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週末在巴塞羅那發佈了一款Matebook。
跟Surface類似,Matebook外觀採用可插拔的分體設計,內裏則是Intel Core M和微軟的Windows 10。
科技圈裏,在Surface和Surface Book之後,終於又有了一款值得關注的PC。而華為之外,近期還會有更多的國內廠商發佈二合一筆記本,微軟和Intel成為這背後的大贏家。
微軟足足4年才等到Surface成熟
2012年6月,伴隨Win 8的發佈,微軟推出PC平板二合一的產品線Surface。
同時期的蘋果在上一年度發佈iPhone 4並大獲成功,iPad則更新到了第3代(The New iPad)。與之對比,這時微軟早就放棄了Windows Mobile(2010年全面停止技術支持),而曾經寄予厚望的上網本份額也下滑到接近冰點(不到整個市場的2%)。
Surface的推出對微軟有幾層意義:
對於和微軟幾乎共生的Intel,其中意義也是一樣的。
一名接近Surface內部的人士告訴我們:Surface Pro瞄準800美金以上的PC市場,這個市場此前只有ThinkPad和Macbook。而另一頭,Surface RT顯然是奔着iPad去的。
上述內部人士繼續講道,經過4代的更新,今天在國內800美金以上的筆記本市場上,ThinkPad大概佔6成,Macbook接近2成,Surface(Pro)接近1成。而在消費能力更高的歐美地區,Surface的份額要稍高一些。
當然,微軟的最終目標不是要賣出更多的Surface。過去4年微軟和Intel都極力鼓動PC廠商們推出更多的二合一設備。
Intel官網記錄了目前PC廠商推出的二合一筆記本一共有231款,這個數字應該超過我們大多數人的想象。這些二合一筆記本主要包括了:華碩的Transformer系列、宏碁的Aspire系列、戴爾的Latitude系列、HP的Pavilion系列以及聯想的ThinkPad和Yoga。
(Intel官網記錄了搭載Intel處理器的二合一筆記本至少已經有231款)
一名新PC領域的創業者告訴我們,一款成功的二合一筆記本仰賴研發能力、供應鏈的積累(Surface前後出現了滯銷和脱銷的兩種局面)以及對新產品足夠的市場投入。而事實上此前多數二合一設備還不如Surface有名。
微軟用了4代產品教育市場並培養ODM、OEM廠商。Intel在MWC上提到與華為在1年前開始關於Matebook的合作,而一名業內人士告訴我們2年半以前他拜訪華為時就有關於二合一筆記本的預研。
Intel和微軟一樣渴望“新PC”
在Intel的字典裏,這幾年有2個關鍵詞最為重要,一個是“二合一”,另一個則是“ARM陣營”。
與Intel集芯片架構研發、工藝研發、SoC集成、製造、方案設計於一體的商業模式不同,ARM陣營上游是英國廠商ARM提供各種架構授權,中游的Qualcomm、MTK等在ARM架構上繼續自研架構或集成SoC,台灣工廠為其芯片提供量產製造的工藝,最後交付給世界各地尤其是深圳的ODM和OEM廠商來生產終端設備。
移動互聯網初期,ARM陣營的芯片憑藉低功耗、高能效超過Intel被手機廠商廣泛採用;而新一波的IoT應用分散,對芯片的訴求也非常多樣,鬆散的ARM註定比“集權”的Intel更容易服務好這些廠商。
甚至,在研發Surface的中途,微軟短暫推出過專門針對ARM的版本Windows RT,嘗試擁抱ARM陣營。但搭載Windows RT的Surface RT和Surface 2兩代產品並不成功反而造成公司鉅額虧損,Surface重新與Core i系列牢牢綁定,中間應該有一段商業斡旋和兩家默契的重建。
所以現在Intel和微軟一樣喜歡未來可能人手一台、快速輕便的新PC。
在MWC上,關於Matebook這款新PC,Intel中國區的總經理Rupal Shah與媒體有一些交流,雷鋒網總結如下:
Intel並未透露與中國的手機廠商是否繼續有二合一筆記本的合作,但從長期看這幾乎是一定的。
Surface 4年教育下帶來的收益是,你可以最簡單地把Matebook解釋為“華為版的Surface”。阻礙Surface賣出更多的高價格、本土渠道建設和大面積的推廣,中國廠商們都會一一解決。而從這個角度講,華為只是它的早期參與者之一。
資料來源:雷鋒網
作者/編輯:吳德新
跟Surface類似,Matebook外觀採用可插拔的分體設計,內裏則是Intel Core M和微軟的Windows 10。
科技圈裏,在Surface和Surface Book之後,終於又有了一款值得關注的PC。而華為之外,近期還會有更多的國內廠商發佈二合一筆記本,微軟和Intel成為這背後的大贏家。
微軟足足4年才等到Surface成熟
2012年6月,伴隨Win 8的發佈,微軟推出PC平板二合一的產品線Surface。
同時期的蘋果在上一年度發佈iPhone 4並大獲成功,iPad則更新到了第3代(The New iPad)。與之對比,這時微軟早就放棄了Windows Mobile(2010年全面停止技術支持),而曾經寄予厚望的上網本份額也下滑到接近冰點(不到整個市場的2%)。
Surface的推出對微軟有幾層意義:
- 順應觸屏交互的潮流
- 建立“新”PC的標杆產品
- 尋找上網本以後的下一個增長點
對於和微軟幾乎共生的Intel,其中意義也是一樣的。
一名接近Surface內部的人士告訴我們:Surface Pro瞄準800美金以上的PC市場,這個市場此前只有ThinkPad和Macbook。而另一頭,Surface RT顯然是奔着iPad去的。
上述內部人士繼續講道,經過4代的更新,今天在國內800美金以上的筆記本市場上,ThinkPad大概佔6成,Macbook接近2成,Surface(Pro)接近1成。而在消費能力更高的歐美地區,Surface的份額要稍高一些。
當然,微軟的最終目標不是要賣出更多的Surface。過去4年微軟和Intel都極力鼓動PC廠商們推出更多的二合一設備。
Intel官網記錄了目前PC廠商推出的二合一筆記本一共有231款,這個數字應該超過我們大多數人的想象。這些二合一筆記本主要包括了:華碩的Transformer系列、宏碁的Aspire系列、戴爾的Latitude系列、HP的Pavilion系列以及聯想的ThinkPad和Yoga。
(Intel官網記錄了搭載Intel處理器的二合一筆記本至少已經有231款)
一名新PC領域的創業者告訴我們,一款成功的二合一筆記本仰賴研發能力、供應鏈的積累(Surface前後出現了滯銷和脱銷的兩種局面)以及對新產品足夠的市場投入。而事實上此前多數二合一設備還不如Surface有名。
微軟用了4代產品教育市場並培養ODM、OEM廠商。Intel在MWC上提到與華為在1年前開始關於Matebook的合作,而一名業內人士告訴我們2年半以前他拜訪華為時就有關於二合一筆記本的預研。
Intel和微軟一樣渴望“新PC”
在Intel的字典裏,這幾年有2個關鍵詞最為重要,一個是“二合一”,另一個則是“ARM陣營”。
與Intel集芯片架構研發、工藝研發、SoC集成、製造、方案設計於一體的商業模式不同,ARM陣營上游是英國廠商ARM提供各種架構授權,中游的Qualcomm、MTK等在ARM架構上繼續自研架構或集成SoC,台灣工廠為其芯片提供量產製造的工藝,最後交付給世界各地尤其是深圳的ODM和OEM廠商來生產終端設備。
移動互聯網初期,ARM陣營的芯片憑藉低功耗、高能效超過Intel被手機廠商廣泛採用;而新一波的IoT應用分散,對芯片的訴求也非常多樣,鬆散的ARM註定比“集權”的Intel更容易服務好這些廠商。
甚至,在研發Surface的中途,微軟短暫推出過專門針對ARM的版本Windows RT,嘗試擁抱ARM陣營。但搭載Windows RT的Surface RT和Surface 2兩代產品並不成功反而造成公司鉅額虧損,Surface重新與Core i系列牢牢綁定,中間應該有一段商業斡旋和兩家默契的重建。
所以現在Intel和微軟一樣喜歡未來可能人手一台、快速輕便的新PC。
在MWC上,關於Matebook這款新PC,Intel中國區的總經理Rupal Shah與媒體有一些交流,雷鋒網總結如下:
引用1. Matebook並不是廠商第一次發佈二合一筆記本,但華為是作為移動廠商進入的,移動廠商的視角和經驗允許他們有更多創新;
2. 二合一的形態和華為很多其他的產品一樣(比如手機、平板),是一種超級移動的產品,也可以看成是手機和平板的延伸;
3. 從2015年的數據來看,二合一筆記本出貨量佔全球筆記本市場份額的20%到25%左右,在歐美成熟市場能達到了30%左右,趨勢是越來越多。
Intel並未透露與中國的手機廠商是否繼續有二合一筆記本的合作,但從長期看這幾乎是一定的。
Surface 4年教育下帶來的收益是,你可以最簡單地把Matebook解釋為“華為版的Surface”。阻礙Surface賣出更多的高價格、本土渠道建設和大面積的推廣,中國廠商們都會一一解決。而從這個角度講,華為只是它的早期參與者之一。
資料來源:雷鋒網
作者/編輯:吳德新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