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 Google X 實驗室的現在與未來,“登月隊長” Astro Teller 是這樣説的

雷鋒網 於 10/11/2016 發表 收藏文章
編者按:從自動駕駛汽車到異想天開的 Loon ,不管這個神祕 X 實驗室的擁有多少奇思妙想,我們都無法避開一個名字—— Astro Teller。這個被譽為“登月隊長”的傳奇人物,已經在這個有着 250 名員工的實驗室裏就職五年。

Tell 有着瘋狂科學家一般的履歷,在卡耐基梅隆大學取得人工智能博士學位,創辦了後來被 Jawbone 收購的健康體徵數據公司 Body Media,隨後加盟 Google X 實驗室,由於他的光鮮履歷,也曾一度成為Google的明星人物,還上過 TED 演講。

近期,Teller 接受了 The Verge 的訪問,以下是雷鋒網奕欣及老呂IO摘編的訪談實錄,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我們對未來一無所知”

Q:如果展望五到十年後的未來,你會做何設想?
A:我內心真實的答案是:不知道。而且更為重要的是,我並不認為有誰會知曉。嘗試對未來做出預言是一件挺危險的事情。對這年頭的演説家而言,預言可能可以為他們帶來好處,但並沒有任何證據表示有人真的擅長這個事情。

我相信我工作的意義,或者説大部分員工在 X 實驗室裏所承擔的使命,是關注於我們所想的問題,並用現有方法解決。我們能以多快的速度發現自己的設想是錯誤的,並早些調整我們的想法,繼續向真理探索,尋找正確的答案呢?

Q:此前您曾經提過貴團隊並不喜歡解決方式,而更着迷於問題。那麼您認為五到十年內最嚴峻的問題會是什麼呢?

我是問題的狂熱愛好者,我甚至並不能算得上是科技的擁躉。但對問題的執着並不總是能從中獲得解決方法。

你想必也了解,人類在大約一萬年前才從簡單的捕獲獵物中跳脱出來,開始進行養殖活動。而如今,人類甚至不需要打獵,就已經擁有日常所食用的一倍以上的魚。這非常怪。誠然,我們已經不是以合乎自然規律的方式存活了。在未來,我們甚至能直接在海里進行養殖活動,或者比我們現在普及的近海養殖更高級一些。

氣候變化是個大問題,甚至是當務之急。這個問題裏實際上綜合了一連串的問題。只是因為我們發現了這樣一個問題,也就意味着它已經出現在我們的視野當中(需要解決)。然而這並不等於我們就找到了解決方案,甚至我們離解決它還離着十萬八千里。


每個人都是社會前進的推動力

Q:那讓我們來聊下對改變的恐懼吧——你如何看待翻天覆地的科技變化對於社會的影響?

A:回顧歷史,技術通常要經歷一段相當長的時間才能普及。在一千年前,要讓某個個體所帶來的發明普及全世界,需要經歷很長的時間。而反觀蒸汽機、電燈電話,再到後來的電視,可能十年到二十年就已經進入千家萬户。

再到今天,科技的發明正以極快的速度影響我們的生活,一項新技術從發明到普及大約只需要經歷五到七年的時間。如果我們對世界的快速變化無所適從,自然會帶來焦慮。這是我們這一代人所面臨的挑戰。

那麼人類如何在其中自處?我們可以採取“術業有專攻”的方式,在某些我們能發揮功用的領域進行努力。專利制度是甚於一個多世紀前的科技發展速度而設的,但目前的技術壟斷也只能維持 20 年左右,隨後它將成為人人受惠的福祉。

在今天,我提到的這種情況不再是天方夜譚。科技發展太快,今日的高新科技可能轉眼就成了明日黃花。目前的法律制定速度肯定趕不上技術前進的速度。這一點上,我們需要做得更好。

Q:那麼誰來負責消解社會輿論對新技術的焦慮呢?是技術專家、監管者,還是靠人們來自行消化呢?

A:我認為每個人都要承擔幫助全社會適應新技術的重擔。技術專家在其中的角色毋庸置疑,首先他們要打造負責任的技術,其次他們要讓大眾獲知新技術對人類社會的影響。不過,其他人在這一過程中都會扮演重要角色,這是一個主動追求而非被動接受的過程。

需要注意的是,社會適應新技術並獲知它們帶來影響的速率受到教育水準的巨大影響。技術的變化速度正在加快,如果我們無法快速更新自己的教育方式,那麼我們的下一代就很難跟上技術進步的腳步。

人工智能威脅論?見仁見智吧

Q:眾所周知,你是 AI 100 的成員,該組織長期從事 AI 對人類社會影響的研究。不過,參與該項目的某些研究人員卻表示不久的將來,AI 系統有可能會走上傷害人類之路。當然,人類也可能控制住這一勢頭,讓 AI 成為好幫手。對於此事,您怎麼看?

A:人工智能確實是個危險的事物,但現在就對未來妄下評論可能還早了些。新技術確實會讓我們的世界天翻地覆,就拿電來説,它早已成了我們生活的一部分,改變了整個世界,但從大方向上來看,這一發明對人類來説利大於弊。

現在有人對 AI 大放厥詞並不稀奇,但總的來説,這項技術會成為人類思維的升級工具,我們周圍的事物也會藉助它變得更加聰明。我並沒有看到所謂“ AI 毀滅人類”的趨勢。

網絡安全已經成了困擾世界的一大問題,未來某些壞人肯定會打 AI 的主意並利用它們做壞事。對於這一必然趨勢我們有兩大選擇:我們可以放任他們為所欲為,或者利用人工智能技術保護自己。其實這一問題的答案顯而易見,那就是我們必須利用 AI 技術武裝自己。

我想許多人都對未來有這樣的設定:每天早上起床就開始召喚自己的虛擬助手幫自己完成各種任務。隨後,機器人會載着我們上下班並把家裏打掃的一塵不染。不過,想要實現這樣的效果,我們就必須交出大量的個人信息,這讓許多人有些擔心。未來隨着技術的發展這還會是個問題嗎?

我認為對於個人數據的問題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杆秤。有些人不太在乎,就會把所有事都告訴自己的虛擬助手,包括銀行卡賬號密碼等,畢竟它們只是虛擬的。

如果你不願分享自己的數據,那麼自然可以對虛擬助手進行有目的的設置。當然,我認為在虛擬助手帶來的方便麪前,人們都會網開一面的。不過,其指導原則是每個用户都有選擇權。

Q:如果 AI 開始接管現在人類從事的工作,就業市場會發生什麼樣的變化?

A:技術這一名詞誕生以來,就一直在代替人類的工作,但與此同時它們也在創造全新的就業崗位。就拿槓桿來説,它的出現讓許多原本需要多人完成的工作成了“獨角戲”,嚴格來説,槓桿是一部分人失業的“罪魁禍首”。

不過,在絕大多數人眼中,槓桿是個好多西。因為除了幫人們大幅提高生產力,它還創造出了一個製造槓桿的全新產業鏈。

這一解釋套用在人工智能上也行得通,這項新技術將為人類創造大量機會。如果説 AI 將搶走所有工作的話,它們必然也能解決所有問題,但這種情況恐怕很難發生,因此“丟飯碗”的事完全是有些人過慮了。

Google X 的其它項目

Q:好像最近你們正在通過 Project Wing 無人機遞送墨西哥玉米煎餅啊?

A : 確實是。

Q:項目進展如何呢?

A:還挺不錯的。不過人們可能反應有點過了,難道是因為我們送的那份墨西哥玉米煎餅?

其實自從人類誕生以來,實體貨物在兩地之間的運轉就沒停過。輪船、飛機、火車甚至是馬,都是為了運輸而生的,同時它們也深刻的改變了我們的社會,而無人機只是它們其中的一員而已。

當然,未來交通運輸的玩法不會像過去一樣古老,我們會從佔有交通工具向分享交通工具發展,這將最終使所有人受益。

Q:所以説,未來無人機會滿天飛,我們佔有物質的心態也會向分享的方向發展?確實,無人機在新興的分享經濟中有其特有的優勢,不過要想實現這一目標我們會面臨什麼挑戰呢?

A:實話來説,挑戰還是挺多的。首先,我們要保證無人機能自動完成長距離的飛行,其過程必須保證安全,運輸成本還不能太高,這些問題現在都很難解決。

在飛行途中,無人機需要避讓障礙物,同時我們還要解決其飛行途中的故障問題,另外,它還得能安全落地,頻繁的炸機可不行。在人性化服務上,無人機也需要不斷提高,它需要根據顧客的需要精確投送物品,同時還得有回收包裹的能力。

因此,我們有太多問題需要解決。

Q:未來,每個人家門口都會專門開闢一塊無人機降落場嗎?這些問題會融入你們的設計並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嗎?

A:其實人類早有類似設計,許多摩天大樓不都設有無人機降落平台嘛。對於這一問題,我們也正在研究。不過,現在專門給無人機開闢降落場有些浪費,不過這個想法確實不錯。

Q:Google一直在推動 Project Loon 項目的發展,它將把互聯網連接帶到那些基礎設施不足的地區來填平數字鴻溝,對於該項目你認為有什麼不足嗎?

A:作為一個社交媒體的輕度使用者,現在我並不想看到孩子每天圍着手機轉,但我並不覺得互聯網連接會毀掉整個社會。

此前,搖滾樂也被人當成洪水猛獸,許多人覺得它會毀掉美國的年輕一代,但結果你懂的。所以説,這代年輕人並不會成為 Facebook 的奴僕。

Q:未來 5-10 年內,你覺得 Google X 項目對社會產生的最大影響是什麼?

A:放心,我不會説無人機項目的,這個問題我心中有自己的答案。我希望 10 年或 20 年後,當我們回望過去,能發現 Google X 項目對社會系統創新的促進作用。同時,我也希望該項目能完成對社會上盲目樂觀和盲目悲觀情緒的融合。

如果我們能完成這一目標,就是最大的勝利,它比某一項產品的成功重要的多。

Q:也就是説 Google X 是一個過程,而非一個具體的產品?

A:你可能有些誤解,我説的是對社會的影響。就拿亨利·福特來説,你能説他對社會影響最大的是T型車嗎?當然不是,福特真正的創舉是工業化流水線,它可比單個車型重要得多。

同樣的,雖然我為 Google X 旗下的產品感到驕傲,但其最大的價值並非流於表面,這也是Google的初衷。

Q:Google X 項目在 5-10 年內會被砍掉嗎?

A:這個我也不知道,不過十年後我們可以再次坐在一起來解答這一問題。

Q:Google X 項目會和福特汽車一樣長壽嗎?它們的歷史可是相當悠久了。

A:我們的項目初衷當然是面向未來的,至於能否做成百年老店,我現在也不好下定論。

via The Verge

雷鋒網(公眾號:雷鋒網)堅持在人工智能、無人駕駛、VR/AR、Fintech、未來醫療等領域第一時間提供海外科技動態與資訊。我們需要若干關注國際新聞、具有一定的科技新聞選題能力,翻譯及寫作能力優良的外翻編輯加入。工作地點深圳。簡歷投遞至 guoyixin@leiphone.com。接收兼職及實習生。

推薦閲讀:

深度 | 奧巴馬談人工智能:社會契約與經濟模式要與科技與時俱進

訪談 | 在機器人搜索引擎誕生前,微軟研究院要做一本“花名冊”
雷鋒網原創文章,轉載請註明來源出處


資料來源:雷鋒網
作者/編輯:奕欣

留言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
    快捷鍵:←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