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碎屏以後還能正常使用,你需要注意什麼?

雷鋒網 於 22/03/2015 發表 收藏文章
【編者按】這是雷鋒網手機工業設計系列解讀之七。在這個系列中,雷鋒網將完整地為您還原手機工業設計的每個細節,其中包括外觀、材質、厚度、重量以及與代表性廠商的對話。我們始終相信無論是審美還是審醜,都是可以被客觀解析的,所以希望這個系列能夠做到見微知著,拂開手機工業設計的那些浮躁的同時,如果還能帶您繞過手機廠商設下的那些營銷陷阱就更有意義了。

如果有手機廠商能夠做到讓消費者沒有碎屏之憂,那絕對算得上業界良心,所以諾基亞淪落到今天,依然能讓很多人唏噓不已。現如今全貼合大屏已經被市場證明是絕對正確,因此在不可避免的脆弱面前,廠商對業界良心的理解不僅僅是能否更耐摔,而是碎屏之後,手機是否還能繼續使用。


玻璃總是易碎的

蘋果兩次改變世界都和玻璃有一定關係,第一次是在iPhone前面板用了一整塊玻璃,第二次是iPhone 4的前後面板都是整塊玻璃。這幾乎顛覆了人們對手機工業設計的理解,但也兩次將行業的耐摔標準拉到了最低,從此碎屏從一個小眾問題變成了相對普遍的存在。

進入大屏時代以後,電池工業是被人們詬病最多的,究其緣由,無非是陡增的需求打破了原有的平衡。這對碎屏來説也是一樣,在很久以前,為了提高強度,手機玻璃蓋板的厚度是0.8mm~1mm,甚至用更抗摔的PC和亞克力做蓋板,現如今則是基本上只用玻璃,厚度從0.8mm一路走低到0.4mm,大的同時要儘量纖薄,而這些都是反物理的。

另一方面,全貼合技術無論從機身厚度還是顯示效果來看都是質的飛躍,所以即使需要大幅度提高製程工藝和售後成本(玻璃蓋板通過OCA膠與內部緊密貼合,無法獨換),手機廠商依然會義無反顧的選擇全貼合,因為只要篤定消費者會為此買單,最終還是羊毛出在羊身上。那麼廠商們退而求其次,為了碎屏之後還能操作,必然要在屏幕內部調整結構。


癱瘓和身殘志堅

若將手機屏幕的結構剖析分為三層:保護層(玻璃蓋板)、觸控層、顯示層。那相對來説簡單粗暴的屏幕技術就是NO-AIR GAP,它是通過兩層膠將三層貼合在一起,這樣的話即使保護層破裂,不會影響到觸控層和顯示層,只是這樣做會對屏幕觀感和觸控形成造成惡劣的用户體驗。

稍微好一點的話,就是同樣非常成熟並且廉價的技術叫GFF全貼合技術,就是在玻璃蓋板下貼兩層0.075mm的薄膜(Film),廠商可以將觸控層坐在這兩層薄膜上,只是採用這樣的方案,屏幕的總厚度可能要增加0.25mm左右,只是因為ITO觸控層與玻璃面板沒有直接關係,所以GFF也能做到碎屏之後依然能正常使用,這種技術也因其成本被大量物美價廉的手機採用。
現在全貼合屏幕技術主要分為三個發展方向:OGS/TOL技術、On-Cell技術、In-Cell技術。OGS是One Glass Solution的簡稱,就是傳説中的單玻璃技術,它在保護玻璃上直接形成ITO觸控層,一塊玻璃同時起到保護層和觸摸層的作用,因此讓手機更輕、更薄、透光性更強成為可能。通過前文描述,這塊玻璃有多重要不言而喻,碎屏之後的手機基本上就“癱瘓”了。

至於On-Cell技術和In-Cell技術,在這個命題中其實沒有太大差別,因為採用這兩種技術的手機屏幕,玻璃蓋板的充其量就是保護層,On-Cell只是將觸控層做在了顯示層上面,而In-Cell是將觸控層和顯示層合二為一,兩者在碎屏之後都能“身殘志堅”地繼續工作。


除了碎屏之外...

話説回來,碎屏之後能否繼續使用只是手機屏幕的一個參考指標,消費者對一塊屏幕的評判還有更重要的顯示效果和跟手程度。相對於屏幕架構而言,其實手機廠商都集中在這個層面拼個你死我活。更不用説現在屏幕技術之間的競爭,在供應鏈上游牽扯到多方利益集團的博弈。總之對消費者來説,廠商的責任應該體現在做選擇的動機,多一分考慮必然能帶來消費者多一分認可。

系列回顧:

一、《在設計師眼中,國產手機是怎樣的?》

二、《令迴歸中國的MOTO比較尷尬的幾個設計問題》
三、《為何説樂視用全金屬羞辱iPhone有點扯?》

四、《如果手機廠商用超薄來誘惑你,切記要把持住》

五、《為何窄邊框不是忽悠你為手機買單的噱頭?》

六、《為什麼你的手機做不到防水?》


資料來源:雷鋒網
作者/編輯:六爺

留言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
    快捷鍵:←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