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文編譯自thenextweb,原文作者BENJAMIN BRANDALL
“快來幫我看看怎麼操作,我的筆記本電腦運行的是Windows 8系統...”
和許多人一樣,我討厭這個操作系統。我認為這是繼Vista屍骨未寒之後微軟所出的第二個爛系統。
如果我沒有去真正實際去使用這個系統而只是遠遠觀看的話,我也許能有那麼一秒鐘,體會到微軟的確做了一個很大膽的設計決策,而這個決定可能也終會被認為是具有積極影響的變動。
微軟的Metro設計語言是扁平化設計語言的實例之一,它最早出現的形式可能就是在:一個除了在我的學校就讀的一個孩子以外,沒人想要去買的糟糕的MP3播放器——短命的Zune上。
六年後,微軟推出了Windows 8系統,該系統所用的設計語言和Zune是相同的,但因為肯定不是隻有五個人看到了這個系統,所以它和Zune相比有着大得多的影響力。
雖然我不知道蘋果到底對微軟的產品到底是有多麼的痴迷,但是看起來微軟似乎成功抓住了蘋果的G點——在Windows 8出現之後,iOS 7也緊隨其後拋棄了此前在軟件界面設計中使用的模仿實物紋理(skeuomorphism)設計風格。ios已經不復喬老爺子在世時的樣子了。
在iOS 7裏,你看不到皮革裝訂着的書,也看不到斜面按鈕甚至是下拉陰影的痕跡了。
在幾個月的時間裏,世界兩大軟件開發商開始在全世界推廣這種設計風格,這種設計風格也被稱為扁平化設計。
微軟帶來了全球矚目的設計風格,然後看着每一名設計師把它優化得更具美感,扁平化設計就這麼火了起來。
扁平化設計是一種現代主義:只提供純粹的功能
我住在一個“粗野主義”( 粗野主義又稱蠻橫主義或粗獷主義,是建築流派的一種,可歸入現代主義建築流派當中,由功能主義發展而來)的公寓裏,這是一棟前蘇聯時代的普通混凝土搭建而成的公寓,設計的原則是,要能夠在儘可能小的空間裏住進儘可能多的人。
現代主義流行於20世紀20年代,極為強調實用性,剝離出一切不必要的功能和設計。
現代主義設計只提供純粹的功能。而這或許也算是對倫敦一些地區,仍然存在着的宏偉的維多利亞式莊園中,皇后和天使的鍍金框畫像的一種無聲的抗議吧。
現代主義設計流派這種把功能減少到只能維持基本生活的方式,和如今所流行的扁平化設計的舉措十分類似。現代的建築設計的靈感源於像馬克思這樣的思想家,這種設計沒有那麼多複雜的藝術,這種設計也在向世界表明,奢侈品並不總是等於良好的設計。
早在20世紀40年代,扁平化設計理念就已經出現了
現代主義的設計原則是由蒙德里安在20世紀40年代的“極簡主義”演化而成的,這也是我在Windows 8剛剛推出之時很喜歡這個設計風格的原因。而現在,每當我看到他的作品時我都希望這些大小不一的矩形能夠笨拙地開始不均勻的不停旋轉...
源於瑞士平面設計風格
色彩鮮明的幾何形狀、無襯線的字體和深淺不一的陰影或景深。看起來是不是很眼熟?如果瑞士平面設計風格(Swiss style)的創始人都在2012年開始開設自己的SaaS公司的話,他們也能夠借勢火起來。
Helvetica字體,由Max Miedinger和Eduard Hoffmann在1957年開創,是最流行的無襯線字體中的一種。它變得如此受歡迎的原因就在於20世紀20年代人們開始朝現代化轉變的這一契機,而這也同樣是今天扁平式設計能夠如此火的原因所在。
不管怎樣,黑體是永恆的經典。即使是在小尺寸的屏幕上也很容易閲讀信息。這使得它非常適合像上圖這樣的海報。它沒有多餘的裝飾,這意味着它非常適用於極簡主義。不像劇本和serif字體,Helvetica字體不會導致字體邊緣出現不必要的彎曲,輕撇或是波浪。
瑞士平面設計風格的流行潮流正在愈演愈烈,而這也正在引發從打印界到數字界的行業變革。
拋棄“模仿生活”的設計風格
正如我此前所發的一篇關於“用户的註冊過程”的相關文章所言,對於軟件設計人員而言,想要使用户能夠平滑地過渡到一個新的技術上可能是很艱難的。當第一個圖形用户界面(GUI)出來後,他們所映射出來的是擬真的桌面佈局,圖標代表它們的物理當量(文件夾、剪貼板、計算器、垃圾桶等)。
蘋果此前一直在保持這個設計思路,保持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
從iCal中的碎紙邊緣那上漆了的木製貨架上擺滿的圖書就可見一斑。喬布斯的設計原則中就曾指出,如果想要讓某個東西變得更加易於使用,那麼它就必須要使用户看起來很熟悉。隨着時間的推移,蘋果的用户界面變得愈加明亮。每個圖標都經過了細心的加工,更復雜的下拉陰影和更完美的景深梯度使得圖標變得更具質感。
大約在同一時間,微軟在其所推出的Vista操作系統上使用了令人頭疼的Aero設計,試圖用以超越蘋果的設計語言。幸好,這可怕的設計並沒有持續多久就被替換掉了。
在2006年至2012年間,蘋果和微軟展開了一場關於設計的戰爭——看看誰能夠讓自己的用户界面看起來更加臃腫。
這場戰爭在2012年10月結束了,蘋果和微軟牽手成功,雙雙奔向了扁平化設計。
Windows 8只學到了皮毛
微軟在2012年推出的Windows 8中使用了其全新的扁平化界面,包括我自己在內的很多人看了以後都凌亂了。
當我需要使用附加功能的時候側邊欄出現了,但令人費解的是,同時,用於顯示時間和日期的矩形也隨之出現了。用户進入Metro界面後就會被永久全屏化,如果想使用應用就要再返回到之前的桌面上。微軟在Internet Explorer上所做的最後一次掙扎也被證明是失敗的——用户用它來做的唯一一件事情就是下載Chrome或Firefox瀏覽器。
蘋果用它嫺熟的雙手做了所有高科技公司都會做的事情:拿走了微軟的點子並實際用於他們的設計之中。
在扁平化設計這個稱謂出現之前,Windows 8中所出現的設計語言被稱為Metro設計語言。只有當iOS 7出現之後,人們才開始用扁平化設計來稱呼這種設計語言。
十分有趣的一個現象是:當它與Windows 8相掛鈎時,沒有人想使用它。而當蘋果的光環照耀之後,扁平化設計卻得到了救贖,擺脱了Zune播放器的悲慘命運。
下一個設計語言會是什麼?
根據Wells Riley的表述,設計無非是解決問題的一種形式。扁平化設計並不是完美的,也絕對不是最後的一個設計語言。而扁平化設計所帶來的一個問題就是,這種設計語言會提供很多宂雜的功能,而這些複雜的功能足以達到你所能想象的範圍,而造成這一問題的癥結就在於——扁平化設計下沒有雜亂無章的餘地,所能留下的只有各式各樣的功能。隨着扁平化設計的逐漸發展,能夠在設計語言中脱穎而出的元素的數量將愈加有限。扁平化的UI設計是美麗的同樣也是令人困惑的。
這段話是2013年Wells Riley在關於“Dropbox使用了扁平化設計的UI,造成大規模用户的混淆”的文章中所説的。不過,時至今日已有兩年過去了,我有把握去説,大多數用户其實應該已經習慣了這種設計風格。
相關文章:
滿屏的方塊和格子:為什麼卡片式設計在App UI中如此流行?
當平面設計法則失效,我們該怎麼為VR做交互設計?
資料來源:雷鋒網
作者/編輯:訾竣喆
“快來幫我看看怎麼操作,我的筆記本電腦運行的是Windows 8系統...”
和許多人一樣,我討厭這個操作系統。我認為這是繼Vista屍骨未寒之後微軟所出的第二個爛系統。
如果我沒有去真正實際去使用這個系統而只是遠遠觀看的話,我也許能有那麼一秒鐘,體會到微軟的確做了一個很大膽的設計決策,而這個決定可能也終會被認為是具有積極影響的變動。
微軟的Metro設計語言是扁平化設計語言的實例之一,它最早出現的形式可能就是在:一個除了在我的學校就讀的一個孩子以外,沒人想要去買的糟糕的MP3播放器——短命的Zune上。
六年後,微軟推出了Windows 8系統,該系統所用的設計語言和Zune是相同的,但因為肯定不是隻有五個人看到了這個系統,所以它和Zune相比有着大得多的影響力。
雖然我不知道蘋果到底對微軟的產品到底是有多麼的痴迷,但是看起來微軟似乎成功抓住了蘋果的G點——在Windows 8出現之後,iOS 7也緊隨其後拋棄了此前在軟件界面設計中使用的模仿實物紋理(skeuomorphism)設計風格。ios已經不復喬老爺子在世時的樣子了。
在iOS 7裏,你看不到皮革裝訂着的書,也看不到斜面按鈕甚至是下拉陰影的痕跡了。
在幾個月的時間裏,世界兩大軟件開發商開始在全世界推廣這種設計風格,這種設計風格也被稱為扁平化設計。
微軟帶來了全球矚目的設計風格,然後看着每一名設計師把它優化得更具美感,扁平化設計就這麼火了起來。
扁平化設計是一種現代主義:只提供純粹的功能
我住在一個“粗野主義”( 粗野主義又稱蠻橫主義或粗獷主義,是建築流派的一種,可歸入現代主義建築流派當中,由功能主義發展而來)的公寓裏,這是一棟前蘇聯時代的普通混凝土搭建而成的公寓,設計的原則是,要能夠在儘可能小的空間裏住進儘可能多的人。
現代主義流行於20世紀20年代,極為強調實用性,剝離出一切不必要的功能和設計。
現代主義設計只提供純粹的功能。而這或許也算是對倫敦一些地區,仍然存在着的宏偉的維多利亞式莊園中,皇后和天使的鍍金框畫像的一種無聲的抗議吧。
現代主義設計流派這種把功能減少到只能維持基本生活的方式,和如今所流行的扁平化設計的舉措十分類似。現代的建築設計的靈感源於像馬克思這樣的思想家,這種設計沒有那麼多複雜的藝術,這種設計也在向世界表明,奢侈品並不總是等於良好的設計。
早在20世紀40年代,扁平化設計理念就已經出現了
現代主義的設計原則是由蒙德里安在20世紀40年代的“極簡主義”演化而成的,這也是我在Windows 8剛剛推出之時很喜歡這個設計風格的原因。而現在,每當我看到他的作品時我都希望這些大小不一的矩形能夠笨拙地開始不均勻的不停旋轉...
源於瑞士平面設計風格
色彩鮮明的幾何形狀、無襯線的字體和深淺不一的陰影或景深。看起來是不是很眼熟?如果瑞士平面設計風格(Swiss style)的創始人都在2012年開始開設自己的SaaS公司的話,他們也能夠借勢火起來。
Helvetica字體,由Max Miedinger和Eduard Hoffmann在1957年開創,是最流行的無襯線字體中的一種。它變得如此受歡迎的原因就在於20世紀20年代人們開始朝現代化轉變的這一契機,而這也同樣是今天扁平式設計能夠如此火的原因所在。
不管怎樣,黑體是永恆的經典。即使是在小尺寸的屏幕上也很容易閲讀信息。這使得它非常適合像上圖這樣的海報。它沒有多餘的裝飾,這意味着它非常適用於極簡主義。不像劇本和serif字體,Helvetica字體不會導致字體邊緣出現不必要的彎曲,輕撇或是波浪。
瑞士平面設計風格的流行潮流正在愈演愈烈,而這也正在引發從打印界到數字界的行業變革。
拋棄“模仿生活”的設計風格
正如我此前所發的一篇關於“用户的註冊過程”的相關文章所言,對於軟件設計人員而言,想要使用户能夠平滑地過渡到一個新的技術上可能是很艱難的。當第一個圖形用户界面(GUI)出來後,他們所映射出來的是擬真的桌面佈局,圖標代表它們的物理當量(文件夾、剪貼板、計算器、垃圾桶等)。
蘋果此前一直在保持這個設計思路,保持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
從iCal中的碎紙邊緣那上漆了的木製貨架上擺滿的圖書就可見一斑。喬布斯的設計原則中就曾指出,如果想要讓某個東西變得更加易於使用,那麼它就必須要使用户看起來很熟悉。隨着時間的推移,蘋果的用户界面變得愈加明亮。每個圖標都經過了細心的加工,更復雜的下拉陰影和更完美的景深梯度使得圖標變得更具質感。
大約在同一時間,微軟在其所推出的Vista操作系統上使用了令人頭疼的Aero設計,試圖用以超越蘋果的設計語言。幸好,這可怕的設計並沒有持續多久就被替換掉了。
在2006年至2012年間,蘋果和微軟展開了一場關於設計的戰爭——看看誰能夠讓自己的用户界面看起來更加臃腫。
這場戰爭在2012年10月結束了,蘋果和微軟牽手成功,雙雙奔向了扁平化設計。
Windows 8只學到了皮毛
微軟在2012年推出的Windows 8中使用了其全新的扁平化界面,包括我自己在內的很多人看了以後都凌亂了。
當我需要使用附加功能的時候側邊欄出現了,但令人費解的是,同時,用於顯示時間和日期的矩形也隨之出現了。用户進入Metro界面後就會被永久全屏化,如果想使用應用就要再返回到之前的桌面上。微軟在Internet Explorer上所做的最後一次掙扎也被證明是失敗的——用户用它來做的唯一一件事情就是下載Chrome或Firefox瀏覽器。
蘋果用它嫺熟的雙手做了所有高科技公司都會做的事情:拿走了微軟的點子並實際用於他們的設計之中。
在扁平化設計這個稱謂出現之前,Windows 8中所出現的設計語言被稱為Metro設計語言。只有當iOS 7出現之後,人們才開始用扁平化設計來稱呼這種設計語言。
十分有趣的一個現象是:當它與Windows 8相掛鈎時,沒有人想使用它。而當蘋果的光環照耀之後,扁平化設計卻得到了救贖,擺脱了Zune播放器的悲慘命運。
下一個設計語言會是什麼?
根據Wells Riley的表述,設計無非是解決問題的一種形式。扁平化設計並不是完美的,也絕對不是最後的一個設計語言。而扁平化設計所帶來的一個問題就是,這種設計語言會提供很多宂雜的功能,而這些複雜的功能足以達到你所能想象的範圍,而造成這一問題的癥結就在於——扁平化設計下沒有雜亂無章的餘地,所能留下的只有各式各樣的功能。隨着扁平化設計的逐漸發展,能夠在設計語言中脱穎而出的元素的數量將愈加有限。扁平化的UI設計是美麗的同樣也是令人困惑的。
引用“未標記的圖標在截圖中的確很好看,但用户真的明白這些圖標分別是用來做什麼的嗎?這種設計風格真的能使產品變得更加易用嗎?真的不會反而導致產品更加難以理解嗎?首先,請設計師們先想想你的審美決定是否會導致產品本身更加難用吧。”
——Wells
這段話是2013年Wells Riley在關於“Dropbox使用了扁平化設計的UI,造成大規模用户的混淆”的文章中所説的。不過,時至今日已有兩年過去了,我有把握去説,大多數用户其實應該已經習慣了這種設計風格。
相關文章:
滿屏的方塊和格子:為什麼卡片式設計在App UI中如此流行?
當平面設計法則失效,我們該怎麼為VR做交互設計?
資料來源:雷鋒網
作者/編輯:訾竣喆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