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鋒網按:原文發佈於Bloomberg,作者Chris Bryant & Elaine He,由雷鋒網(公眾號:雷鋒網)編譯。
美國當選總統特朗普試圖讓勞工市場看起來像個零和遊戲——美國公司把產線移至中國及其他新興市場,而他將把那些外移的工作機會帶回國內。 先不考慮把工作機會移回至高成本的國家是否刺激公司發展自動化,這裏更值得關注的問題是——在取代美國製造業工人之後,機器人也準備在發展中經濟體這樣做。未來恢復已被機器人取代的工作將會非常困難。
全世界工業機器人的數量經歷了50年才達到100萬個,而根據Maccquarie,未來8年這個數字就會再增長100萬。
最重要的是,近期的成長多半在美國以外,特別是人口漸漸老化且工資上漲的中國。
機器人王國
中國的工業用機器人數量遠超過世界各國。
某些角度而言只是件好事,畢竟在產線上工作是單調又有危險性的。然而,建立大型製造業一直是發展中經濟體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傳統途徑。如今機器人及其他類型的自動化已成為此類開發模型的威脅。去年11月,聯合國警告在開發中國家已有三分之二的工作機會正面臨着威脅。
沒有抵抗力
許多開發中國家的工作可以完全被自動化取代。
甚至像特朗普這樣的美國第一倡導者也應該關注這一點,因為加入越南、墨西哥或埃及中產階級的人將成為美國貨物出口商的潛在客户。
當美國中產階級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興旺時,工廠自動化是昂貴的。 機器人僅限於少數幾個產業,主要是汽車工業,而這些自動機械並沒有那麼複雜。 由於生產力優化讓工資得以提升,但機器人並沒有讓工人顯得那麼多餘。
亞洲及非洲的貧窮國家恐怕就沒有那麼幸運,今時今日的機器人更先進、能被更廣泛地部署在不同產業,而且更便宜。這讓在人類離開勞動力市場之前工資上漲的空間變小,且更低成本的自動化也意味着製造業可以重新移回到發達經濟體。
去年由中國Midea集團公司收購的德國機器人制造商Kuka AG,估計典型的工業機器人成本約每小時5歐元(5.28美元)。 製造商在德國僱用一個人得花費50歐元一小時,在中國每小時約10歐元。 這突顯了一個重點—— 公司可以收回他們在自動化設備上的支出:根據Macquarie的報告,中國汽車焊接機器人的投資回收期已經下降到不到兩年。
與其在其他地方(另一個亞洲新興市場)尋找更便宜的勞動力來源,中國製造商正在選擇安裝更多的機器人,特別針對那些複雜度高的工作。 正如伯恩斯坦分析家最近所説的,中國擺脱的不是工作,是工人。
這可能是製造業就業已經在許多新興經濟體中達到頂峰的原因,它發生在總體就業率較低和經濟發展較早的階段 - 這種趨勢被稱為“過早的去工業化”。
明確來説,這不是一個反對科技的論點,智能手機為用户提供了獲得世界上大部分知識的途徑,而手機數量的增加是進入服務業的門票。但服務業(如優步司機)— 工資是否合理或是否如產線工作那般有保障—是個開放性的問題。這些服務業也將受到自動化的威脅 — 無人駕駛汽車是出租車司機的威脅。 服務業之間的良好服務競爭只會越來越激烈,工資也保持不變。總而言之,機器人可能會加劇低收入國家的不平等。
即使是那些依靠更廣泛自動化和數字化中獲益的企業領導者也越來越關注潛在的負面後果。在德國,德國電信公司(Deutsche Telekom AG)和西門子公司(Siemens AG)的首席執行官最近都提供那些被科技取代的人某種形式的基本收入。 特朗普可能不會支持這種做法,但他仍必須面對後果:極少數的製造業會回到美國且在其他地方也不會產生更多工作機會。
雷鋒網版權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詳情見轉載須知。
資料來源:雷鋒網
作者/編輯:羣雅
美國當選總統特朗普試圖讓勞工市場看起來像個零和遊戲——美國公司把產線移至中國及其他新興市場,而他將把那些外移的工作機會帶回國內。 先不考慮把工作機會移回至高成本的國家是否刺激公司發展自動化,這裏更值得關注的問題是——在取代美國製造業工人之後,機器人也準備在發展中經濟體這樣做。未來恢復已被機器人取代的工作將會非常困難。
全世界工業機器人的數量經歷了50年才達到100萬個,而根據Maccquarie,未來8年這個數字就會再增長100萬。
最重要的是,近期的成長多半在美國以外,特別是人口漸漸老化且工資上漲的中國。
機器人王國
中國的工業用機器人數量遠超過世界各國。
某些角度而言只是件好事,畢竟在產線上工作是單調又有危險性的。然而,建立大型製造業一直是發展中經濟體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傳統途徑。如今機器人及其他類型的自動化已成為此類開發模型的威脅。去年11月,聯合國警告在開發中國家已有三分之二的工作機會正面臨着威脅。
沒有抵抗力
許多開發中國家的工作可以完全被自動化取代。
甚至像特朗普這樣的美國第一倡導者也應該關注這一點,因為加入越南、墨西哥或埃及中產階級的人將成為美國貨物出口商的潛在客户。
當美國中產階級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興旺時,工廠自動化是昂貴的。 機器人僅限於少數幾個產業,主要是汽車工業,而這些自動機械並沒有那麼複雜。 由於生產力優化讓工資得以提升,但機器人並沒有讓工人顯得那麼多餘。
亞洲及非洲的貧窮國家恐怕就沒有那麼幸運,今時今日的機器人更先進、能被更廣泛地部署在不同產業,而且更便宜。這讓在人類離開勞動力市場之前工資上漲的空間變小,且更低成本的自動化也意味着製造業可以重新移回到發達經濟體。
去年由中國Midea集團公司收購的德國機器人制造商Kuka AG,估計典型的工業機器人成本約每小時5歐元(5.28美元)。 製造商在德國僱用一個人得花費50歐元一小時,在中國每小時約10歐元。 這突顯了一個重點—— 公司可以收回他們在自動化設備上的支出:根據Macquarie的報告,中國汽車焊接機器人的投資回收期已經下降到不到兩年。
與其在其他地方(另一個亞洲新興市場)尋找更便宜的勞動力來源,中國製造商正在選擇安裝更多的機器人,特別針對那些複雜度高的工作。 正如伯恩斯坦分析家最近所説的,中國擺脱的不是工作,是工人。
這可能是製造業就業已經在許多新興經濟體中達到頂峰的原因,它發生在總體就業率較低和經濟發展較早的階段 - 這種趨勢被稱為“過早的去工業化”。
明確來説,這不是一個反對科技的論點,智能手機為用户提供了獲得世界上大部分知識的途徑,而手機數量的增加是進入服務業的門票。但服務業(如優步司機)— 工資是否合理或是否如產線工作那般有保障—是個開放性的問題。這些服務業也將受到自動化的威脅 — 無人駕駛汽車是出租車司機的威脅。 服務業之間的良好服務競爭只會越來越激烈,工資也保持不變。總而言之,機器人可能會加劇低收入國家的不平等。
即使是那些依靠更廣泛自動化和數字化中獲益的企業領導者也越來越關注潛在的負面後果。在德國,德國電信公司(Deutsche Telekom AG)和西門子公司(Siemens AG)的首席執行官最近都提供那些被科技取代的人某種形式的基本收入。 特朗普可能不會支持這種做法,但他仍必須面對後果:極少數的製造業會回到美國且在其他地方也不會產生更多工作機會。
雷鋒網版權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詳情見轉載須知。
資料來源:雷鋒網
作者/編輯:羣雅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