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手機為什麼一直被定位為二流

雷鋒網 於 20/01/2015 發表 收藏文章

權威調研機構Gartner上個月發佈的報告顯示,2014年第三季度全球智能手機銷量排行榜前五名中有三家國產品牌,華為小米、聯想跟在三星蘋果之後分列三至五位。

從絕對數量上,國產手機三強每一家都有超過1500萬台的出貨量,距離三星蘋果並不太遠,但在品牌影響力上,國產手機距離三星蘋果差得就不是一點兩點了。

三星蘋果瓜分全球智能手機利潤

調研機構賽諾在2012年底的一份調研報告顯示,當時國內3000元以上手機市場90%的份額被蘋果和三星兩家佔據,剩下10%份額被Sony、諾基亞HTC等國際化品牌瓜分,國產品牌在該市場佔有率幾乎為0。

從2013年開始,聯想、中興、華為、酷派等國產品牌紛紛推出3000元以上智能手機,但和聯想的K900一樣,留下的只有失敗案例。3000元以上國產手機裏唯一的亮點還算是小眾品牌OPPO 與 vivo,這兩家源自步步高的手機廠商硬是用廣告砸出了一定的銷量。至於錘子手機,羅永浩的個人品牌溢價並沒有讓錘子手機暢銷,T1已公佈銷量僅為12萬台,並很快從3000元降價到1980元。

與賽諾兩年前的報告類似的是,在小米Note還沒有站穩腳跟前,國產品牌在3000元以上手機市場幾乎集體失語。

國外的調研機構幾乎每隔一個季度就要發佈一份報告,主要內容是全球手機廠商利潤分配情況。基本上標題都是蘋果三星佔據全球手機市場利潤109%之類的。三星、蘋果用超高的出貨率和遠超同行的利潤率瓜分了全球智能手機市場的利潤空間,其它廠商,大多處於虧損或不賺錢狀態。

國產手機品牌無奈血戰紅海市場

三星蘋果之外的手機廠商,特別是國產手機廠商,為什麼不賺錢?這與他們一直在3000元以下紅海市場鏖戰有直接關係。

智能手機的硬件成本現在已經非常透明,以小米為代表的手機廠商開啟了成本定價的競爭模式,直接把國產手機廠商的利潤壓到幾乎為零,再加上推廣成本和行政成本,不虧本就是萬幸,用利潤換銷量也是無奈之舉。

國產手機被壓制在3000元以下紅海市場的主要原因是它們很難得到品牌溢價,價位向蘋果以及三星的高端機型靠齊很難收穫用户,即使是學OPPO 與 vivo大打廣告戰也很難將植根於用户心目中的低端品牌形象抹平。

國產手機品牌的軟硬件實力有待提升

被用户定位為二流品牌,這是國產手機品牌的集體悲哀。刨去對洋品牌天生好感的“崇洋媚外”心理,國產手機沒有品牌溢價的最大原因還是自身軟硬件實力不夠。

在功能手機向智能手機轉型時代,山寨機曾經風行一時,MTK提供的一整套解決方案讓沒有任何手機生產經驗的人也能大膽進軍手機行業。

到了智能手機市場相對成熟的當下,不少手機廠商相比四五年前並沒有太大進步,系統用的是宣稱被優化的Android系統,CPU主流不是高通就是MTK,其它像GPU、屏幕、傳感器等重要組件也基本進口自歐美日韓,設計上更是有以大可樂為代表的一批廠商以向喬布斯致敬的名義抄襲iPhone。至於專利,幾乎以買為主,買不到的只能祈禱不被告。

反觀三星,除Android系統外幾乎坐擁手機產業鏈的全部資源,蘋果除壟斷iOS系統外,還自己設計CPU,掌握最核心資源和專利。這些差距,並不是國產品牌短時間能夠趕上的。雖然生產的全球化已經讓代工成為主流,但不掌握核心資源,商戰中受制於人也是難免的。

國產手機品牌想要擺脱二流品牌的形象,除了爭奪市場份額外,更重要的是提升自身在手機產業鏈裏的話語權,掌握核心技術和專利,早日擺脱對洋品牌的依賴。手機操作系統大局已定,軟件上突破很難,做好Android系統優化即可,但在硬件和設計上,還是有不少可以突圍的地方。

假以時日,國產手機能夠大膽宣傳CPU是自主研發,不再盲目致敬喬布斯,才是改變二流品牌形象的開始。

資料來源:雷鋒網
作者/編輯:路北
標籤: 國產手機  

留言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
    快捷鍵:←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