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最先商用5G的地方是哪裡?居然還有人選A或C」,話音剛落,現場一片笑聲。
主持人薩里大學5G創新中心教授Rahim Tafazolli以調侃的方式公佈了投票結果,或許是因為2014全球移動寬頻論壇選擇在中國上海舉辦的緣故,近千人的現場,84.55%的投票選擇了亞洲將首先商用5G,但筆者卻迷信的選擇了A選項——歐洲,或許是因為2009年愛立信和華為在歐洲開建全球第一張4G網路的緣故。
至於C選項是什麼已經不太重要,但需要說明的是參加這次盛會的國際友人不少,各大運營商對於5G的關注度已經並非停留在紙面上。
4G井噴促運營商考慮5G其實,做這道選擇題並不難,只需要一個現象便能夠說明——中國4G的高速發展。
工信部總工程師張峰表示,今年第三季度中國新增4G使用者約占全球新增使用者總數40%,預計2015年中國4G使用者規模將與網路規模一樣,躍居全球第一。
截止到今年九月底,中國4G使用者已經超過了4300萬戶,2014年年底,中國移動4G使用者數將超過七千萬。「這種使用者井噴的現象在過去3G和2G時代我們從來沒有出現過」,中國移動副總裁李正茂表示。
對比一下2G、3G和4G各個時代,中國移動各自發展五千萬使用者所經歷的時間,2G用了接近十年時間;3G用了將近三年時間;4G僅僅用了不到一年的時間,中國移動更是將2014年發展4G使用者數瞄準7000萬以上,之後的一年是1.5億使用者,2016年是3億使用者,這只是保守預估。李正茂表示,4G使用者發展超出想像是中國移動難以預料到的,主要原因在於4G終端便宜,而價格下探400元人民幣。
隨著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對於網路提出了更加高的要求,「對於無線網來說,它的高效、高速、智慧主要體現在流量的爆炸式增長」,5個月前,同樣是在上海,作為2014年亞洲移動通信博覽的演講嘉賓,面向全球通信行業,中國移動董事長奚國華如是說。
5G是運營商的機遇5個月後的今天,同樣是在上海,李正茂表示,數位生活是推動2020年以後運營商收入增長非常重要的曲線。
李正茂所言及的曲線,便是奚國華此前首次提出的,該公司未來將依託于「第三條曲線」——數位生活發展,只不過當時是用內容和應用來詮釋,時過境遷,數位生活涵蓋的意義更廣。全世界的傳統運營商無一例外地在進行流量經營,中國移動現在正處在語音經營向流量經營轉變的過程中,「我們相信有一天流量也會飽和,所以要保持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我們應該更加注重內容和應用的發展。”
可以看到,中國移動推動第三條曲線發力的時間點與業界預測的5G商用時間點一致,均為2020年,更為驚人的一致是中國移動與華為在5G理念上的趨同。
中國移動對於5G期望在於,應滿足未來十年高達超千倍的移動資料增長需求,為使用者提供光纖般的接入速率,享受「零」時延的使用體驗,具備千億設備的連接能力。
華為關於5G網路的定義是,「5G網路連接數將要達到1千個億,峰值速率必須達到10Gbps,網路時延要縮短到1個毫秒」,華為無線CMO楊超斌認為,吸引運營商投資5G,性價比最為關鍵,更為重要的是,5G將使得移動網路傳輸每比特的能耗降低1000倍。
與4G相比,在容量方面,5G實現單位面積移動資料流量增長1000倍;在傳輸速率方面,單使用者典型資料速率提升10到100倍。一個月前,在北京國際通信展上,中國移動展示將5G技術運用到現在中國移動4G網路,説明整個網路容量提升了6到10倍。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年初,華為在高頻段無線5G空中環境下實現了115Gbps的峰值傳輸速率,需要指出的是,5G使用者的體驗依然取決於網路邊緣速率的提升。
5G不僅僅為通訊服務5G除了人與人之間的通信,將提供使能Internet of Things (IoT,物聯網)的平臺,以使用者為中心構建全方位資訊生態系統,提供各種可能和跨界整合。
5G網路在設計之初,註定了由網路為中心轉向以使用者為中心,給予最好的使用者體驗,Tele2首席技術管Joachim Hom認為。
本月初,華為聯合5GIC開工了世界首個5G實地測試床testbed,將用於第五代移動通信基礎設施關鍵技術的實地測試和驗證。
「不同的網路體驗能夠創造不同的收入」,華為輪值CEO徐直軍表示,面向未來,網路體驗是第一生產力。移動寬頻網路是一個動態網路,需要運營商和設備供應商及各個夥伴不斷確保網路有良好的體驗,也是從話音經營走向流量經營面臨最現實的問題。
在筆者看來,這也是4G網路不斷演進的原因所在,華為提出2016年商用4.5G也是為了適應網路流量激增的需求。
愛立信認為,未來消耗整個移動頻寬最多的業務將會是視頻業務。無疑,愛立信在電視與媒體市場的投入,是在追逐于視頻業務對全球流量市場份額的影響。而相關預測資料更是顯示,到2020年整個視頻流量會占移動網路流量的60%。
不過, Rahim Tafazolli教授認為,2G是為了滿足語音需求,3G是為移動互聯網需求,4G是為了滿足資料業務,但「5G網路設計不能只考慮視頻」。
5G:使用者體驗革命性提升在楊超斌看來,與4G、3G、2G不同,5G並不是一個單一的無線接入技術,也不是幾個全新的無線接入技術。從某種程度上講,5G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融合網路,無縫支援各種新的網路部署,包括超高密度的無線網路部署、回傳、設備到設備的通信(D2D)、動態頻譜重整和無線接入基礎設施共用。
筆者對於華為5G的願景也提出了一些質疑,相對於愛立信預測的2020年500億連接,華為提出5G擁有1000億的連接,多出的500億連接來自于哪些領域?
楊超斌稱,1000億並非只是2020年5G所達到的連接數。華為5G將應用於全球的多個行業,帶來千億級連接機遇。由於接近于零延時,使得汽車自動駕駛、遠端手術、虛擬實境成為可能,「也只有5G網路才能滿足需求。”
談及現階段熱門的車聯網概念,楊超斌向comobs表示,4G或者4.5G網路都難以滿足真正意義上的車聯網需求,「汽車要實現自動駕駛,如果允許時速達到100公里/小時,那麼1毫秒致使車輛行駛的距離接近3cm,3cm是安全距離,整個5G網路的時延都應該縮短到1個毫秒。”
相關測試顯示,儘管4G相對於3G時延大大縮小,但4G網路50毫秒的時延按100公里/小時速度行駛距離為1.5m。4G時延造成的安全性對於汽車的自動駕駛是個挑戰。
「3秒鐘,決定了使用者的體驗」,華為無線網路產品線總裁汪濤表示,華為與湖南大學合作跟蹤使用者眼球觀察的試驗發現,打開業務或應用等待8秒鐘是使用者的忍耐極限,等待3秒90%的使用者會繼續等待,這意味著5G更能提升使用者體驗,當然「等待的時間」縮減不僅僅需要運營商的努力,更需要生態系統的共同努力。
5G:標準統一是趨勢
李正茂指出,中國移動在5G方面的第一個訴求是空中介面盡可能實現統一。如果空中介面出現過多的標準或者是太過多樣化,會對整個產業,帶來比較多的問題和麻煩。
從2G時代兩種標準抗衡到3G時代三種制式並行,通信業推動了4G時代的LTE TDD/FDD融合,在5G時代整個全球統一標準是必須的訴求。楊超斌表示,4G時代全球各個制式全部統一形成ONE LTE,使得全球漫遊成為可能,同時有利於產業規模擴大,端到端的整個系統成本下降,最終讓終端消費者受益。
目前,從5G整個研究標準化產品部署來看,現在還處於LTE在2004年標準化之前的階段——各個廠商、各個研究機構以及各個高校在做創新和研究。而華為5G研究始于2009年,于2013年11月發佈5G願景與需求白皮書,並計畫在2018年前至少投資6億美元,用於5G技術的研究與創新,楊超斌強調,「6億美元僅僅用於研究與創新,不含產品開發的費用」。
目前,ITU正在研究2020年及以後的IMT頻譜要求, 2015年WRC(WRC-15) 將針對60GHz以下的頻率提出相關技術方案,到2019年,將針對60GHz之上的頻率。對於5G頻率,楊超斌則認為,6GHz以下的頻段是5G的核心頻段,華為5G系統也將支援高於6GHz的擴展頻段,可用於接入和回傳。
Joachim Hom表示,「更低的頻率是保障5G成功至關因素,因為網路需要良好的覆蓋。”
5G:生態系統比技術更讓消費者受惠
到目前為止,物聯網大量終端的連接很多都是使用私人網路絡和專用技術來實現。徐直軍對物聯網的現狀不無擔憂,5G能不能真正的去關注各個行業的訴求?盡可能去滿足各個行業連接的需求?
5G不僅需要網路技術的革新,更需要一個成熟的生態系統,Tele2首席資訊技術官Joachim Hom表示,5G需要端到端的系統性優化。
楊超斌表示,相對於4G,5G全球統一標準同樣重要,5G不僅僅包括人與人的連接,更重要是還有人與物、物與物之間的連接,涉及到整個社會不同行業的應用,如果對每個行業做一個單獨的標準,不可能形成產業規模,這意味著5G的設備成本、終端成本要承受比較高的價格。
在華為看來,與全球多個生態系統合作夥伴共同推動5G使得目標一致。目前,華為已與全球20多所大學建立夥伴關係,並與歐盟METIS、 ITU、中國IMT-2020和3GPP等組織合作。其中,華為投入5G研發的專家工程師有300多位,並在全球範圍類建立了9個5G研發中心。
「如果我們把不同行業的訴求能夠統一起來,把不同國家不同地區的訴求能夠統一起來,能夠形成一套全球統一的規範,最終受益的是消費者。”
張峰表示,我國將進一步加快5G預研進程,通過國家重大專項、5G推進組等政策和機制,加強5G統籌佈局,構建5G國際合作體系,共同推動5G概念、技術標準和產品研發。
資料來源:雷鋒網 作者/編輯:趙宇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