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蔚來汽車旗下EP9電動車剛剛創造了257公里每小時的無人駕駛速度紀錄,短短几天后,Roborace便以320公里的時速試圖打破它。這種無人駕駛市場玩家的你追我趕,就像Roborace參與的賽車競速的縮影。
2月17日,在Roborace舉辦的“全球首場無人駕駛汽車競賽”中,其中一輛測試車在過彎時撞上護欄,質疑也隨之而來。即便如此,這家在許多人看來極具“玩票”屬性的創業公司還是今年的世界移動大會(MWC)上順利發佈了世界首款完全自動駕駛賽車Robocar。
誠然,Roborace希望能將自己的技術儘快應用到實際賽事中,但事實上,它能做的遠比支持娛樂化賽事多得多。外媒猜測,Robocar的誕生將有助於推動新一輪汽車行業技術創新。
*Robocar俯視視角,車身移除了駕駛艙,以車載計算系統和傳感器陣列取而代之
誕生於賽道的汽車技術
其實,將賽道級汽車技術移植到消費級汽車上不是什麼新思路,現代汽車的許多功能都曾脱胎於賽車比賽中。
一個典型例子是賽車車身用於降低撞擊傷害的防滾架,可應對賽車高速行駛中遭遇的碰撞甚至翻車事故,保證駕駛員安全,如今,防滾架被安裝在許多普通乘用車中。
汽車輪胎也是保證行駛安全的重要部件。據雷鋒網(公眾號:雷鋒網)了解,雖然乘用車輪胎與賽車輪胎在外觀、性能上都有很大差別,但其實如今車輛的輪胎凹槽設計就起源於賽車。輪胎凹槽能增加輪胎牽引力、制動力、耐磨性和排水性能,成為簡單卻不可或缺的輪胎設計要素之一。經多年研發,賽車團隊設計出了針對不同道路條件(雨、冰、越野)的各種不同屬性輪胎,設計人員還通過不同種類橡膠延長輪胎壽命,而今這些技術都已經廣泛應用在乘用車、商用車等領域。
除此之外,還有許多賽車功能已經被應用在量產車中,如盤式剎車制動器 、按鈕點火裝置,以及帶有手動模式的自動變速器等。而如今,Robocar似乎要從更深的程度上在賽車的維度影響乘用車市場。
智能時代下的電動方程式
2012年,由國際汽車聯盟(FIA)認證的Formula E電動方程式比賽正式成立,2014年,第一場比賽在北京舉行。在第一賽季中,所有參賽團隊都使用了同型號汽車和動力系統,但自那以後,賽事便逐漸開始推動新能源領域的汽車技術革新和測試。
如今,許多知名的汽車製造商都已經開始新能源汽車量產和技術測試,典型企業如奧迪、捷豹、法國雷諾等。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Roborace開始了其無人駕駛電動車研發之路,最初的產品其實不叫“Robocar”,而是被稱為“Devbot”,雖然也是無人駕駛汽車,但Devbots當時還保留了駕駛艙,所以工程師可以坐在車內介入控制。
*DevBot外觀圖
過去幾年的Formula E賽事中,Robocar的DevBot其實早有亮相,最近的一次出現在2月17日那場雙DevBot的無人駕駛車賽中,這場比賽以其中一輛車發生碰撞事故告終,但依然創造了歷史,賽場中的一個細節證明了這一點。據外媒報道,DevBot在比賽過程中識別到了誤闖入賽道的小狗,並及時進行了路徑調整,這意味着賽道競速並非這兩輛無人駕駛車的全部,相反,它們在高速行駛中還對車輛的感知和決策做出了恰當迴應。
雖然這個成果體現在娛樂屬性頗為濃厚的電動方程式競賽中,但它卻是無人駕駛市場的一次重要技術勝利,DevDot的車載人工智能系統又一次刷新了人類的技術極限。碰撞沒有影響Roborace的士氣,在這之後的短短十幾天,取消了駕駛艙設計的Robocar便正式亮相MWC2017,DevDot的人工智能控制技術也被移植到這款全新車型中。
Robocar是一種完全自動駕駛的電動賽車,車身去除了駕駛艙設計,也沒有任何供人類使用的控制面板,將人類駕駛員取而代之的,是包括雷達、攝像頭等在內的一系列傳感器陣列以及數據處理大腦。
公開資料顯示,Robocar 實車長 4.5米、寬 2米,動力系統採用全電動化設計,位於車身中央的 540kW 電池可驅動 4 個功率為300kW 的馬達,據稱極速可高達320千米/時。車身搭載相當數量的傳感器陣列:包括2個毫米波雷達、5 個激光雷達、18 個超聲波雷達和6個攝像頭。據雷鋒網了解,Robocar目前有三家主要合作伙伴,分別是輪胎製造商米其林、電動汽車技術公司Charge,以及芯片製造商英偉達。
*Robocar外觀圖
*Robocar傳感器和系統設計
Robocar無人駕駛系統基於英偉達DRIVE PX 2平台開發,可對車輛傳感器收集的數據進行實時處理,同時,結合其車載人工智能計算平台,車輛能夠實現智能決策和自主控制。然而,Roborace的真正願景,是使賽車團隊能夠在Robocar基於英偉達的計算平台上驗證自己的算法和軟件方案,同時幫助Robocar進行系統診斷和升級。
長遠看來,Roborace的野心還在於希望將無人駕駛車賽事變成Formula E的固定賽程之一。這一天的到來可能要等上好幾年,但Roborace計劃儘快擴大DevBot的demo車生產到3-4台,加快無人駕駛賽車落地的進程。英偉達也會繼續與Robocar進行該領域合作。
乘用車領域,真正意義上的無人駕駛距離我們的生活可能還很遠。但在賽道車市場,一些新的探索已經在刷新無人駕駛的技術極限。未來,無人駕駛技術的關鍵突破誕生於賽道上並不是沒有可能,在技術競逐的路上,一切只是時間問題。
雷鋒網相關推薦:2018年登場!第二代Formula E電動方程式賽車官方概念圖公佈
雷鋒網原創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詳情見轉載須知。
資料來源:雷鋒網 作者/編輯:思佳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