屍檢,或成 VR + 醫療的最佳應用 | 醫生説

愛範兒 於 18/08/2016 發表 收藏文章

引用本文作者為 New York Times 博主、知名醫生 Abigail Zuger, M.d.,為方便讀者理解,以下將採用第一人稱講述。


對於很多 VR 從業者來説,藥物可能是最後採用 VR 技術的行業。畢竟,身體就是身體——有血有肉,不能造假。我們可以把書本變成虛擬的字節,打造無人駕駛汽車和無需士兵參與的戰爭,甚至用塑料和鈦給外部電路打補丁,但身體還是要靠醫學來治療。

但這並不意味着,我們沒有試圖繞過這一點。我們曾創造了許多患有各類疾病的虛擬病人,用外部工具檢查內臟。但最後,還是避免不了被彈回現實。


VR 醫學是趨勢

對於這一代醫學生來説,虛擬醫學就是為他們創造的。幾十年前,醫學生學習 CPR(心肺復甦術)時用的是一個叫做 Resusci Anne 的塑料娃娃。很顯然,塑料娃娃和真實的胸口感覺很不一樣,畢竟在壓力下,真正的肋骨會斷裂。

目前採用的仿製病人比 Anne 要先進的多,最複雜的一款甚至會像真正的生命垂危的病人一樣有瀕死呼吸(agonal breathing)、瞳孔放大和心臟衰竭等複雜反應。這些仿製的病人,甚至還有靜脈注射管線(IV lines)和喉管。

更先進的版本是虛擬病人,他們實際上是真人,而不是病人。這些扮演虛擬病人的人包括志願者和收費的專業人士,學生們可以練習看病和診斷。


和真正的病人一樣,“標準化病人”很難溝通、要求很多,也可能魅力十足。他們甚至還會斥責學生們做錯的地方,真正的病人很少敢這麼做。

對於外科醫生和病理學家來説,他們也可以在屏幕上揮舞虛擬的手術刀,消除學習的風險。

在衞生保健觸及不到的地方,VR 也能被用上。“虛擬屍檢”就是把死者放到 CT 掃描儀下,而不是病理學家的刀子下,結果相當準確。如果加上主要器官活檢,結果會更精確。


虛擬世界的真實病人

在虛擬訓練之後,關鍵時刻來了。伴隨着擔架發出的刺耳聲音,一個真正的病人走進虛擬現實的世界。這個病人有真實的軀幹和肋骨,真實的思維——虛擬體驗在瞬間溶解。

沉浸式的虛擬醫學會讓實際情況變得更容易嗎?似乎並非如此。儘管進行了虛擬訓練,醫學生仍然覺得真正的手術操作很可怕,很難達到熟練的程度,操練的機會也來之不易。


回首痛苦的學習過程,很多醫生往往決定在死後捐贈屍體,用於教育新生,幫助他們成長。對於解剖課程來説,屍體總是供不應求,向捐贈屍體的人付費往往看起來是比較公平的做法。

屍體解剖對於醫學生來説是否足夠?對我而言,醫學生解剖的屍體算不上是他們的第一個病人。屍體可以算得上是醫學生的第一個虛擬病人,而第一個活的病人則更具有顛覆意義。


對 VR 中真實病人的設想

所以,我考慮的是,是否要在活着的時候把身體捐贈出去,讓醫學生不僅僅在虛擬現實中練習。

雖然目前我的身體沒什麼毛病,但總會出現毛病的。到那時,我會讓醫學生反覆問我各種問題,讓學生為我輸入靜脈點滴、做心電圖,嘗試脊椎刺穿、重複血培養,甚至是捶打胸口。


血培養是將新鮮離體的血液標本接種於營養培養基上,在一定温度、濕度等條件下,使對營養要求較高的細菌生長繁殖並對其進行鑑別,從而確定病原菌的一種人工培養法。

如果真的要這樣,不妨稱我為非虛擬病人,或者真實的仿製病人。或許當我生病時,就沒有這麼大的決心了。誰知道呢?

引用本文編譯自 New York Times,原文標題為 Yes, Medicine Can Use Virtual Reality, Emphasis on Reality 。

題圖來源:softpedia


資料來源:愛範兒(ifanr)

留言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
    快捷鍵:←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