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 “喜歡(Like)”,Facebook 還需要 “同情(Sympathy)”

雷鋒網 於 27/01/2015 發表 收藏文章

一位校友的母親在上週離開了人世。他用簡短的語言在Facebook上發佈了這條消息,也簡短的透露了關於他母親是怎麼去世的和有關葬禮的信息。從文字中能感覺到他的失落,Amy Mae Elliott開始在評論中寫到,“很抱歉聽到這個噩耗......”

但在按下“回車”按鍵之前,她通過滾動瀏覽了別人已經發布的評論,評論中人們用激昂的悼詞,以及真正認識逝者的朋友用生前的奇聞異事作出了評論,也讚揚了她的精神。突然她發現她的好心評論和那些肺腑之言相比就顯得很平庸。當她刪除了寫下的評論後,她希望有另一種方式讓朋友知道她看到他的新聞,而且也感受到了對方的失落。

Facebook存在一個問題。隨着它的成長,社交網絡已經為用户省略了與對方發表的內容進行交互的複雜方式,但是Facebook只有“Like”、共享或評論的選項。現在,它需要一個“同情”按鈕。

“同情”是一個完美的情緒來覆蓋如今Facebook所缺乏的內容。這意味着“同情”可以用來表達對別人的不幸感覺的一種憐憫,也能表達人與人之間的理解,表達一種共同的感覺。這將適用於幾乎所有的Facebook帖子。

點擊“同情”按鈕,將讓你的Facebook好友知道你已經看到了他發送的帖子,以及你對他的關心。而不像傳説中的“Dislike”的選項,人們很難濫用同情這一概念。


Facebook首席執行官Mark Zuckerberg知道他們平台存在着這樣的一個問題。在2014年12月,他透露,Facebook已經在考慮使用不同的方式讓人們在平台上表達情感。

普遍的Facebook用户都希望可以有其他按鍵可供替代。在2010年,有超過300萬的 Facebook用户成為了“Dislike Button”Facebook頁面的粉絲,而130萬用户簽署了一份請願書,呼籲Facebook的實現這樣的一個按鈕。


然而,這也完全可以理解為什麼Facebook的從未出台過“Dislike”按鈕。雖然在短期內這對Facebook用户而言將是一個受歡迎的舉措,但它卻不會是一個良好的商業意識。已經花了時間和金錢的品牌精心策劃出來的頁面和內容如果突然出現大量的“Dislike”,這會對潛在的客户產生不良影響。

“同情”將彌補“Like”和“Dislike”之間的空隙。 如果Facebook是一個完全成熟的平台,它需要給人們一款內置的工具來表達情緒和意見,不只是簡單的“Like”。有了一個“同情”按鈕,“Like”可以回到Like本來就要表達的意思上去,而且Zuckerberg會朝着使Facebook成為真實世界關係的反映這一崇高目標更近了一步。

via mashable


資料來源:雷鋒網
作者/編輯:思睿

留言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
    快捷鍵:←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