塊 5K 屏,用了就回不去了

引用曾經,愛範兒主編説過 iMac 是 「用了就回不去了」,當時我以為他只不過是在吹牛。直到今天我面朝這塊 5K 屏,我發現自己真的不想回去碰那塊 1080P 屏幕。


集成 P3 廣色域和 5120 x 2880(5K)分辨率的屏幕讓電腦有着更大的發揮空間,比如在工作閒時我喜歡攝影,那麼在後期處理圖片時,5K 屏幕能給我更細緻的細節顯示效果,對畫面細節有着更好的解析力。


花草的邊緣、人物的皮膚、樓房的線條,5K 分辨率的顯示效果和我之前在用的戴爾 1080P 乃至和 iMac 師出同門的 MacBook Air 屏幕都是完全不同的體驗。

至於 5K 屏幕對我日常辦公的影響,最明顯的是文字和圖標的細膩程度。


雖然無論是 720P 還是 5K 的屏幕都不會對我的創作帶來任何加成,但清晰的文字顯示還是能減緩眼睛長時間面對屏幕的壓力,這種感覺讓我想起了當年從 iPhone 3GS 升級到 iPhone 4——習慣了 Retina 就回不去了。


▲ 使用相機拍攝屏幕顯示 Apple Store 頁面細節

其實對我來説,iMac 的最大價值就是在這塊屏幕上,畢竟從售價來看,27 英寸款的入門價是 13832 元,而同樣在 Apple Store 銷售的 LG UltraFine 5K 顯示屏售價 9850 元,兩款產品都有 5K 分辨率、P3 廣色域和 500 尼特的亮度,但差價卻不到 4000 元。


而在這 4000 元的差價裏,你還能另外獲得一個 3 GHz 的酷睿 i5 處理器、8GB 內存、1TB 混合硬盤、一塊 Radeon Pro 570X 顯卡、一套價值 1488 元的新鍵鼠……

引用怎麼我覺得 iMac 還有種「買屏幕送主機」的既視感。

綜合來看,雖然目前市面上還有不少顯示器的表現比 iMac 的這塊屏幕表現更加優秀,但從 iMac 過去至今的用户評價看,這塊屏幕也足以勝任大部分專業用户的需求,不必過分擔心它的顯示效果。


當然,遺憾的地方還是有的,27 英寸的屏幕周圍依然有一圈比 MacBook Air 還要厚一點的包邊,這跟邊框越做越薄的 iPhone 截然不同。其實如果蘋果能夠削減這四條黑邊,哪怕只削減到現有的一半,那麼這塊屏幕必然會有更強的視覺衝擊力。

渾身是勁的夥伴

今年 27 英寸的新 iMac 起步配置是第八代酷睿 i5 處理器、8GB 內存和 1TB 的融合硬盤,和所有 Mac 產品一樣,根據用户需求,從處理器到內存、硬盤你都能定製個遍。


▲ 27 英寸非定製 iMac 配置表

我們評測的這台 iMac 搭載第九代酷睿 i9 處理器,Turbo Boost 最高能達到 5.0GHz、16GB 的內存和 512GB 固態硬盤,顯卡是 8GB 顯存的 Radeon Pro Vega 48。

今年將 iMac 的處理器升級到了第八代酷睿 i3 / i5,通過加購 2936 元可定製第九代的酷睿 i9 處理器,也就是去年 10 月才發佈、目前英特爾酷睿 9 系最強的 9900K。

i9-9900K 是英特爾首款 8 核 16 線程的桌面處理器產品,並支持第二代 AVX 高級矢量擴展技術,每顆核心可利用 16MB 緩存,綜合性能達到了桌面處理器的巔峰。


藉助處理器測試工具 GeekBench 和 CineBench,我們能看到新 iMac 的性能表現。需要備註的是,由於今年 MAXON 的 CineBench 軟件從 R15 升級到了 CineBench R20,所以在 CineBench 的測試中,我們區分了 R15 和 R20 兩個版本的結果。

在桌面級 i9 的加持下,iMac 在 GeekBench 分別跑出了單核 6204 cb 和多核 32569 cb 的成績,對比 i9 款 MacBook Pro 要強出一截,而 OpenCL 運算性能得分更是突破 14 萬。


在 CineBench R20 的測試中,CPU 表現分別達到了 9 系列榜首的 4028 cb 和 503 cb。但 R15 的成績卻有點反常,在多次跑分後,我們得出了 1642 cb 的成績,單核總分 205 cb,這裏我估計可能是軟件的兼容性出現了問題。


▲ CineBench R20 測試成績


▲CineBench R15 測試成績

至於系統和應用程序的運行情況,可參考下面的實測結果(僅供參考,實際結果因設備及使用場景而異):


標配顯卡夠用,專業人士不妨一步到位

除了 CPU,今年蘋果也在非定製的 27 英寸 iMac 升級了 Radeon Pro 570X、Radeon Pro 575X 和 Radeon Pro 580X 三種顯卡。

但也和 MacBook Pro 一樣,非定製的頂配機型還可以升級到比 Radeon Pro 580 渲染能力強 40% 的 Radeon Pro Vega 48。


雖然 Radeon Pro Vega 48 比 iMac Pro 的 Vega 56、Vega 64 性能表現略低,對比標配 Radeon Pro 580X 的提升幅度有限,但相比於 Radeon Pro 580X,Vega 48 的 8GB 顯存採用了 HBM2 封裝,在顯卡進行高負載渲染時能保障其性能的穩定性。

總的來看,如果你是專業圖形、4K 甚至 8K 視頻處理用户,我認為還是有必要一步到位升級到 Radeon Pro Vega 48,反之若是非專業視頻創作的家庭用户,標配的三款顯卡也能滿足到你大部分需求。

硬盤才是你最該考慮定製的地方

相比於顯卡,真正要考慮升級的地方其實是硬盤。新 iMac 提供了 1TB / 2TB 的 Fusion Drive(融合硬盤),不過需要注意的是,21.5 英寸的非定製入門款是 5400 轉的 1TB 硬盤。

另外,如果你有存儲或速度方面的需求,還可以用 734 元加購 3TB 的融合硬盤或 512GB 的 SSD。


▲ 21.5 英寸款 iMac 有兩種硬盤規格

而至於 1TB 的融合硬盤和 512GB 的 SSD 表現差距在哪,我們通過 BlackMagic Disk Speed Test 能得到最直觀的結果:


根據我們去年評測 iMac 和 MacBook Pro 的數據,1TB 的融合硬盤寫入是 798MB/s,讀取 160MB/s;

這次 iMac 所配置的 512GB SSD 寫入 1900MB/s,讀取 2497MB/s,整體速度比標配的融合硬盤明顯更快,不過和 MacBook Pro 的 4TB SSD 對比有着明顯差距。

整體來看,1TB 融合硬盤雖然有着絕對的存儲優勢,但讀寫速度會明顯比 SSD 要慢出一截,兩者在速度上的差距在開機、應用打開、媒體文件導出導入時能明顯感受得到。


當然,每個人對硬盤都有着不同的使用情況,有的用户可能對空間有要求,所以會將 734 元花在 3TB 的融合硬盤上;有的可能想讓反應速度和手機一樣快,會將 1TB 的硬盤變成 512GB 的 SSD。

總之,這筆錢要不要花,關鍵還是要看錢包裏的預算和個人需求。於我而言,這塊 SSD 能給電腦整體帶來體驗升級,所以它還是相當值得我去花錢去定製的。

它是公司的辦公桌,也是書房的家庭電腦

對我來説,今年的 iMac 就像去年突然登場的 MacBook Pro,不變的造型使它看起來更上去更像是蘋果的常規更新,而不是迭代。


▲ iMac 設計進化史(iMac G3~iMac 2012)

鋁合金機身和 5 毫米的收邊儼然成為了 iMac 的標誌性設計,它就像是這個系列的名片,儘管它的邊框很厚、一體成型的支架也不能調整高低,但除了以上這幾點,鋁合金機身的 iMac 也似乎沒有明顯的短板,仍然不失是被各大公司放在前台的招牌。


不過話雖如此,我還是希望蘋果能削減 iMac 的邊框厚度,畢竟這個正臉從 2009 年至今,已經用了 10 年了,它就像 iMac 這塊 4K、5K 屏幕的封印,無時無刻地在提醒你——屏幕上的優勝美地和 Mojave 沙漠,只不過是一張圖而已。


硬件的升級依然還是過去的節奏,27 英寸 + 5K 屏幕的搭配十分出色,加上更新一代的酷睿處理器,也讓這台電腦能繼續成為設計、圖像和視頻創作者的生產力平台。

雖然對比專業的工作站,標配的 iMac 或許不會給到你 100 分的體驗,但有着 macOS 的支持、5K 屏幕、安靜的噪音和成熟的交互,iMac 應該也能拿到 85 分以上的優秀成績了。

當然,除了辦公以外,它也能成為一台合格的家用電腦,如果你用的手機是 iPhone、看視頻的是 iPad、出差用的是 MacBook、耳朵戴的是 AirPods,那麼就能用 iCloud 構成一個無線的硬件生態鏈。

這也是 iMac 在這段時間裏真正打動到我的地方。


在過去這段時間裏,我將 iMac 放在家,MacBook 放在包,我在外面用 MacBook 辦公後,iCloud 會自動同步我的內容到雲端,我可以在路上用 iPhone 和 iPad 來訪問雲端「桌面」內容。晚上回到家裏,我可以讓 iMac 接力完成我存在雲端的工作。

又或者,和家人一起看《權力的遊戲》。


▲ 圖片來自:Apple

比如現在這篇評測,上半部分是我在星巴克用 MacBook 和 Pages 寫的,在回家的路上我用了 iPhone 來修改,回到家我用了 iMac 和 Numbers 去整理表格和排版。而在此全程我也一直戴着 AirPods,在以上説到的這些設備間切換,也只不過是兩步而已。

雖然我們都知道不少軟件都提供了跨平台功能,但對於使用蘋果「全家桶」的用户來説,緊密傳輸、免折騰仍然是 iCloud 和原生功能在蘋果設備中的優勢。

我用 iMac 修好了圖,用 AirDrop 就能發到手機發朋友圈,其餘的如 iCloud 鑰匙串、通用剪貼板、無線熱點分享…… 都讓 macOS 和 iOS 之間的傳輸更有效率和方便。

▲ iMac G3

對我來説,雖然我們一直把 iMac 當作是設計師、視頻編導專屬的生產力工具,但實際上在 iMac Pro 以後,她就像是 1999 年的 iMac G3,褪下辦公專屬的包袱回到生活,重新成為一台兼備家庭娛樂和辦公的「一體式」電腦。
至於更嚴苛的任務,那就交給 iMac Pro 去完成吧。


資料來源:愛範兒(ifanr)

留言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
    快捷鍵:←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