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蘋果式創新,國產手機只能仰望

雷鋒網 於 12/09/2016 發表 收藏文章

2007 年,初代 iPhone 發佈。此後,蘋果保持每年推出新品的節奏。到 2014 年這一代,iPhone 6 推出。屏幕尺寸變大,是每個用户都看得到的變化,但在用户看不到的地方,還發生了一些變化。Immersion 公司的工程師告訴雷鋒網(搜索“雷鋒網”公眾號關注),iPhone 6 上採用了一塊“線性振動馬達”,體積變大很多,成本也貴得多。而前代 iPhone 5s 則採用了普通手機使用的旋轉式振動馬達,成本低得多,所佔空間也更小。更詭異是,蘋果沒有針對這個新型的振動元器件,做任何特殊的事情,更沒做任何宣傳。

與 iPhone 6 同期亮相的 Apple Watch,則展示了一項被稱為 Force Touch 的技術——通過用力按壓手錶的屏幕,可以激活更多軟件設置選項。Force Touch 作為一種交互方式,除了可感應壓力的屏幕,它還需要軟件UI的動效,以及手錶對壓力做出“觸覺反饋”。Apple Watch 上提供“觸覺反饋”的零件被稱作 Taptic Engine —— 用力按壓屏幕的時候, Taptic Engine 會讓手錶“振”一下,提醒用户按到位了。


“振”一下,聽起來再簡單不過,沒有哪部手機不會振動。但是,如果打開 Apple Watch 後蓋看一下,可能會被這個 Taptic Engine 模塊所佔的空間之大震驚到。蘋果這隻手錶發佈時,18個小時的電池續航時間,成為最大槽點。如果 Taptic Engine 所佔空間再勻給電池一些,或許是另一番景象。但蘋果沒這麼做,顯然,它認為 Taptic Engine 是比續航時間更重要的事。


Apple Watch 的首批評測文章中,每個科技媒體的編輯都提到過,這隻手錶很不一樣的“振感”。他們説,手錶收到新消息的時候,會“振”一下,感覺就像有人輕拍了一下你的手腕。總之,那是一種從未有過的、難以言説的體驗。蘋果説,這是他們做過的,最個人化的設備。因為用户是長時間貼身使用的,他們想創造一種感覺,讓人們覺得自己綁在手腕上的設備,不是一個冰冷的電子產品,更不會輕易打擾用户。

Taptic Engine 的使命就是創造這樣一種體驗。新消息來了,手錶會“振”一下讓你感覺到,但不是那種廉價的、連旁人也能感覺到的“振”法(這也是人們不喜歡開着來電振動提醒的手機主人的原因)。

從手錶到電腦、手機

2015年初,蘋果春季發佈會,12英寸的 MacBook 登場。這枱面向未來的筆記本電腦,亮點很多。其中觸控板引入了 Force Touch 技術,不再像過去的筆記本電腦一樣,因為是物理按鈕結構,所以靠近鍵盤的部分無法按壓,而是變成整個面板都可以“按壓”,同時利用 Taptic Engine 為用户提供“單擊”和“用力按”等不同動作的觸覺反饋。同期更新的新一代 MacBook Pro 筆記本電腦,也用上了這種新技術。

2015年9月,iPhone 6s 開始支持 Force Touch 壓力屏幕技術。又過了一個月,新款 Mac 電腦配件 Magic Trackpad 觸控板,加入對 Force Touch 的支持。

2016年9月,剛剛發佈的 iPhone 7 主頁按鈕(Home鍵)也按不下去了,放棄了機械結構,採用觸覺反饋,來模擬可按壓的感覺。


對比一下 iPhone 6、iPhone 6s和 iPhone 7 上的 Taptic Engine 零件,你會發現它的體積增大趨勢很明顯。所起的作用也越來越大,越來越重要。從技術上將,Taptic Engine 所採用的線性振動馬達,與一般手機上的振動馬達是不同的技術(包括 iPhone 5s 以及之前的蘋果手機)。

得益於 Taptic Engine 所帶來的觸覺反饋。之前不能按壓的 Apple Watch 和 iPhone 屏幕,可以按壓了;也讓之前能按壓的電腦觸摸板和手機 Home 按鈕,不可以按壓了。

之前,人們籠統地將手機的觸覺反饋稱之為“振動”。現在,人們開始“感覺”到觸覺反饋的魔力——甚至可以替代物理按鈕。從某種角度來看,這種變化就像從黑白電視到彩色電視,從無聲電影到有聲電影……

需要“調教”的觸感


一直以來,沒有人覺得讓手機“振動”——提供觸覺反饋,是個高技術含量的活兒。如果拿手機的拍照功能做類比,人們可能會更加理解這項技術的難點。其實,很多手機採用了與 iPhone 相同的、來自 Sony 的影像傳感器,但拍出來的照片,卻要看各個廠商的相機“調教”水平,也就是軟件算法。觸覺反饋也是這樣,即便採用同樣型號的振動馬達,也難以達到相同的觸覺體驗,同樣需要“調教”,需要高難度的算法。

文章剛開始提到的 Immersion(意美森)公司,就是做這項工作的。這家公司成立於 1993 年,至今已有 30 億台各類電子產品採用了他們的觸覺反饋技術。合夥夥伴除了各大手機廠商,還包括Sony PlayStation 和微軟的 Xbox 遊戲控制器上的觸覺反饋技術。8月底,這家公司在國內辦了一場媒體見面會,其CEO Victor Viegas 介紹了他們研發觸覺反饋技術的一種方式:

引用Immersion 工程師在摩托車比賽的賽道上佈置了 19 個麥克風,把摩托車開到這 19 個位置時的聲音記下來,然後根據音軌等數據得到的算法,模擬出一種觸感來。當用户拿着手機或者戴着一部可穿戴設備去看這個比賽的時候,這個觸感會讓用户感覺到摩托車開過來了。
Immersion 公司的目標是,讓更多手機廠商和遊戲廠商使用他們的觸覺反饋技術。雖然普通的振動馬達,也可以通過其算法達到更好的觸覺反饋體驗。但他們也明白,如果有更高檔的振動馬達,Immersion 公司的算法才能發揮更大的作用。

活動現場, Immersion 公司展示了一部經過改裝的國產 Android 手機,他們將普通振動馬達,換成長方形的線性震動馬達。在遊戲以及一些日常軟件的交互界面中,改裝後手機所提供的觸覺反饋,立刻變得真切起來。


魅族也是這家公司的合作方。魅族新推出的 Pro 6 手機採用了壓感屏幕,主打類似 iPhone 上 Force Touch 的“3D Press”功能。但魅族沒有采用專門的線性振動馬達,而是延續了普通手機上的振動小馬達。也正因為如此,這項功能給人的感覺,與 iPhone 相比,差一些火候。

早在 2013 年,Immersion 就與富士通合作推出過 Raku-Raku Smartphone 手機。針對老年用户市場,該手機採用了一塊支持壓力感應的觸控屏幕,可提供不同等級的觸覺反饋,“讓用户感覺在按真實的按鈕。”

蘋果式創新


其實觸覺反饋不是什麼新鮮的技術。蘋果之所以讓這項技術更引人矚目,是因為它找到了使用這項技術的最佳場景和最佳方式。從 Apple Watch 上的壓力屏幕和通知提醒,到變革 MacBook 筆記本電腦的觸摸板,再到 iPhone 的壓力屏幕,最終將技術擴展到 iPhone 的 Home 鍵上,委以重任。

這是典型的蘋果式創新。它往往不是最早的,卻是把一項技術用到最好的。人們只會看到蘋果創造魔力的那一刻,不會想到漫長而孤獨的研發週期。

幾乎可以想象,很快其他廠商就會跟進這一技術。Immersion 會迎來更好的時代。但也幾乎可以肯定,其他廠商還需要數年的時間,才能追上蘋果目前所提供的體驗。


資料來源:雷鋒網
作者/編輯:郝曉茹

留言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
    快捷鍵:←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