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軟在Win 10發佈會上推出的HoloLens就像兩年前Google IO上的Glass一樣:開完會後老外説“Amazing”,國人説這玩意“超越時代”。不同點在於兩年前,我們説到Google Glass,我們説的是智能眼鏡,而現在講起Hololens我們聊的是AR、光學和三維視覺。在過去兩年時間裏,國內外媒體把Google Glass由內到外,從技術到隱私、從前景到困難,未必系統但十分全面地扒了數遍。
以上,不少的國內團隊認為這是兩年多來Google Glass對AR最大的貢獻。
國內的AR圈子
早在HoloLens出現十幾年前,國內早有團隊在做AR。早期AR大致是通過攝像頭識別一些固定模式的圖像(比如二維碼),然後在屏幕上顯示增強後的效果。這種樸素的增強現實方式輸入和輸出都比較固定。
在Google Glass出來後的第一年和第二年,國內不少的團隊開始研究類似的See Through設備,也就是我們常説的智能眼鏡(關於這部分可以參見雷鋒網2014下半年出品的《中國智能眼鏡白皮書》)。
See Through的智能眼鏡試圖隨時隨地地增強信息,但實際在類Google Glass的設備上,虛擬圖像和現實融合得並不好。比如Google Glass更多時候只是一塊近眼可交互的屏幕,跟環境沒有太大關係。
致力給VR和AR開發交互設備的Ximmerse聯合創始人賀傑評價HoloLens是“第一款真·AR設備”。雷鋒網早前報道過的Depth VR創始人李今則認為,HoloLens絕大部分的單一組件,如See Through的弧面顯示,全息的內容製作工具HoloStudio,可能都需要一個至少中型的團隊來開發。
HoloLens解決的3個問題
如果要達到Win 10發佈會上Alex Kipman所展示的效果,HoloLens至少已經解決了3個問題:
1. 對空間的感知。官方視頻中有一段,用户戴着HoloLens掃視周圍,一幅房屋的模型就精確地落在了茶几和沙發上,也就是虛擬信息和現實世界完美拼在了一起。這是HoloLens和Google Glass最大的區別。
而關於HoloLens空間感知的實現,各路説法不一,一説為結構光的三維測量,另一説為紅外光景深相機,類似Kinect。
2. 高強計算能力的小型化。HoloLens是一個獨立設備,它最大的負荷在雙目的景深圖案採集和全息畫面的實時渲染。作為參照,業內人士告訴我們Intel的3D攝像頭RealSense採用自家專門定製的處理器,但在處理景深時CPU的佔用率基本都在一半以上。
3. 輸入和交互方式。HoloLens的攝像頭同時完成兩件事:一件是對環境的識別,另一件是對手勢交互的識別(並且是徒手的精確識別)。後一點恐怕是非常高的考驗,紐約時報的記者Farhad Manjoo在體驗HoloLens樣機時表示,手勢操控很不準確,難以做出想要的操作。
同時,徒手的手勢識別還面臨一些其他的問題,比如當視野內出現兩雙手時如何判斷。
關於HoloLens的實際完成度,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目前都沒有公開的樣機,只有少數媒體在“嚴格的限制條件”下體驗了微軟的產品,我們無法知道HoloLens真的戴在眼前是什麼感受。
但關於開發者版和量產,幾支國內團隊對這個時點的判斷至少在半年以上,甚至有團隊認為會是4-5年。
做“大而全”和“小而精”
其實在任何領域做產品都會面臨做大而全還是小而精的問題,但AR和VR的特例在於國內這一領域的團隊幾乎都是清一色的小創業公司。如文章開頭李今提到的,HoloLens分解開的任何一個單項工程(如光學、處理器)都是巨型工程。所以目前AR上有很多小公司在做很有意思的“單項工程”。
廣州的Ximmerse在做一套介於Nimble VR和Razer Hydra之間的輸入設備。Ximmerse帶有雙目的紅外攝像頭作手勢和環境跟蹤,配套的手套中植入加速度傳感器和光源信標,另外還配合一枚類似Hydra的控制器。Ximmerse的聯合創始人賀傑説他們專注做輸入設備。
北京李今的團隊則在去年完成了一款能夠追蹤用户視角的3D顯示器,之後他們還開發了基於圖像識別做空間定位的軟件算法,現在他們在做一款能夠追蹤頭部的虛擬現實手機眼鏡盒。但總得來説,他們核心在空間定位和追蹤。
像Ximmerse和Depth VR一樣在AR領域(同樣可以應用在VR)主攻單項技術突破的公司還有很多,比如去年在KS上籌了50多萬美金的諾亦騰。這些公司團隊精細,專注一個細分領域,同時在AR變成消費級之前能取得尚可的現金流,是國內AR/VR裏跑得快的一支。
資料來源:雷鋒網
作者/編輯:吳德新
以上,不少的國內團隊認為這是兩年多來Google Glass對AR最大的貢獻。
國內的AR圈子
早在HoloLens出現十幾年前,國內早有團隊在做AR。早期AR大致是通過攝像頭識別一些固定模式的圖像(比如二維碼),然後在屏幕上顯示增強後的效果。這種樸素的增強現實方式輸入和輸出都比較固定。
在Google Glass出來後的第一年和第二年,國內不少的團隊開始研究類似的See Through設備,也就是我們常説的智能眼鏡(關於這部分可以參見雷鋒網2014下半年出品的《中國智能眼鏡白皮書》)。
See Through的智能眼鏡試圖隨時隨地地增強信息,但實際在類Google Glass的設備上,虛擬圖像和現實融合得並不好。比如Google Glass更多時候只是一塊近眼可交互的屏幕,跟環境沒有太大關係。
致力給VR和AR開發交互設備的Ximmerse聯合創始人賀傑評價HoloLens是“第一款真·AR設備”。雷鋒網早前報道過的Depth VR創始人李今則認為,HoloLens絕大部分的單一組件,如See Through的弧面顯示,全息的內容製作工具HoloStudio,可能都需要一個至少中型的團隊來開發。
HoloLens解決的3個問題
如果要達到Win 10發佈會上Alex Kipman所展示的效果,HoloLens至少已經解決了3個問題:
1. 對空間的感知。官方視頻中有一段,用户戴着HoloLens掃視周圍,一幅房屋的模型就精確地落在了茶几和沙發上,也就是虛擬信息和現實世界完美拼在了一起。這是HoloLens和Google Glass最大的區別。
而關於HoloLens空間感知的實現,各路説法不一,一説為結構光的三維測量,另一説為紅外光景深相機,類似Kinect。
2. 高強計算能力的小型化。HoloLens是一個獨立設備,它最大的負荷在雙目的景深圖案採集和全息畫面的實時渲染。作為參照,業內人士告訴我們Intel的3D攝像頭RealSense採用自家專門定製的處理器,但在處理景深時CPU的佔用率基本都在一半以上。
3. 輸入和交互方式。HoloLens的攝像頭同時完成兩件事:一件是對環境的識別,另一件是對手勢交互的識別(並且是徒手的精確識別)。後一點恐怕是非常高的考驗,紐約時報的記者Farhad Manjoo在體驗HoloLens樣機時表示,手勢操控很不準確,難以做出想要的操作。
同時,徒手的手勢識別還面臨一些其他的問題,比如當視野內出現兩雙手時如何判斷。
關於HoloLens的實際完成度,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目前都沒有公開的樣機,只有少數媒體在“嚴格的限制條件”下體驗了微軟的產品,我們無法知道HoloLens真的戴在眼前是什麼感受。
但關於開發者版和量產,幾支國內團隊對這個時點的判斷至少在半年以上,甚至有團隊認為會是4-5年。
做“大而全”和“小而精”
其實在任何領域做產品都會面臨做大而全還是小而精的問題,但AR和VR的特例在於國內這一領域的團隊幾乎都是清一色的小創業公司。如文章開頭李今提到的,HoloLens分解開的任何一個單項工程(如光學、處理器)都是巨型工程。所以目前AR上有很多小公司在做很有意思的“單項工程”。
廣州的Ximmerse在做一套介於Nimble VR和Razer Hydra之間的輸入設備。Ximmerse帶有雙目的紅外攝像頭作手勢和環境跟蹤,配套的手套中植入加速度傳感器和光源信標,另外還配合一枚類似Hydra的控制器。Ximmerse的聯合創始人賀傑説他們專注做輸入設備。
北京李今的團隊則在去年完成了一款能夠追蹤用户視角的3D顯示器,之後他們還開發了基於圖像識別做空間定位的軟件算法,現在他們在做一款能夠追蹤頭部的虛擬現實手機眼鏡盒。但總得來説,他們核心在空間定位和追蹤。
像Ximmerse和Depth VR一樣在AR領域(同樣可以應用在VR)主攻單項技術突破的公司還有很多,比如去年在KS上籌了50多萬美金的諾亦騰。這些公司團隊精細,專注一個細分領域,同時在AR變成消費級之前能取得尚可的現金流,是國內AR/VR裏跑得快的一支。
資料來源:雷鋒網
作者/編輯:吳德新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