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穿戴產品,並不新鮮,從遠古開始人類就開始使用穿戴產品,最早的非衣服莫屬了。後來隨着文明的發展,人們需要裝飾美,開始有了首飾。接着就是手錶,手錶應該是第一種具有“第三方”功能的穿戴產品了,就是它的主要功能不是通過整個手錶物體實現,而是內部運作後才傳達出來,與目前穿戴產品的形式有點類似。所以人類對於穿戴產品並不陌生,甚至十分熟悉。大家不熟悉的只是不斷出現的“第三方”新功能而已。
那麼,人類既然對穿戴產品有這麼長的歷史,其中一定已經形成一系列成熟的穿戴要求與規範。我們來看看有哪些可以深入探討的方向。
平均的身體壓強:
首先,我們來看衣服。衣服特別的地方,是它上面幾乎找不到任何具有質量集聚情況的部分,每個部分質量分佈都十分均勻。這樣的特性,會讓每個部分對身體壓強降到最低,幾乎接近0。
因此,衣服無疑是最優秀的穿戴產品。它對身體任何部分壓強都是最小的,所以才能最貼身使用。
體量規模匹配:
當產品不能像衣服一樣平均分配壓強時,是如何處理的?
可以從首飾着手分析,因為它都是集中佩戴在身體的特定部位的。首飾的規模有大有小,如項鍊耳環。不難發現,這是根據所佩戴的位置而定的。項鍊主要接觸部位為頸部與肩膀位置,由於處於大軀幹與頸部連接處,有主身軀的大肌肉羣與頸部肌肉支撐,受力能力較大,足以承受其重量。而耳環處於耳朵這種頭部附着部位上,本身沒有任何肌肉的力量支持,幾乎無法承受壓力,因此耳環都相當小而輕。這樣我們就可以看到,身體部位的力量支持水平也應該與穿戴產品本身的體量規模對應才合理。
那麼具體對應的關係如何?
頭部只是通過頸部連接到一小部分腦殼上,連接點少,本身體積重量都較大,頸部已經負擔比較多了,因此即便頸部力量再大,頭部也很難再承受更多大重量的東西。
它所能承受多重的東西,可以從眼鏡產品看出,因為對眼鏡有強需求者可以接受長時間佩戴的極限。因此任何超過它的產品,都很難讓用户長時間使用。所以可以通過判斷不同身體部位、用户能接受的長時間佩戴習慣,可以看出該位置的最大接受極限。
這樣,其他身體部位,像主軀幹可以背揹包,手腕可以佩戴腕帶、手鐲,手指佩戴戒指,腰上繫腰包等等,都是已經得到驗證的成熟的身體負荷能力。從這些調查中,可以總結出以下穿戴負荷規律,如下圖:
穿戴物體重量與接受穿戴時間成反比:
當穿戴物已經超過上圖所述的最大負荷時,用户能接受的佩戴時間是不同的。就拿同樣是聽歌的耳機與耳塞來看。
同樣是頭部佩戴產品,耳塞比眼鏡輕很多,而耳機卻比眼鏡重很多。假設聽音樂與近視都是一樣強的需求。從耳機與耳塞的使用情況可以看出,耳機無論如何設計,如何人機,使用時間一般都不會長,用户很快就需要把它摘下來休息。而耳塞卻可以長時間佩戴,除非他不想聽歌了。因此,當穿戴物超過該部位最大負荷時,用户能接受的佩戴時間會隨着重量增加,而減少。
綜合上述幾點,可以看出,一個合適的穿戴產品,有以下幾個特點:
1、平均分佈負重是最理想的穿戴方式;
2、身體不同部位對於產品體量的要求不同,取決於是否有足夠的支撐能力;
3、如果超過該部位的支撐極限,即便有強需求的情況下產品體量大小與穿戴時間將成反比;
4、頭部本身體量大,只靠頸部支撐,是一個極為敏感的部位,不太適合穿戴稍微有重量的東西。
有了這些結論,我們再來看各種新的“第三方”功能的智能穿戴產品,是否符合要求。
智能腕帶
它應該是目前最多的,功能區別於傳統手錶的穿戴產品,穿戴感受與手錶類似。它穿戴與手腕部位,本身手臂力量較大,手臂自重不大,所以可以支撐更多的重量,目前的智能腕帶重量都較輕,因此還是對應合理。
頭部視頻眼鏡
而另外一類較火的穿戴產品,主要集中在頭部。因為看重視覺的感官需求,其本身原理決定了其重量巨大。根據以上幾點,很容易就可以判斷十分不適合頭部佩戴,即便需求再強烈,佩戴時間也十分有限。
除非可以在體量上大大地縮小,或者本來就是讓用户短時間使用的。如果不是至少能達到如下體量才有可能適合:
最理想的體量應該類似Google眼鏡這類,達到頭部長時間承受極限的產品規模,會更為合適。
所以讓產品可穿戴的難度還是相當大的。下面探討一些解決的方法。
穿戴產品合適的解決方案:
1 、我們目前想要實現的產品多為電子產品,整合一體的結構為主,而最適合穿戴的如衣服,都是平均分佈式結構為主。
整合一體的結構,是因為其功能一般需要通過高整合度的一些模塊實現,包括PCB,電池,屏幕,支架,結構等。為了節約成本,易於生產而設定如此。而平均分佈式結構,因功能的實現只需通過其材料本身來實現即可,不存在重複浪費。所以平衡好這兩者的關係才是可穿戴產品的重點。
越是多點分佈了,產品的體量對身體的壓強才會越小,才會越舒適,但同時重複的部分越多,浪費越多。可以參考以下產品,雖然它不是穿戴硬件,但這種形式十分值得嘗試。
如果你的產品可以像圖示分成很多個小的模塊,分佈於身體上,那麼這個對比整合一體的形式,負重感會好很多。但前提是你的產品可以分很多個小模塊,而且你願意重複很多份浪費的部分。
2 、如果萬一產品不能分,這時候,我們只能看有沒有辦法把它固定在身體負重能力較強的部位,如揹包,就是把較大體量的東西設計成佩戴在能夠承受較大壓力的主身軀上,這樣揹包能實現的體量就相當大。
以上這兩種方法應該可以解決很多難題了。
3 、 對產品使用時間、佩戴部位進行配對、選擇對應的極限重量。只要該產品不要求長時間佩戴使用,那麼其佩戴重量就可以稍微重點。
應用實例:
下面我們結合一個實例來説明這些方法如何恰當地運用上來。考慮到發言權,我就舉個我們的穿戴產品來説明下:空淨揹包。
當初在確定功能時,其設備端,無論體積與重量都比較大。原理決定設備主要部分是不可以重複分散分佈。
那麼如何解決穿戴的問題
一方面,雖然機器是完整的整體,但經過優化設計後,可把幾個主要部分拆分開,儘可能由塊狀整體,延展成片狀體,會提升佩戴效果。
另一方面,從重量上看,根據身體部位負荷配對圖,很清楚讀地看出,該重量會落到藍色與青色的區域(圖見文中),所以很明顯適合穿戴在身軀或肩膀處。而該部位對應的穿戴結構,非揹包莫屬。因此把這個穿戴淨化產品的最終形式設定成揹包的形式。(這款產品的設計思路可看這篇文章:一款揹包式空氣淨化器的“從0到1” )
再看使用時間,由於外出時間一般較長。長時間佩戴的產品,應該不能超過其對應的極限重量即可,該部位對應的極限重量應該能達到3kg,揹包控制在3kg以內應該問題不大。
這樣一個產品就明確出來了,如此簡單快捷就可以定位一個產品的具體形式,無需糾結哪些重要,哪些不重要。
希望這些對於正在開發穿戴產品的團隊有一定的啟示。
資料來源:雷鋒網
作者/編輯:樑奕冰ivan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