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需要為沉迷于手機而擔憂嗎?

雷鋒網 於 28/11/2014 發表 收藏文章

上周愛立信提供的報告稱,截止2020年,世界上90%的6歲以上人將人手一部手機,而且這還僅僅是保守估計。雖然不是所有人都用智能手機,但它的比例在增加。

這種情況得益于手機成本的下降以及功能的增加,如果你還不曾擁有一部智能手機的話,新功能的增加也許就是你下決心購買的潛在原因。不僅僅是技術人員才關注手機,每個人都在關注。蘋果即將推出新產品的時候,每個細小零件都會被爆光,就是因為人們的關注。

以前並不是這樣的,當個人電腦首次面世時,並沒有找到在數年內迅速打開市場的方法。它耗費了數十年來改進技術,直到PC變得足夠小且足夠便宜時人們才逐漸接受它。


人與人之間的聯繫顯然,從那以後隨著技術的進步(以及個人電腦市場的萎靡),智能手機迅速走進我們的生活。為什麼我們那麼鍾情它呢?為什麼我們會對手機或者其他設備產生依賴呢?

「絕大多數的受歡迎的應用或者科技都包含了人們的內在需求,」Tomas Chamorro-Premuzic博士解釋道,他是一名網路心理學家,同時還是倫敦大學商業心理學教授、紐約大學客座教師、英國電視節目的心理學嘉賓。「例如,如果人們沒有相互聯繫,看看他人在做什麼,與他人分享圖片的需求,Facebook就不會這麼受歡迎。需求本身就是存在的,現有的科技已經能滿足這樣的需要,同時讓需求越來越依賴于科技。”

「第二個原因是人們喜歡問問題」 ,他說,「我們過於依賴高科技來解答生活中的困擾。‘我該去哪吃飯?’‘我該和誰說話’‘我該去哪工作’‘現在怎麼樣了?’我們對世界的認知中充滿著這些科技產品。”

所以科技以能滿足基本需求的方式,走進我們的生活,這也是件好事:通過某種應用或設備,讓家庭成員能保持聯繫,企業正常運營。

還有潛在的威脅:社會技能的喪失,人與自然的疏遠,因為即使有著同樣的人工服務,我們都傾向對設備發號施令。當然,從此世界多了很多貓的照片和自拍照。


但用手機應用來建立長久的人際關係是不大可能的。「我們所討論的沉迷于手機或電腦,已經危害到正常的活動以及身體健康了。不能找到穩定愛情的人也許是因為沉迷于社交應用,它們本來是有益的,但如今卻帶來了傷害。另一種情況是,人們不能安心的工作和學習,因為精力放在社交上。”

技術讓我們更加聰明,接觸到的資訊比任何人在過去20年中接觸的都要多,但每個人接觸到的資訊其實都是一樣的,所以你指望資訊技術讓你比別人更聰明是不現實的。

為孩子們想想每個六歲以上的孩子人手一部手機,這是否會導致某種負面影響?現在很多小孩都能非常嫺熟得玩iPad。雖然現在還沒有強有力的資料證明這會影響大腦,但變化會發生在一代人與一代人之間。

一份來自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調查員表明:在五天的時間內不接觸手機、平板、電腦等數碼產品的六年級學生,在非語言類線索解讀以及人類情感方面,明顯優於像往常一樣玩數碼產品的同年級學生。

Tomas表示,另一方面,正面的影響也是存在的,我們能夠比從前更快更有效率的處理資料。


現在的我很無聊在智能手機時代之前,當我們在月臺等火車時,我們可能會覺得無聊,大腦在無意識的四處遊蕩,而這也可能是創新的來源。現在我們無聊時都看著手機,那些腦海中閃現過的想法如今沒有機會了?亦或是新思路的產生取決於你所讀所看所做的?

這也沒有明確的答案。

「這是心理學家正在探索的新領域。我們還不知道答案,但最近的10年人們意識到該領域的重要性。似乎我們過於依賴的科技,如今卻成為了干擾因素,因為我們集中注意力的時間變得更加短暫,而我們在氾濫資訊的衝擊下總是處於注意力不集中的狀態。”

「一些人開始談論讓我們思想放空的無意識狀態。科技在滿足我們精神需求和娛樂需求方面更擅長,它不會讓人頭腦放空,可能對我們的創造力有潛在的影響。”

就像生活中的許多其他事情,似乎問題的關鍵在於平衡:網上有著足夠的事情激勵著某人去做某事,但如果你從不放下你的手機,你很可能不會產生創造性的想法。

via tnw


資料來源:雷鋒網
作者/編輯:MR一定錯

留言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
    快捷鍵:←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