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手機進軍海外:為國爭光還是心猿意馬?

雷鋒網 於 18/11/2014 發表 收藏文章
三年前,中國超越美國成為了全球最大的智慧手機市場。三年可以改變很多事情,回顧那時候的國產手機品牌,「華強北」一家獨大。現如今,國產手機的崛起,無論從品類還是量級上,都已經無可爭議。在國內市場日趨飽和的情況下,大佬們紛紛佈局海外也算順應天命。不過「中國夢」能否遍地開花,這可不是靠「姿態」就能解決的問題。

海外市場的空白區

中國曾被朝鮮評為世界上幸福指數最高的國家,真希望這不是一個不懷好意的玩笑。不過若從智慧手機普及率入手,多少可以讓民族主義者聊感慰藉。據尼爾森發佈的《2013移動消費者報告》,智慧手機在各國的普及率分別是:韓國67%、中國66%、澳大利亞65%、義大利62%、英國61%、美國53%、俄羅斯37%、巴西36%、土耳其19%、印度10%。

看了這組資料,就算不是為了賺錢這麼簡單粗暴,本著讓全世界人民都用上智慧手機的初衷,國產手機們也應該大步走出國門。不過遠走異國,始終充滿了太多的不確定性。沒有了國內的管道和供應鏈優勢,要豎子成名,操盤者必須充滿想像力。不管是挖國外高管,還是買天價功能變數名稱,只要不用消費者買單,看起來都還很不錯。


管道是通行證

舞臺越大,心就越大。所以無論小米魅族在國內如何搶風頭,總有很多人更看好「中華酷聯」的未來。要知道針對海外的部署,後者已經耕耘數年。以華為為例,華為在中東北非的發展時間有10年之久,已經在10個國家創造了超過32億美金的利潤。華為的合作夥伴又多是當地的主要電信運營商。通過合作公司的零售管道直接銷售手機。好賣程度簡直是誰賣誰知道。據官方資料顯示,2014年第二季度,華為在中東及非洲市場的智慧手機銷售量同比增長了550%。


想在海外市場跟「中華酷聯」分一杯羹的新興國產品牌,基本上屬於白手起家。「炒作+黃牛」難免水土不服,即使想要跟前輩們一樣,學習的門檻實在是太高。特別是某些「傲嬌」的地區,比如美國、澳洲以及印度,在當地建設管道難度係數很大,更別說依託管道去傾銷手機了。

專利是攔路虎

北美和西歐是兩個對專利要求比較嚴格的地方。三星蘋果在這兩個地區的專利官司數不勝數,深度懷疑他們是不是已經麻木了大額賠償。但對於一加和小米,他們沒有雄厚海外背景和資源,因此有理由更重視品牌推廣。如果背著專利官司進入一個陌生的市場,能走多遠誰也不能保證。

所以這些公司能做的基本上只有兩件事,先進駐專利影響比較小的市場,譬如菲律賓、印度、馬來西亞、印尼、巴西、墨西哥等。同時收購一些專利公司或加入專利聯盟解決專利問題。當然,本著「本地的和尚好念經」的鐵律,雇傭本地的團隊負責銷售和推廣往往也事半功倍。


其實專利大戶還是專利流氓,都是基於規則的道德問題。國內市場對專利的忽視,曾經或多或少幫手機廠商們規避風險。但這不應該成為與世界接軌的阻礙。

水貨比行貨貴?

看了很多國產手機的海外售價,有人感歎:「水貨比行貨要貴」。這和前一段時間的「免費短信」、「免費電話」一樣,其實是個被誤讀的概念。國產手機出口外國,必然要經過繁瑣的過關手續,同時還要承擔額外的運輸成本,所以國外售價高於國內是正常的。但某些手機廠商喜歡披上民族情結的外衣,造成一種「業界良心」的假像。目的無非是迷惑消費者,給品牌加分。

國產手機走向世界,無論是經濟上還是精神上都應該得到支援。因為在這宏大的戰略背後,有無數技術人員在前仆後繼,所以除了善意調侃,沒有理由以此為噱頭來誤導市場。在量級上國產手機已然占了人口優勢,但要做意識形態的世界一流,單靠性價比和抱大腿是遠遠不夠的。畢竟賣出去的是產品,而輸出去的是文化。


資料來源:雷鋒網
作者/編輯:劉敏

留言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
    快捷鍵:←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