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夜被凍成吉娃娃,竟然是智能家居惹的禍

愛範兒 於 15/01/2016 發表 收藏文章

還記得那個漂亮的智能恆温器 Nest 嗎?就是那個貼在牆上圓圓的,可以自動學習我們對空調設定温度的習慣,從而代替人來調温度的智能家居產品。紐約時報記者尼克·比爾頓講了一個他與 Nest 之間發生的悲傷故事

引用Nest 恆温器對我來説已經死了。上週,我曾大愛的智能恆温器被一個神奇的軟件 bug 耗盡了電池,半夜把我們家變成了冰窖。儘管睡前我設置 70 華氏度(21 攝氏度),凌晨 4 點,妻子和我被嬰兒的哭聲吵醒,孩子的房間裏温度只有 64 華氏度(18 攝氏度)。

筆者注:美國暖氣房的温度與我們的手機上看的室外氣温感受很不同(或許是因為乾燥很多)。個人體驗中,暖氣下的 70 華氏可以穿單衣蓋薄被,而無暖氣的 64 華氏要穿上大外套。


或許事故率不算太高,對 Nest 來説只是一次小意外。但對在冬夜斷暖的人來説,凍成了狗之後就不會再相信控制温度的“智能 XX”了,因為“狗”是不需要智能家居的。而考慮到社交網絡的傳播速度,被凍碎一地的信任也是難以修補的。

孩子被凍哭之後,比爾頓一番調查下發現類似事件發生的不算少。其他的天涯淪落人在官方論壇和社交網絡一直在進行轟炸:

引用醒來看到一個死掉的 Nest 和非常冷的房子。當你有個嬰兒,這非常不好!

我的也掛了。沒電了?我在旅遊啊。打過電話給 Nest。已知問題。沒有解決方案。#nest#fail

當然對 Nest 抗議的不全是被凍成狗的,也有被熱成熱狗的。2014 年 BI 一篇報道中寫道

引用前 3 個星期我愛死它了。總之沒什麼問題。然後,問題來了。恆温器開始發瘋,即使在我將温度設定在 60 華氏度左右,温度還是會躥到 70 華氏度以上。(最後該作者將暖氣鍋爐關了)

Nest 表示 bug 事件中 99.5% 的受影響用户的問題已經解決了,連文初故事主人公也説:“公平地説,公司的技術支持一直在盡全力幫助受影響的用户。” 只不過,修復不是一件很輕鬆的活,完成設備的重啟需要 9 步説不上方便的操作,操作指南大概有這篇文章這麼長,反正我是不敢給媽媽用的。
關於斷暖氣凍成狗的場景,我大學時恰好在美國經歷過一次。那是一座老舊的獨棟鄉村木屋(隔熱/隔冷效果奇差無比),房間由管道暖氣+壁掛式煤氣火爐聯合供暖,在外邊零下 10 攝氏度的時候,裏邊大概能保持 15 攝氏度。在那年最冷的一天,我與幾個室友發現肉身恐怕扛不過那晚,便去別人家借住,走時為了省燃氣費沒忘關掉了壁爐。

第二天回來,幾根水管都凍裂了,馬桶的蓄水池凍裂了,整個房子已不再適宜居住,過幾天收到了房東寄來的維修賬單。我想説的是,智能家居看上去是一個萌萌的概念,其實容錯率非常非常低。冬天被凍醒、夏天被熱醒,説不上史詩級的失敗,但足夠摧毀人們對這項科技的信心。更不必説凍裂水管帶來的幾百美元維修費用。

不知道智能界有沒有意識到一點,他們的功能可靠性應該向交通工具的安全性看齊,尤其在智能控制方面,全部依賴 app 是非常“危險”的。至少應該有個緊急備用方案是不?

比如説,飛機在自動飛行失效後人工可以介入,但 Nest 的幾個故事裏似乎人們對失控情況都沒有什麼辦法,除了拿着手機發鬧騷。我在使用某品牌智能空氣淨化器時也是如此。為了追求極簡設計,這台空淨只有一個按鈕,大多操作需要通過 app 進行。結果後來它長了脾氣宣示了自己的主權,我只能控制開關,而風速、紫外線等等全都由它自己説了算。遂棄之。

在“智能化控制”方面,我的空淨與 Nest 很像,為了工業設計犧牲實體的備用按鍵,在故障出現時不是什麼好事。當然這也可以理解,畢竟在產品發佈會上,簡單流暢的工業設計是亮眼的,而實體按鈕是落伍的。

沒錯,我們要給新技術一定的時間發展成熟,但或許我是個保守派。對於智能家居我始終認為,假如一款智能設備的故障率高於非智能同類,解決故障的難度又高於非智能同類,那它還沒有準備好接管人們的家庭。在凍成吉娃娃時,“沒電不賴我”、“有 bug 對不起”的解釋實在無法讓我滿意。

題圖:dragontimechihuahuastyle 插圖:Youtube


資料來源:愛範兒(ifanr)
作者/編輯:吳 垠
標籤: Nest  

留言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
    快捷鍵:←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